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曲调的命名缘由,文史专家们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最初是唐代的一种教坊名曲。
在这个词牌下,两宋有太多的经典词作,也留下了多个千古名句。
苏轼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成为了后世安慰失落恋者的名句;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干瘪",成为了表白金句。

遗憾的是,随着词作的没落,到了近当代很少有文人再写出高水平的《蝶恋花》了。
正因如此,本期要和大家说的这首《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就显得格外令人器重了。

这首词的作者是国学大师王国维
在近当代文坛,文化名人不少,但真正能称得上"国学大师"的人物却是少之又少,王国维是个中最厉害的之一。
正如郭沫若所言,王国维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本期这首《蝶恋花》,便是当代文坛里的一道经典之作,我们来读一读:

《蝶恋花》

父亲去世王国维在奔丧途中悲痛地写下首蝶恋花很有水平

满地霜华浓似雪。
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
一曲阳关浑未彻。
车声渐共歌声咽。

换尽天涯芳草色。
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
自是浮生无可说。
人间第一耽离去。

这首词写于1906年,当时王国维的父亲去世,他从京城赶回老家奔丧。
在归途中,他悲痛地写下了这样一首凄美之作。
全词从开篇凄美到结尾,很有水平。

词的上阕,写的是词人在途中看到他人的离去。
首句一开篇就为全词定下了悲情的基调,词人引入秋霜、西风、瘦马、残月等4个意象,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为我们描述了一幅非常凄美的秋天景色图。

而"一曲阳关",又将这幅图不限定面前,一曲还没有唱完,远行的人就已经缓缓拜别。
马车声夹杂在送别阳关曲里,让它变得更加悲惨。
在这上阕中,并没有用一个"悲"字,但一句一曲,一句一事,句句都透着凄凉之意,这便是王国维的高明之处。

词的下阕,笔锋一转,由写景写到抒怀。
已经在外流落多年的词人,看着路边的芳草,心中感慨万千。
然而这样的浮生如梦,却让他不知如何表达,末了只能发出这样的感叹:"人生第一耽离去"。
人生最难的,便是这"离去"二字。
为何"自是浮生无可说",便是由于离去之苦太深。

为了加强语气,词人不才阕中用了"换尽"、"依旧、"自是"等多个副词,让它读来颇有传染力。
而末了的这个"耽"字,要意指的是沉浸个中,可见伤感之甚。

纵不雅观这首词,确实是很有水平的,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当代人写的《蝶恋花》。
王国维在此词中,展现了其极佳的笔墨利用能力及意境渲染能力。

首先,从措辞上来说,通篇都在写"悲",但却并不用干系的字眼,一系列副词的利用,让这种悲藏在字里行间,不著痕迹却又动听至深。
其次,从意境的渲染能力来看,王国维最善于的便是将各种景物做加法,层层铺垫,层层递进,字里行间的感情也层层升华,直到末了一笔道出"第一耽离去",一气呵成。
这种写词的能力,非一样平常当代文人所能及。

当代学者周策纵曾这样评论这首词:"殆东山零雨之余绪,亦近于太白",指的是从抒怀方面来看,这首词的笔锋与李白很靠近。
虽然笔者认为这话多少有些夸年夜了,但也足见大家对其的推崇。

29岁的王国维,就已经具备了写这种高水平词作的能力,确实让人惊叹。
可惜或许是由于半生飘零,再加上文人式的多愁善感过分,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流露了太多的失落意和苦闷,以是他在世时这些作品并不为当时人所推崇。
而生平的落拓,也终极导致其自沉昆明湖的悲剧。
大家平时会读王国维的作品吗?欢迎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