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唐代〕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短命。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一天一首古诗词  唐诗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十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落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十,唐诗宋词古诗词,11分钟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杏儿朗读诗词

译文

“我”一进家门便听见家人号啕大哭,原来是自己的小儿子由于饥饿而短命了。

“我”即便能够止住哀伤不去悲痛,可是乡邻们却低声哭泣,泪流不止。

“我”作为一位父亲,没有尽到任务,从内心深处感到惭愧。
由于没有食品,导致孩子活活饿去世。

看着面前发生的这一幕悲剧,还是感到酸楚、凄苦。
再想想那平民百姓的日子,固然更加酸楚、凄苦啊。

默默想着失落去地皮的农人,已经倾家荡产;转而又想起远戍边关的兵卒,恐怕也一样缺吃少穿。

“忧民忧国”的感情啊,千重万叠,与终南山一样高远;绵延弥漫,浩茫无际,不可以整顿啊!

注释

贫窭:贫穷。

名不隶征伐:此句自言名属“士人”,可按国家规定免征赋税和兵役、劳役。
杜甫时任右卫卒府兵曹参军,享有豁免租税和兵役之权。

平人:平民,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

失落业徒:失落去家当的人们。

忧端齐终南:忧虑的情怀像终南山那样沉重。

澒洞:广大的样子。

掇:整顿,引申为止息。

赏析

这是唐代墨客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讲步入家门、惭愧自责、悲痛欲绝的一段话。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入门”,一进家门。
“闻号啕”,听见家人正号啕大哭。
“幼子”,小儿子。
“饥已卒”,由于饥饿而短命。
这两句是说,“我”一进家门便听见家人号啕大哭,原来是自己的小儿子由于饥饿而短命了。

真不敢相信,这一幕是发生在“生逢尧舜君”的时期,再读“生逢尧舜君”,更能感想熏染到字面背后那种辛辣的讽刺意味。
还是官员的杜甫孩子都会由于饥饿而短命,穷苦人家的孩子也就不必说了。
那么,“安史之乱”爆发,就找到了根本缘故原由。
一个饭都吃不饱的时期,你让老百姓怎么去爱你。
即便不爆发“安史之乱”,也会爆发大规模农人叛逆。
只不过,“安史之乱”先于农人叛逆爆发而已。
只此十字,就将一幅唐玄宗统治下的人间地狱图呈现在世人面前,使人不忍卒读。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 “吾宁”,“我”即便能够。
“舍”为割舍、放弃。
“舍一哀”,即放弃满腔悲痛。
“里巷”,乡邻们。
“呜咽”,低声哭泣。
“亦呜咽”,乡邻们却也在低声哭泣。
这两句意思是说,“我”即便能够止住哀伤不去悲痛,可是乡邻们却低声哭泣,泪流不止。

这一句典出《礼记·檀弓》:“予乡者入而哭之,遇于一哀而出涕。
予恶夫涕之无从也,小子行之。
”孔子去卫国,遇见昔日相识的旅社老板去世,正在办丧事,就进去哭吊他。
出来后,让子贡解下一匹骖马来给他作丧礼。
子贡说:“在弟子的丧事中,你从没有解下骖马作丧礼的,而在为旅社老板举丧时却解下骖马来作丧礼,不是太重了吗?”孔子说:“我刚才进去哭他,刚好心里难过就流出了眼泪。
我埋怨自己只流眼泪而没有相应的表示,小子你就这样办吧。
”孔子以是卸骖马用来作旅社老板的丧礼,是由于埋怨自己只流露感情而不合营送礼。
合营感情要赠予礼物,动了感情,礼物就要随着送去。
礼物与感情要相称,君子都是这样做的。
“里巷亦呜咽”,瞥见杜甫家人哭,乡邻也不能止住眼泪。
这便是情绪到了,乡邻没有礼物可送,只能为之哭泣。
实在,乡邻也不但是为杜甫幼子哭,也是为相似的悲惨生活而哭。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短命。
”“所愧”,从内心感到惭愧。
“为人父”,作为一位父亲,没有尽到任务。
“无食”,没有食品。
“致短命”,导致孩子短命。
这两句是说, “我”作为一位父亲,没有尽到任务,从内心感到惭愧。
由于没有食品,导致孩子活活饿去世。
这两句读来,使人有天崩地塌之感,真是用泪水写成。
远比李白、王维的山水诗更加动人。
王之涣、李白、王维的诗歌当时都特殊适宜用来传唱,以是特殊随意马虎出名。
而杜甫的这些诗,特殊不适宜用来宴会时所唱,谁也不愿意喜庆的宴会听这样哀伤的歌曲。
杜甫的这些诗,不为揭橥、不为稿费、只为了一个有良知的墨客对付底层公民生活的本真书写。
以是,杜甫当世并无“诗圣”名号,那是后人给予的。
杜甫喜好李白,却终极写成了杜甫,一个“眉头一蹙,书写半个浊世”的独一无二的杜甫。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岂知”,哪里知道。
“秋禾”,秋熟的谷物。
“秋禾登”,秋熟的谷物大丰收。
“贫窭(jù)”,贫穷的人。
“有仓卒”,有丧乱。
这两句意思是说,哪里知道,秋熟的谷物大丰收,穷苦人家,却仍没有饭吃,却经历着人间丧乱之悲苦。

