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武”,即密州,今山东诸城。“客”指章传,苏轼在密州时,与其多有唱和。
这首词最绝妙之处就在于通过虚实结合的表达办法,道出了词人对付朋侪的依依惜别之情。
作甚虚实结合,这就涉及诗歌解答技巧的问题。“实写”,指客不雅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虚写”,则包括虚幻和梦境、想象和回顾、设想之境。对照可知,这首词上阕实写,下阕除末了三句为虚写。弄清楚一些知识点,对付理解一首诗是大有裨益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表达办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怀。抒怀:可分为直接抒怀,间接抒怀(借景抒怀、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这首词用的正是描写里面的虚实结合的表现手腕。
其次是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年夜、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这首词等分别用了借喻和借代。“玉花”“银海”为借喻,分别比喻雪花、飞雪。“翠袖”,为借代,借代歌女。
第三是表现手腕:赋、比、兴;抑扬变革、铺陈描写、象征、遐想、衬托、比拟、想象、遐想、照料、托物言志等。这首词中紧张利用了象征的表现手腕。用“离亭”来象征离去,与南浦、灞桥等象征表现手腕是同等的。
末了看篇章构造: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料、伏笔铺垫等。这首词明显利用了层层深入的篇章构造,将送别的情意逐步推向纵深。
当然理解这些知识点只是表象。最主要的还是要理解词人的心境。这首词最主要的心境即为送别。词人是如何写送别的呢?除了虚实相生,其余最主要的一点便是深情。
深情一,常常在一起饮酒:“相从不觉又初寒。对樽前,惜流年。”“又初寒”,解释二人在一起不但一年,至少过了两个冬天。“对樽前,惜流年”也从侧面交代了二人关系之好,为“酒逢心腹千杯少”的那类人。
深情二,离去留下了眼泪:“风紧离亭,冰结泪珠圆。”。“风紧”实则是催人赶路,分别在即。“离亭”,更是象征离去之意,凸显了离去的主题。泪珠,原来是难以捉摸的,可是由于景象寒冷,以至于泪水结成了冰珠。写景象冷不是目的,只是为了写离去之际的心中之冷。
深情三,朋侪走后的无尽寂寞:“雪意留君君不住,从此去,少清欢。”这三句为全词最精彩之处。不说自己留君,而说大雪留君。这不禁让人想起《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诗境来。“从此去,少清欢”,六字虽短,且写尽了寂寞与相思。
深情四,目送朋侪拜别:“转头山上转头看。”转头山,在诸城县南。词人很奥妙地利用了两个“转”字,反复渲染离去的深情。
深情五,别后思念无处解:“路漫漫,玉花翻宽,何处是超然?”“玉花”,借代雪花。与题目“雪中送客”遥相呼应。“超然”,即超然台,为词人在密州时所修。词人在《超然台记》中说超然物外,才能无往而不乐。可是,面临分别,词人还是做不到超然物外,可见交情之深,分别之苦。
深情六,通过设问回答惦记之深:“知道故人相念否,携翠袖,倚朱栏。”此三句为实写。通过讯问对方是否知道自己对他的思念,然后刻画自己伫立离亭,倚栏远眺的形象。整首词,通过虚实结合,写尽离愁别苦。
如此,通过六种深情表达,词人将送别之情,和盘托出,层层递进,动听至深,特殊是上阕下阕的末句,皆精彩绝伦,情意绵绵,是为送别词中的绝妙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