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喷鼻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久负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著名大墨客和文学家。
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的白居易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年),授周至县尉。
在周至任职期间写有《长恨歌》 、《不雅观刈麦》、《卖炭翁》等数十篇著名诗词。

白居易与卖炭翁

元和元年,34岁的白居易被朝廷派到京城近畿的周至县做县尉,这个职务虽然是个小官,但很有实权。
在唐代,县尉的职能除了沿袭前朝的"撤消盗贼,侍察奸非”等法律职能外,还兼有"讯断文书、征收赋税”等其它行政职能。
周至在唐代为京畿之地,这里依山傍水、物产丰富。
朝庭曾经派过“和籴使”在这里征收过农特产,个中最负盛名的有九孔莲藕、喷鼻香稻、土蜂蜜、木炭、兽皮等物品。

唐朝初期,朝庭向百姓征收粮物,时称“和籴”。
意思是由官府出资向百姓公正购买物品。
唐中期往后,和籴制度逐渐成为官府强加于百姓的抑配征购行为。
据史籍记载:在唐初﹐即行和籴。
贞不雅观初年﹐朔州刺史张俭请于晋北和籴﹐以充边储。
随后,唐政府陆续在各府、县设置“和籴使”﹑“和籴副使”等专职官员管理和籴事务。
中唐往后﹐和籴事务每每通过各府、县按散户配人的方法逼迫进行。
不仅没有公道的价格﹐而且在付值时多以“杂色匹缎”充数﹐使民户又受到新一层的剥削。
白居易在周至任尉期间所做的《卖炭翁》便是最范例的实例。
唐中期往后,各府、县在征收和籴之粮时,还强令民户运到指定州县,这更加深了民户的包袱。
从开元年间(713一741)起﹐唐政府多次敕令﹐力争肃清和籴制度中的积弊,但成效不大。

解析白居易在周至任县尉时期所作的卖炭翁

白居易在周至任县尉期间也曾经为唐朝庭"和籴"过。
关于这件事,在其晚年编著的《白喷鼻香山集》卷四十一《论和籴状》一文中就有明确记载:“臣近为畿尉,曾领和籴之司,亲自反攻,所不忍睹。
”意思是:“ 我在京城近郊周至当县尉时,曾带领和籴之吏替朝庭征收财物,有当地百姓不愿意将物品低价卖给县府,我就把人抓起来亲自暴打,其惨状目不忍睹”。

唐代杖刑

关于这件事的记述,该当是白居易在周至为官后期的行为,他颇于朝庭的压力不得己而为之。
实在,白居易初到周至县时本人还是有良知的,当他看到和籴青鸟使强行征购群众财物时,对这种强征行为他也表示不满,并深切同情当地百姓的贫苦。
白居易在周至写过一首著名的新乐府诗《卖炭翁》,真实地记录了这段故事。
此诗曾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被人们广为传颂。
清乾隆《周至县志》卷十一历代绅士题诗也载录过这首诗。

清乾隆《周至县志》收录白居易诗《卖炭翁》(苦官市也)

《卖炭翁》全诗如下: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青鸟使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解析译文:

有位卖木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额头上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火熏染得很黑。
他卖木炭挣来的钱用来干什么?实在是用来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囗里吃的食品。
只可怜他身上穿着软弱的衣服,心里却担心木炭价低卖不出去,他多么希望景象更寒冷一些。
忽然半夜里县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这给他带来了生存的希望。
清晨,老翁独自一个人驾着拉木炭的牛车,碾轧在冰冻的车辙上,朝着县城官市的方向赶去。
当他驾着牛车来到县城南门外时,牛也累了,人也饿了,太阳也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实在走不动了,就在城南门外泥泞的雪地上歇息。
忽然瞥见有两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官吏朝他翩翩而来。
他们是谁呢?原来是两个和籴之人,一位是穿着黄上衣的和籴使,另一位是穿着白衣衫的小县吏。
只见和籴使手里拿着公函,口中流传宣传是奉皇上的命令前来和籴,并命令部下吆喝着牛把炭车拉向城里。
满满一车的木炭,足有一千多斤重。
和籴使全然不顾老人的讲授,硬是要赶着牛车走。
老翁虽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和籴使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缎,朝着牛头上一挂,便充当一车木炭的价钱,就把牛车拉走了。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卖炭翁》收录于《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七首,也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
在这首诗题首,白居易自注诗云:“苦官市也。

