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日今后看2022这一年,对付平凡的我们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由于这一年,的确过得很困难。
但是没有什么事是熬不过去的,春天这不即将到来了吗?
一年忧喜今宵过,适逢新年第一天,我们更要有一个新的气候,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2023新的一年,书写新的篇章。
新年新气候,新年第一天,作为古诗词解读的长风,怎么能没有好诗带给大家呢?
本日就应应景,新年第一首诗就选古诗词中最能代表新年的一首古诗,便是王安石笔下的那首充满喜庆和欢快、对未来信心满满的《元日》,它被评为中华千年来最有“年味”的诗。
元日炮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文简译:随着隆隆炮竹声逐一响起,人们辞去了旧岁迎来了大地回暖、万物复苏的新春,在这个值得欢庆日子里大家痛饮美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百姓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来,换上新的桃符,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作者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齐心专心为国为民,想富国强兵,但为官多年,一贯在等一个机会。
很快这个机会就来了。
北宋神宗刚刚继位时,举国面临着严厉的政治经济危急,内外交困,而又恰逢辽、夏入侵,边陲告急,神宗天子有心改变这种情形,于是找到了王安石。
有了宋神宗的支持,王安石在多年的准备方案下,开始了历史上有名的“熙宁变法”,也叫“王安石变法”。
公元1069年,王安石初次拜相,任职参知政事,有明主支持,变法初期非常顺利,遍地所喜报接连不断,显然是卓有成效的,王安石对此非常愉快,并且对未来也是信心满满。
此时恰逢岁末新年,王安石走在东京街头,目之所及张灯结彩红红火火,家家户户欢声笑语不断,还有不少孩童拿着未点燃的鞭炮你追我赶。
热闹的新年,还藏着一份寄托,王安石心下感慨,崭新的一年必定有全新的面貌,变法也能更上一层楼,于是便写下这首《元日》。
这首诗作者直接取材面前所见之景即兴创作,以是诗意是非常浅近易懂,他捉住了百姓过年时常有的习俗和细节,把万家辞旧迎新的热闹场面、喜庆氛围细致地描写了出来,富有非常浓郁的生活气息。
“炮竹声中一岁除”,燃放炮竹是中国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是全国普遍意义上的庆祝仪式活动,在新年这一天燃放炮竹也是预示着新的一年到来的一种旗子暗记。
新年放鞭炮的渊源很长,古人认为燃放炮竹可以驱邪避害,特殊是在新年的前一天用炮竹可以来驱逐“疫疬之鬼”(夕),也叫“除夕”。
最早是击鼓敲锣来制造动静,后来是燃烧竹子,再到后来发明了炸药,经由永劫光演化也就变成传统的鞭炮,只是可惜如今过年到处都不准放鞭炮了,以是也有很多网友说丢了传统,失落去了年味。
“东风送暖入屠苏”,这句也是中国新年传统习俗,一家人欢聚一堂吃团圆饭,喝屠苏酒来庆祝新年。
“屠苏”将屠苏草等药材浸泡一种酒,听说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喝了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以是古人常常会在岁时节令拿出来喝。
而且喝屠苏酒也是有顺序的,一样平常是先少后长,也便是一家人中年纪最小的先喝,年纪越大的越后喝。
这种习俗有一种说法是小孩过一年大一岁值得庆祝,老人过一年生命就要少一岁,以是越拖到末了,生命会越长,也是含有延年龟龄的意思。
无论如何,都是包含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神往,以是这个习俗也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现在人们的餐桌上虽然不会再饮屠苏酒,但是过年还是要欢聚一堂吃团圆饭。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也是新年的另一个习俗,便是门上贴桃符。
“曈曈”二字是形容朝阳东升、阳光普照的样子,用在这首诗中表示出了一派节日祥和的新气候。
古人在这辞旧迎新、祥和的节日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挂在门上,这种刻有神荼和郁垒名字的桃木板就被人们称作桃符,须要每年改换一次,叫做除旧布新。
为什么要用桃木呢?听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浸染,以是驱魔道长林正英在电影中的武器便是桃木剑,意在祈福灭祸。
后来演化成用纸张代替桃木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末了逐渐演化成我们如今非常熟习的春联,但不变的是人们喜迎新年的节日喜庆气氛和对美好生活的神往。
“新桃”与“旧符”这两个词。一个代表新事物,一个代表往事物,一个代表改造,一个代表守旧,这一句也蕴含了王安石的人心理想。
他希望自己实行的新法可以像换桃符般可以取代旧的制度,在新的一年,百姓也会像欢迎新年般推戴热爱自己的新法,也表现了墨客对变法胜利和公民生活改进的欣慰喜悦之情。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2022再见,2023你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新的一年长风在此也祝愿千家万户的读者,福瑞安康,吉祥快意,万事顺心,新年气候新。
-END-
图片来源网络,阅读往期内容
#头条创作寻衅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