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杜甫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读经典诗词品百味人生∣杜甫百忧集行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这首《百忧集行》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
这年杜甫49岁,避居于成都草堂,虽然偏安一隅,但却过着四处寄托、贫病交加、勉强度日的生活。
已到迟暮之年的杜甫,回顾往事,老来生悲,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前四句回顾了童年期间高枕而卧的生活。
十五岁时还是个心智不成熟的孩子,高枕而卧,身体强健,精力充足。
院里梨枣成熟时,一日多次上树摘取。
“一日上树能千回”虽是极度夸年夜的润色,却深度刻画了少年杜甫活泼、顽皮的特性。

杜甫出生于官僚家族,世代奉儒守官,远祖杜预是晋代名将,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祖父杜审言进士出身,历任蜀川县尉、江阴县丞、吉州司户参军等职,父亲杜贤曾任武功尉、兖州司马等职。
我们不难明得,杜甫一贯在苦苦追寻自己的仕途之路,与家族传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杜甫少年期间家境殷实,衣食无忧,自然是快活惬意的。

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很高的造诣,是“文章四友”之一,被视为五言律诗的奠定者。
杜甫非常爱崇杜审言,曾以“吾祖诗冠古”自傲,并谆谆告诫他的儿子宗武“诗是吾家事”。

“即今倏(shū)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中间四句描写了自己如今的生活状态和生理感想熏染。
倏,指忽然。
转眼间已经五十岁了,年迈体弱,行动不便,坐卧多而行立少。
察言观色,强装笑脸,迎奉于人,养家糊口,回顾人生坎坷之路,不禁百忧聚拢、悲哀满怀。

年事从十五变到了五十,身体状况由“健如黄犊走复来”变为“坐卧只多少行立”,高枕而卧“一日上树能千回”变为了“强将笑语供主人”。
“悲”是全诗的诗眼,他不是悲一时一事,而是悲其生平, “悲见生涯百忧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令人震荡。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末了四句通过对家庭凄景的详细描写,把全诗情绪推向高潮。
一进家门,四壁空空,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同样的满面愁容。
年幼无知的儿子,年夜肠告小肠,不知道父子之礼,对着东面的厨门,呜咽发怒要饭吃。

曾经那个天真天真、健如黄犊的翩翩少年,肚量胸襟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致君尧舜上,再使风尚淳”的壮志豪情,努力的挣扎着度过了大半生,变成了行走不便、潦倒穷困的垂垂老者,卑微地接管着别人的接济和施舍,连妻儿都难以养活,怎能不让人百忧集行、涕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