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康里巎巎 草书张旭笔法卷 高清大年夜字

​《张旭笔法卷》 纸本 35.8×329.6cm 至顺四年(1333)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草书张旭笔法卷》作于至顺四年(1333),其时康里氏年38岁,功力、精力皆可谓正当年华。
从行笔意趣和构造习气看,书卷等分明有张旭、怀素两位唐代草书大家的创作风格。
康里巎运笔以喜用中锋和行笔迅疾有名于时,锋正而无臃滞之态,笔快而不见软弱之势,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这种风格在此帖中均又所表示,使全卷笔画遒劲挺立,圆劲豁亮清明,极有神韵。

按,康里于此作自题“至顺四年”,然文宗至顺仅三年。
文宗至顺三年卒,宁宗继位,翌年惠宗立,改元统,是至顺四年即元统元年。

释文……公乃当堂踞坐床,而命仆居乎小榻,乃曰:“书法玄微,难妄传授。
非志士高人,讵可言其要妙?书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付与,可须思妙。
"

乃曰:“夫平谓横,子知之乎?"仆思以对曰:“尝闻长史九丈令每为一平画,皆须纵横有象。
此岂非其谓乎?"长史乃笑曰:“然”。

又曰:“夫直谓纵,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直者必纵之不令邪曲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均谓间,子知之乎?"曰:“尝蒙示以间不容光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密谓际,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锋谓末,子知之乎?"曰:“岂不谓末以成画,使其锋健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力谓骨体,子知之乎?"曰:“岂不谓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轻转谓弯曲,子知之乎?"曰:“岂不谓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决谓牵掣,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牵掣为撇,克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要而成,以谓之决乎?"长史曰:“然"。

又曰:“补谓不敷,子知之乎?"曰:“尝闻于长史,岂不谓构造点画或有失落趣者,则以别点画旁救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损谓有余,子知之乎?"曰:“尝蒙所授,岂不谓趣长笔短,长使意气有余,画若不敷之谓乎?"曰:“然"。

又曰:“巧谓支配,子知之乎?"曰:“岂不谓欲书先预想字形支配,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乎?"曰:“然"。

又曰:“称谓大小,子知之乎?"曰:“尝闻教授,岂不谓大字匆匆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所以为称乎?"长史曰:“然,子言颇皆近之矣。
工若精勤,悉自当为妙笔。
"

真卿前请曰:“幸蒙长史九丈传授用笔之法,敢问攻书之妙,何如得齐于古人?"张公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
其次识法,谓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
其次在于支配,不慢不越,巧使合宜。
其次纸笔精佳。
其次变革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
五者备矣,然后能齐于古人。
"

曰:“敢问长史神用执笔之理,可得闻乎?"长史曰:“予传授笔法,得之于老舅彦远曰: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迹不至殊妙。
后问于褚河南,曰:‘用笔当须如印印泥。
'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
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
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
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
真草用笔,悉如画沙,点画净媚,则其道至矣。
如此则其迹可久,自然齐于古人。
但思此理,以专想功用,故其点画不得妄动。
子其书绅。

予遂铭谢,逡巡再拜而退。
自此得攻书之妙。
于兹五年,真草自知可成矣。

鲁公此文,议论精绝,形容书法之妙,无余蕴矣。
今之晓书意者,莫如公,以是及此。
至顺四年三月五日,康里巎巎为麓庵大学士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