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属于蹭热度,但凡大家的作品他总要往上面盖章,而且是多盖章,像狗皮膏药一样。事实上,大多数文物只要有他的印章在上面,都会有一定的贬值。”看到如今故宫里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网友这么说。
《快雪时晴帖》是东晋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力作,全文仅有28字,却被历代誉为“第二法帖”,仅次于《兰亭序》,其文化代价和经济代价可见一斑。
01
这样一件国宝重器,按道理说得到它的人定会视若珍宝,不敢用手直打仗碰,怎么着也要和鉴宝专家一样戴上白手套,对着它时也不敢说话,万一唾沫星子溅到上面怎么办,至少也要用手挡住嘴。
然而,乾隆却不把这些规矩放在眼里,他不但直接取下来欣赏把玩,而且还在上面乱喷“口水”,替王羲之分章断句,你说气人不气人?
据学者统计,乾隆(爱新觉罗·弘历)生平共为《快雪时晴帖》题字63处,盖章170个。原帖不过A4纸大小,全文仅有28字,他是怎么写下和盖下的,估计王羲之都要困惑了。老王不要困惑,俺弘历自有妙招。
原帖不是弄不下吗,叫装裱师傅过来,给帖的前面加四页,后面加九页,多出十三页空缺的纸,完美办理。然后,连续题字盖章,连续盖章题字。乾隆只活了八十七岁,假如活到一百岁,不知道还要加多少页。
02
我们都知道,乾隆也是个文化人,好诗词,生平写下诸如“一片两片三四片……”的诗万余首,善书法,详细写下什么名帖不清楚,为名家作品题跋、到处题词的事倒常常干。古人作书,后人题跋,历代文人墨客皆如此,也无可非议。但问题是:有必要题这么多字、盖这么多章吗?
对付乾隆来说,是非常有必要多次题多盖的,至少前者能解释喜好,后者可以证明印章多。其余,“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天下都是朕的,一张小小的字帖,朕乐意怎么搞就怎么搞,谁敢说不。
然而,该帖撤除他的题字和印章以外,只有极个别古人的盖章,有宋徽宗、米芾、赵子昂等人,但每个人仅有一方小印而已。为什么前面的人盖这么少?我真的不知道,大概他们的印章都没有乾隆的多吧。
03
对付书法而言,题字、盖章的多少并没有一个详细标准,但有一个原则:不能影响不雅观瞻。那么,乾隆为《快雪时晴帖》题这么多字、盖这么多章好不好呢?除了乾隆自己认为好,估计其他人都会认为不好,尤其是印章,从上至下,从左至右,密密麻麻已经把原帖挡住了。
倘若王羲之看到这个场面,不知道会作何感想,大概会懵圈,大概会恼羞成怒,反正绝不会夸赞盖的好:“弘历啊,你喜好我的书法我能理解,盖170个章真使不得。”
就如今印章的分布来说,《快雪时晴帖》已经不能再叫这个名字了,应改名《快雪时晴印谱》或《晋纸乾隆印谱》。总之,乾隆为《快雪时晴帖》题字盖章的数量已影响不雅观瞻。
04
如果纯挚出于收藏升值的话,盖得多是好事,鉴宝专家不是说过吗,盖一方印就多一个故事,多一个故事就多出几百万,这与网友“都会有一定的贬值”的说法不太一样。
其余,乾隆“狗皮膏药式”的盖章,对后世有不小的影响。如今的书法展览上,常常能够看到一幅作品上大章小章叠加,并没有人说不好,当然也没人说好。
大概,我是说大概,当初乾隆是太过喜好了,已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以是才一直的题字盖章,倘若不是,也不会为其特设一个“三希堂”,将其供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