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写了一件小事。

这件事,最俗的说法大概是“我去拜访朋友,朋友却出去了”。

如果是这么讲,该多么无趣。

趣味故事学古诗词寻隐者不遇带你走进古诗

好在这件小事中,涌现了三个很故意思的人。
第一个是目标人物,也便是要寻访的这位朋友,他的名字很可能叫长孙霞。

长孙霞是一位隐居在终南山的能人高士,平日里修炼身心,采采药草、做做草药,过着与世隔绝的隐士生活。
那时候是唐朝,人们已经创造了很多药草,而真正隐士的一个主要技能,便是采药。

隐士的身边,如果有人跟随,一定是很故意思的人物。
长孙霞住在山中,身边“故意思的人”是谁呢?

是个童儿,也便是一个小孩儿。

小孩儿称呼长孙霞为“师父”,无疑便是这位山中隐士的弟子了。
隐士的弟子自然也是分歧凡响的,这个分歧凡响表现在哪儿呢?

就在他的“三个答案”。

“你师父呢?”

“去采药了。

“去哪儿了?”

“山上。

“怎么找到他?”

“不知道他在哪个角落,找不到。

这三个答案构成了三句充满想象空间的诗,读起来平白普通,却意味深长。

问题是,这首诗只有四句!

假如童子知道这位访客写了这样一首诗,会不会大吃一惊:这位叔叔啊,你把我的话都记下来,就成一首诗了?

没错!
而且还是一首好诗!
这位“取巧”的墨客是谁?怎么写诗这样随意?

他的名字是贾岛,有个名号叫“苦吟墨客”。
一听这名号,你是不是以为很不可思议,不是说他写得随意马虎么,怎么还说是“苦吟”?有那么辛劳吗?

当然有!
那些看似最轻巧最天然的诗句,实在写来最是不随意马虎的。
贾岛是个写诗特殊存心的人,听说他作的每一句诗,都是经由仔细考虑得来的。

适值“考虑”这个词,便是从他的一个故事中来的。

那次他也是去拜访朋友,巧的是,朋友也出去了。
贾岛没见到朋友,就开始作诗,结果从那天夜里一贯想到第二天,还没把诗句定下来。
第二天他骑着毛驴回去,还在想着诗中的“推”字用得够不足好,是不是该当换成“敲”字。

由于想得太着迷,贾岛的毛驴竟然闯进了一位京城官员的仪仗队里。
巧的是,这位官员竟然是大文学家韩愈。

韩愈很好奇,仔细“考虑”了一下,帮他作了决定。
由于这件事,穷小子贾岛和大文豪韩愈还成了朋友呢。

这个喜好考虑的墨客,是不是也很故意思?他便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故意思的人”。

能成为隐士的朋友,自然也不是一样平常人,贾岛便是个挺特殊的人。
他大概不是天才,由于他每写一首诗都不随意马虎,都要考虑好久。
但由于特殊刻苦,特殊存心,末了贾岛还是成了有名的墨客。

贾岛作诗的过程,提及来跟隐士的生活一样,也是一种修炼呀!
他看起来是去寻访隐士,但实在也是去寻道,而每个人想要探求的“道”,可能都不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