唐代苦官市

据文献考证: 白居易所作《新乐府》诗,是在唐宪宗元和初年所做,这期间正是白居易在周至任县尉期间。
他在诗首自注诗云:“苦官市也。
”其“苦”为辛劳之意,其“市”为集市之意。
“苦官”一词,在古代即为驿官,是指府、县掌管地方邮运、官办釆购和招待事务的官员,其劳做甚为辛劳,故为苦官。
“官市”即各府、县设立的官办集市。
唐中期,朝庭设于各地综合性的官市和驿站至少每个府、县都有一所。
周至县在唐代曾设有黑松驿与官市各一所,专门卖力官府文书传送与官办釆购、招待事宜。
白居易在这篇《卖炭翁》诗首自注诗云:“苦官市也。
”中的“苦官”应为府、县之地方官,并非京城中的“甜官”。
然而,当代人们却将白居易自注诗云:“苦官市也”中的“官"误为“宫”,只因一字之差,使得原来描写府县之“苦官市″变为描写京城长安的“甜宫市“,使之谬传百年。
关于“官″"宫”二字之别,有乾隆年编撰的《周至县志》可以佐证。
另据:“市南门外泥中歇”一句剖析。
在唐代,周至县府于南门外曾设官市,和籴使卖力在集市中给朝庭釆购贡品,县南门外当时黄土各处,每逢雨雪之时,道路泥泞,人车难行。
至清代,周至县城南门外的集市依然存在。
然而,当时大唐长安城的官办集市设在城内,分东市与西市,这也便于官吏釆购之利。
再者,长安城南门外当时曾设有官道,应为青砖黄沙铺路,并无“市南门外泥中歇”之说。
故而,白居易所作的这首《卖炭翁》诗,该当是描写元和初年白居易任职于周至县尉期间的苦官市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青鸟使白衫儿

唐代中期元和初年,正是官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白居易初来周至为官,对官市的和籴政策并不理解和接管,对付下层贫苦群众还是怀有深切的同情心,以是才能写出动听至深的《卖炭翁》。
后来由于他身兼和籴之职,匆匆使他又成为《卖炭翁》中那恶贯满盈的和籴青鸟使。
实际上白居易后来的行为要比《卖炭翁》中和籴使的作法显得更加毒辣。
他一边亲自动手打人,一边还能感想熏染到“所不忍睹”,这足以证明他当时还是畏惧朝庭追责而迫不得已那样做的。
只有顺利完成朝庭派给他的"和籴”任务,才能保住自已来之不易的官职与出路。
在这一点上,唐后期地方官员的某些作法与白居易打人的行为比较,可能甚之又甚。

唐代严厉的和籴制度并不是一帆风顺没有人敢抗拒的。
大文学家韩愈在其《顺宗实录》中曾对此有详细记载: 有一位农人用毛驴驮着木柴到城里去卖,官吏见了口中称道:“这里是官市”,就只给了几尺绢,便把木柴抢去了,随后还要打劫他养家糊口的毛驴,那位农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动手殴打了那位为非作歹的官吏,并抢回了自己的毛驴。
唐代的和籴制度,虽经开元期间的多次改革其奏效甚微,至晚唐期间,不合理和籴制度由于不得民气而遂渐屈于正规化。

半匹红绡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在周至任县尉期间,同情劳苦大众由感而发创作了著名的《卖炭翁》。
晚年时,由于良心创造才悔写了《论和籴状》。
从中可以看出,白居易在官场上是个积极进取的人。
他晚年辞官赋闲洛阳回顾仕途,感悟自已当年也是处于无奈,才敢于承认现实,并大胆写下《论和籴状》一文,以此训斥自已,警世后人。
白居易的生平是坎坷的生平,从《卖炭翁》到《论和籴状》,这充分表示和暴露了唐代封建社会官场现形记的实质。
罗文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