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唐代墨客崔护的七绝成名作——《题都城南庄》。
提到这首诗的名字,很多人可能还不太熟习,但是提及“人面桃花”的故事,大家立时就会想到这首诗。

《题都在南庄》问世一千多年以来,在民间一贯传颂不衰。
究其成功的原由,无非是表达了一种人类“共通的情绪”。

即描写与爱情擦肩而过的巨大遗憾,以及对过往美好事情的留恋与追忆。
所谓“往事如梦不可追”,便是这样了。

然而在中国的古典诗词当中,书写同类题材的诗词比比皆是,当中也有不少出名的佳作,比如唐人赵嘏《江楼书感》,“独上江楼思悄然……风景依稀似去年”。

崔护科举名落孙山之后写下一首千古名篇写出了人生最大年夜的遗憾

比如刘方平《春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还有更出名的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宵》,“月上柳梢头,人约薄暮后”。

以上诗词,全部都是在书写类似于“人面桃花”中与“爱情擦肩”而过的巨大遗憾。
但是如果不考虑创作者的名气,只论及诗歌本身取得的造诣时,没有一首超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那么,为什么会涌现这样的征象呢?我想这大概是由于,赵嘏的“风景依稀似去年”,表达得过于蕴藉。

欧阳修的“人约薄暮后”,又显得过于“直露”;刘方平的“梨花满地不开门”选取的意象,又和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太过于相似了。

《题都城南庄》赏析

品味一首诗歌,恰如宋玉批驳“邻家子”:“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又如齐白石谈绘画,“学我者生,似我者去世”。
以是千年以来,“人面桃花”的故事,专美于前。

崔护这首诗能够成为千古名篇,除了诗中情绪的尺度拿捏得十分到位以外,还有一个主要的缘故原由,是作者启动了源于《诗经》中的一个“文学秘码”。

由于这个文学密码的存在,作者就可以直接而轻易地挑动读者的神经,让整首诗显得妖而不艳,媚而不俗,达到孔子所说的“思天真”境界。

那么,这个“文学密码”是什么呢?实在它便是诗中暗含的“桃夭”意象。
《诗经·周南·桃夭》是一首爱情诗,原文如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实在。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诗中的“桃之夭夭”是在借着对桃树、桃花的描写,歌颂新娘的边幅出众,身材丰腴。
由于新娘生得好,盘儿靓条顺,以是嫁过去一定会替夫家开枝散叶——“宜室宜家”。

由于有这首诗的涌现,开启了以“桃花”喻美人的先河,后来又把“桃花”与男女的情缘联系到了一起。
以是这一场“桃夭梦”,后来险些就成了“艳遇”的代名词。

这种“艳遇”是千百年来,普通人一贯抱负的“艳遇”,大家都想要有。
以是写进崔护的诗中,俗人都能读得懂。

但是由于这个“桃夭梦”源于《诗经》,当饱读诗书的学士读到崔护这首诗的时候,并不会立时将它和庸俗的“偷情”遐想到一块儿。
反而会想起孔子那个时候,年轻男女的“桑中之约”。

原来在先秦时期,男女们并不是像后世那样,绝对不能“自由恋爱”的。
在某一些特定的日子里,先秦的年轻男女是可以在桑林中约会,选择与自己心仪之人在一起的。

在《诗经·鄘风·桑中》里面,就记录了这一段历史。
孔子认为,后代的人们应该客不雅观地看待过去存在的事实,承认食色性也。

从古至今,男欢女爱,本来便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
但是一定要秉持“思天真”的态度,精确地去核阅它。

于是文人们读到崔护的这首诗后,第一韶光想起的便是《诗经·周南·桃夭》,并立时对崔护渴望追求真爱的动机,产生出了无限的同情与共鸣。

越是在守旧的时期,人们越是渴望冲破各类规矩的樊笼,以是读到这样的爱情诗篇,越随意马虎达到共鸣。

因此《题都城南庄》,成功地做到了“雅俗共赏”。
其余,这首诗之以是成功,还和叙事上的技巧有关。

这首诗一共四句,二十八个字,前两句写过往,后两句写现实;前两句写“人面”与“桃花”是合为一体的,写桃花便是写心仪的美人;

后两句把“人面”与“桃花”分开来写,以“桃花依旧笑东风”来反衬“人面”的不见的巨大遗憾,造成一种落差。

在一合一分,一得一失落之间,自然地创造出了一种悲剧的美。
让人为之心中一紧,而后感同身受。

人活一辈子,哪能不带点遗憾呢?不管你是王公贵族,还是贩夫走卒,一个人对付爱情的感想熏染,大多是大同小异的,以是总会有一些爱而不得的缺憾往事。

人总是在得到的时候不知珍惜,失落去的时候就追悔莫及。
于是读到崔护的这首诗,便以为他代表自己讲出了心声,怎么能不为它叫一声好呢?

听说,崔护这首诗原来是被题写在“都城南庄”的一块门板上的,后来被经由赶考的诗人争相传抄,可见它也算是一首“老网红诗”了。

后来,由于人们太喜好《题都城南庄》,于是就不断把它改编成戏曲、小说,还编出了崔护和桃花女的一段惊世恋情。

不过这些故事里面讲到:桃花女由于崔护的拜别而自尽,崔护一年后回来她又复活了。
这样的改编,虽然让结局看起来更完美,但是却失落去了原诗的意境了。

结语

人们每每在人生的重大迁移转变点上,犹豫未定,等到做出一个选择,又后悔没有选择另一个选择。
以是不管选了什么,末了始终会带着遗憾。

关于书写这种遗憾,这里还想向大家推举一首王维的古风《桃源行》。
这首诗讲的还是《桃花源记》的旧故事,只不过更侧重对墨客的情绪描写。

墨客意外来到了桃花源里,见识了桃花源的美好,但是当居民们约请他留下来时,他却舍不得尘世的繁华。

及至墨客回到人间,又开始惦记桃花,于是又辞家再去寻桃花,结果:“自谓经由旧不迷,怎知峰壑今来变……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就这样,王维再也找不到他的桃花源了。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看似写的是南庄的“人面桃花”,但是实在也可以理解为写的是一个他空想中的“桃源圣地”。

当初崔护对桃花女故意,桃花女没有回应,可是他也没有坚持。
离开一年往后,他才想起来重游旧地,等到他创造“人面不知所何去”时,他就再也找不到属于他的那一片“桃源圣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