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刘禹锡有诗《秋风引》,这是他浩瀚表达寥落思乡的诗作之一。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水平绝高的一首诗短短二十字句句写秋风却句句别有深意

瑟瑟的秋风里思念着远乡,不知何时能有尽头的寂寥失落意,正是源于那场“永贞改造”。
805年,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登基,是为唐顺宗,“永贞改造”开始了,刘禹锡和柳宗元、王叔文、王伾成为了改革集团的中坚力量。
这次改革旨在实行开明去弊的新制度欲重振大唐,但是此时的唐朝已是毒入骨髓,改造方法触犯了官僚及宦官的利益,在守旧派势力的反击下,仅进行146天的改革失落败了。

唐顺宗因遭几大利益集团的逼迫立李纯为太子,几个月后禅位于太子,是为唐宪宗。
而参与改革的朝臣则赐去世的赐去世,被贬的被贬,刘禹锡自然在其列,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贬谪生涯。
刘禹锡的人生彷佛也是从此时开始迁移转变,即便十年之后奉诏回京,也在次年再次遭贬。

这首《秋风引》便是刘禹锡在数年贬居南方的生涯中所作,详细是哪一次贬谪调任,是何地,并没有详细记载,但是个中的感发意味,奥妙深厚。

秋风萧瑟

首句说不知秋风从何处而来,萧萧地送来大雁群群。
秋风本无形无状,只是时令到了,风起时一群群的大雁南归了,大雁自然是本与风无关,是因时令的变革而迁徙。
在此诗中偏以风送雁群,就将秋风起时的悲秋之感,以雁群为缩影将秋风来时自然的规律变革都写了出来。
另一方面,雁能随着时令北去南归,而墨客这样比拟之下,只有望着家乡的方向苦苦哀叹,竟是连那大雁也不如的。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清晨秋风吹入了庭院中的树上,孤独的异域之客最先听到了那秋风之音。
秋风可送雁群,也可入庭树,雁群在那辽阔的天上,只可远了望见,匆匆一见,而入这庭树则是已在面前了,木叶被风所吹发出的“沙沙”声正是秋风入庭树的形象表达,无形的秋风有了生动的具象感。

秋风萧瑟

风的来去由外物感知,这是每个人都可以感想熏染的,墨客写道:“孤客最先闻。
”短短一句,却值得细细品之。
客居他乡的游子由于常年离家思乡,对岁月的流逝、时令的交替格外敏感;秋日本便是个随意马虎引人思乡的时令,萧萧而下的落叶,万物凋敝的清冷,凄凄寒意的秋风,总是随意马虎令人感伤,对离家遥遥的游子来说,秋日更是随意马虎令人伤怀思归的时令。

全诗短短的四句,通篇只写秋风,不写其他,以“送雁群”、“入庭树”将秋风形象化,虽然秋风还是不见其形,但人总以为秋风彷佛已是可见的风景。
蕴藉地表达,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效果,那孤独寥落的思乡情绪也自然而然地展露无遗。

风起叶落,游子难归,浩渺天涯,徒羡雁群。
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诏调回东都洛阳,自此,伴随他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涯才算结束。
又一个夏去秋又至,还好,游子已北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