孔子曾在《礼记·檀弓》中,讲过一个“苛政猛于虎”的故事。
孔子途经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宅兆旁哭得很悲哀。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彷佛不但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她就说:“是啊!
以前我公公去世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去世在这虎上,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去世了。
”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回答说:“这儿没苛政。
”孔子说:“弟子们记住,苛政比老虎还厉害!
”反不雅观此时唐王朝的苛捐杂税,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为什么稻谷丰收,而百姓饿去世的紧张缘故原由。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生常”,活着常常。
“免租税”,免去交租纳税的包袱。
“名不”,名字不在。
“隶”,从属。
“征伐”,兵役和劳役。
这两句意思是说,“我”好歹是个官儿,常常被免去交租纳税的包袱,名字也不在兵役和劳役征伐范围之内。
当时,杜甫任右卫卒府兵曹参军,以是享有特权。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抚迹”,追思陈迹往事。
“犹酸辛”,还是感到酸楚,凄苦。
“平人”,平民百姓。
“固骚屑”,固然更加凄清愁苦。
这两句意思是说,看着面前发生的这一幕悲剧,还是感到酸楚、凄苦。
再想想那平民百姓的日子,固然更加酸楚、凄苦啊。
推己及人,正是杜甫诗歌中的名贵之处,在杜甫诗中一以贯之,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境是一脉相承的。

“默思失落业徒,因念远戍卒。
”“默思”,默默想着。
“失落业徒”,失落去地皮的农人。
“因念”,转而又想。
“远戍卒”,远戍边关的兵卒。
这两句意思是说,默默想着失落去地皮的农人,已经倾家荡产;转而又想起远戍边关的兵卒,恐怕也一样缺吃少穿。
这两句详细写百姓、士兵的疾苦。
全体大唐王朝,底层百姓早已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忧端”,愁绪。
“齐终南”,与终南山一样高。
“澒(hòng)洞”,绵延,弥漫。
“不可掇”,不可整顿。
这两句意思是说,“忧民忧国”的感情啊,千重万叠,与终南山一样高远;绵延弥漫,浩茫无际,不可以整顿啊!

末了一句,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已然跃然纸上。
这也奠定了他所有诗作的感情基调。
从此,杜甫在“忧国忧民”的道路上,年夜胆前行,不管不顾,究竟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容貌,用“史诗”站在“诗仙”李白身旁,造诣了不一样的“诗圣”地位。

至此,《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讲人间险恶、惨绝人寰、忧国忧民的一段就讲完了,也结束了全诗的讲解。
可以说,杜甫第一首长诗,已然奠定了他写作方向与写作思想,之后的诗歌都不过在此根本上延续。
今人要写诗,不读杜甫,真是一件弗成思议的事情。
不但要有写作技巧,更要有深入民间疾苦的一颗悲悯心,要有打破“个人”融入“大我”的一种大境界、大格局、大历史。
愿每一个墨客内心都能装着杜甫和他的这篇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赏析来源公众年夜众号:古诗词日历,作者: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