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宝峰 王嵩岳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峭壁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这首随处颂扬的咏梅诗篇,是一代伟人对梅风骨神韵的最高礼赞。
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绚丽芬芳的篇章,梅文化便是个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图 1)。

图 1

梅花原产中国,紧张分布于长江流域及西南地区。
已有三千多年的运用历史,其最初是作为食用或药用植物栽培的, 《书经》 云:“若作和羹,尔唯盐梅。
”《礼记·内则》 载:“桃诸梅诸卵盐”。
《诗经·周南》云:“摽有梅,实在七兮。
”在 《秦风·终南》 《陈风·墓门》 《曹风·鸬鸠》 等诗篇中,也都提到梅。
根据古书的记载,古时梅子是代酪作为调味品的,是敬拜、烹调和赠送等礼仪时不可或缺的东西。
至少在 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开始引种驯化野梅使之成为家梅—— —果梅 (图 2)。

春天里一棵孤独绽放的万花向雪中绽放  中国梅花文化座谈

图 2

不雅观赏梅花的兴起,大致始于汉代,据 《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
”这时的梅花品种,该当是既不雅观花又结实的兼用品种,属江梅、宫粉类型。
西汉末年扬雄作 《蜀都赋》云:“被以樱、梅,树以木兰。
”隋唐至五代是梅花栽培的渐盛期间。
两宋是梅花栽培的兴盛期间,天下上第一部艺梅专著便是南宋范成大的 《范村落梅谱》,书中记载梅花品种 12 个,并先容了梅花的栽培及繁殖方法。
而张磁的 《梅品》、宋伯仁的 《榜花喜神谱》 则是关于梅花欣赏与诗、花的专著。

人们习气栽梅花于庭院中,或与孤石相依,或与青松、修竹为伴,或盆植为景。
或用梅花支配成梅园、梅溪、梅径、梅坞、梅岭等,形成“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的人文景不雅观。
在传统花卉文化里,梅花被尊为十大名花之首,其花语意为:倔强、高雅和忠贞;梅花号“清友”“傍友”,与瘦竹、文石共为“三益之友”;梅花是文人骚客所推崇的“岁寒三友”之一,更是“花中四君子”之首。
二十四番花信风,梅风最先,贵为“东风第一枝”。
梅具“四德”:初生为元,是始之本;花开为亨,意通达顺利;结子为利,象征祥和有益;成熟为贞,代表武断贞洁;梅有“四贵”:“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合不贵开。
”梅蕴五福:“快乐、幸福、龟龄、顺利、和平”。
梅花乃花中寿星,祖国大江南北至今有许许多多千年古梅,依然在岁岁绽放 (图 3)。

图 3

“不用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格即人格 契合两无间”。
梅花“气节刚毅,凌寒吐艳”的优秀生物特色所蕴含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意韵,与炎黄子孙不畏艰险、奋勇开拓的精神风貌极为契合,从而备受人们追逐崇尚。
古往今来,无论儒家、道家、佛家,上至闻达,下至布衣,无不将其当为比德、畅神,熏陶情操的最敬与最爱。
“踏雪寻梅”“与梅同疏”蔚然成风,人们赏梅、唱梅、颂梅、吟梅、画梅,自 《诗经》 至当代散文,留下了无数俏丽芳华的诗篇画章:有唐人“喷鼻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的赞颂,有宋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薄暮”的千古绝唱,有大文豪苏轼笔下“岭北霜枝最多思,忍寒留待使君来”的使女;有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喷鼻香如故”的文人气节,更有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传世之作!

诗词歌赋之外,画梅亦几成国粹。
在中国绘画史上。
有关梅花的佳作难以数计,画梅各派异彩纷呈,蔚成大不雅观:最著名的有宋徽宗的 《喜鹊登梅图》、无名氏的 《梅竹禽鸟图》、徐禹功的 《雪梅图》、王冕的 《墨梅图》、宋伯仁的 《梅花喜神谱》 等等。
元代画梅成癖的王冕,更因此画梅而首创写意新风······伴随绘画,还有浩瀚与梅花干系的音乐作品:如 《梅花三弄》 《暗香》 《疏影》 等,尤其当代那首每一个音符都感化着革命先烈热血的 《红梅赞》 歌,绝对是令人荡气回肠 (图4)。

图 4

“寒冬万木立枯去世,玉艳独发凌清寒,鲜妍皎如镜里面,绰约对若风中仙”。
中国人源远流长的梅花情结,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
“梅花欢畅漫天雪”的傲然铁骨,“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高尚品质被深植于中国文化的血脉,梅花精神荡涤着国人的情怀,熏陶着国人的节操。
鲁迅师长西席曾精辟地比喻:“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朽迈腐烂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答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

在我国民间,“寒梅报春”“喜上眉 (梅) 梢”等都是传统的喜庆题材,不少人家在过年的时候都喜好在家里张贴此类年画、剪纸,以示吉祥,生活幸福美满。

但近年来却在一些地区流传着一种说法:“梅”与“霉”谐音,过年时家里摆放梅花或以梅花为题材的作品,新年是要“晦气”“触霉头”的。
实在,这完备是无稽之谈,从笔墨上讲,“美好”“美满”“俏丽”中的“梅”也都与梅同音;从民俗、文化渊源上讲,梅花自古便是喜庆高雅的象征, 《红楼梦》 中贾府过元宵节时玩的“春喜上眉梢”令 (一种击鼓传花游戏),所传的便是一枝红梅 (图 5)。

图 5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开天下春” 神、韵、姿、喷鼻香、色俱佳的梅花,见证着中原民族的出身、茂盛与繁荣。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人们由食梅、植梅、用梅,进而艺梅、赏梅、颂梅,喜好崇尚梅花凌寒傲雪的风采之美和俊雅高格的精神之魅。
国人对梅花本色品性的爱赏所形成的内涵丰富、独具一格的梅文化,亦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土沃壤,梅花不畏霜雪、唯美高洁的风采品质,理应赢得人们的崇高礼赞!

小贴士 植物学中的梅花

梅花,正名梅 (Prunusmume),别名乌梅、酸梅、干枝梅。
蔷薇科李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
有真梅系、杏梅系、樱李梅系平分歧系列,个中的真梅系可分为直枝梅类、垂枝梅类、龙游梅类等类型,而樱李系中的美人梅则是梅花中的‘宫粉’与紫叶李的杂交种。
梅的花朵单瓣或重瓣,白色或粉赤色 (有些园艺种为深赤色),其喷鼻香味清逸幽雅,被文人墨客称为暗香,“暗香浮动”“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着意寻喷鼻香不肯喷鼻香,喷鼻香在无寻处”都是对其喷鼻香的描述。
果实近球形,初为青色,成熟后黄色或白色,有时带红晕,味酸,可供食用或药用。
自然花期冬春时令,果期 5~6月 (在华北等较为寒冷的地区,可延至 7~8月) (图 6)。

须要指出的是,梅虽然有一定的耐寒能力,能够在早春的冰雪中绽放,但并不喜寒,因此雪后的梅花看上去每每有些萎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