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以为,高考虽然是人生最主要的考试之一,倒也不必看得过于主要,人生向前,希望还在。
如果能做到“处之泰然,不骄不躁”就不畏惧任何困难,患得或患失落,都会让心态失落去沉着,而让自己走错了方向。

古代的科举制度远比当今的高考残酷,落第失落意之人更是比比皆是。
十年苦读,一招不慎,更让人肝肠寸断,迷茫难过。
今日,王和尚特选取古人“落第”诗词20首,归类为五种态度,附以短评,看古人如何面对“高考失落败”的。

也希望给广大高考学子一点启迪。

古代科举落榜生的五种人生态度 01淡然面对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史上最霸气落榜诗词20首诗词5种选择照亮高考未来

(唐·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王和尚评诗

咸通十二年(871年)唐代墨客高蟾累考不中,在拜见礼部侍郎高某时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前两句比喻别人考中进士并表达倾慕之意,委婉蕴藉地表达了对借皇家权贵雨露之恩者的不满;后两句比喻自己的自傲和进取态度,也有希望得到高侍郎援引赏识的意思。

作者自比“芙蓉”未得时而开,但是并不怨怼,写得自傲蕴藉,并且有淡泊豁达之意,使得整首诗显得温顺敦厚,平和中正。

落第(唐·赵嘏)

九陌初晴处处春,不能回避看花尘。

由来得丧非吾事,本是钓鱼船上人。

王和尚评诗

赵嘏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考进士落第,由此寓居长安多年。
关于落第他写了好几首诗,这是较为平和的一首。

别人科场高中,跨马簪花,作者有心回避却不能视而不见。
春光妖冶,五彩缤纷,作者看着志得意满的同年,溘然有所领悟:得失落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自己本是无欲无求的钓夫,一江明月即可相伴终生。

这首诗不无怨怼,但是写得浅淡;也不无自伤自怜,但是也是一闪而过,倒是这种自我安慰,千载以来得到不少同感。

下第西归 其二(宋·罗与之)

才难济世甘避世,心不怨天唯乐天。

林下山间深密处,曲肱饮水兴悠然。

王和尚评诗

罗与之,南宋墨客,端平年间屡试不第,终于随处为家,隐居自终。
此诗即写于落第归家之时。

这首诗说自己本无才具故而甘心避世,心境平和并不自怨自艾。
在山林之间隐居,饮水亦可醉人,不必追求功名利禄。

这首诗写得更为淡然,毫无名利缚心,自然得天然之趣。

02伤心欲绝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王和尚评诗

这首诗非常著名,但是其写作背景却有争议,有说是写安史之乱后的羁旅愁苦,也有说写作者落第之后的凄凉无奈。

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不雅观察和感想熏染,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条有理。
全诗句句形象光鲜,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由于这首诗,张继也得到了“千古伤心人”的称号,不知作者该喜该悲。

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

(唐·卢纶)

出关愁暮一沾裳,满野蓬生古沙场。

孤村落树色昏残雨,远寺钟声带夕阳。

王和尚评诗

卢纶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命运却非常坎坷。
他天宝末年参加科举,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却又屡试不第。
这一次和堂弟卢瑾一齐落第,更是伤心,作者持续写了四首诗,这是个中一首。

本诗作者以景衬情,写得蕴藉而沉重。
与弟分别在古沙场,孤村落、老树、薄暮雨,将系列渲染得凄悲惨惨,而作者听到远寺钟声,看到夕阳斜坠,出息更是迷茫,一齐落第,又要分别,人之伤心莫过于此吧。

落第后归终南别业

(唐·卢纶)

久为名所误,春尽始归山。

落羽羞言命,逢人强破颜。

交疏贫病里,身老是非间。

不及东溪月,渔翁夜往还。

王和尚评诗

这首诗用辞朴素,写情朴拙,细腻地表达了落第后的伤心之情。
科考失落利,命途多舛,遇人又要强颜欢笑,贫病交加,朋友离散,只有归家隐居,陷入俗人是非之中。
作者此时倾慕陪伴渔翁的玉轮,能够不离不弃,相互照料。

落第回家,谁知道回家也未必能得到安慰,真是让人难过。

下第春游(唐·施肩吾)

羁情含蘖复含辛,泪眼看花只似尘。

天遣东风领春色,不教分付与愁人。

王和尚评诗

施肩吾落第后春游,看到小花似尘绝不起眼,忍不住落下泪来。
原来天公也这样自私无情,失落意愁苦之人是不配享有春天美景的。

值得欣慰的是,施肩吾后来存心苦读,终于在唐宪宗元和十八年(820年)登进士第,并且被擢为状元,总算出了一口气。

下第后归永乐里自题

(唐·赵嘏)

无地无媒只一身,归来空拂满床尘。

尊前尽日谁相对,唯有南山似故人。

王和尚评诗

赵嘏屡试不第,形单影只,既没有朋友援手,回家也是一片冷落,只有南山终日无言陪着自己将一杯杯苦酒独自饮下。

整首诗自伤寥落,在孤独中期盼知音的抚慰,写得可伤可悯。

送朋侪下第归觐(唐·刘得仁)

君此卜行日,高堂应梦归。

莫将和氏泪,滴著老莱衣。

岳雨连河细,田禽出麦飞。

到家调膳后,吟苦落蝉晖。

王和尚评诗

朋友落第,作者送别,虽然相信朋友胸有才学,但是毕竟落第,只有抚慰他好好侍奉双亲。

整首诗落笔清淡,用语朴拙,饱含着安慰和同情。
特殊是第三联暗含对朋友终将一飞冲天的期许,显得尤为动人。

送下第朋侪(明·张弼)

岁月如轮春复春,屈伸何必问苍旻。

今年得意看花者,多是前年失落意人。

王和尚评诗

这也是一首安慰落第朋友的诗。
作者说,天道有常,自然循环,一时得失落不必挂在心上。
那些如今志得意满之人,实在也是从愁苦磨砺中走过来的。

这首诗充满哲理,以此安慰朋友显得朴拙而自傲,相信作者朋友听到此言,也会襟怀一畅吧。

03自伤自嘲

自遣(唐·罗隐)

得即高歌失落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目前有酒目前醉,嫡愁来嫡愁。

王和尚评诗

罗隐是晚唐墨客,他科举考了十多次,终极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这首诗即写此事,化愤怒为旷达,视富贵如云烟,表达政治失落意后的颓唐感情,也夹杂着浓厚的愤世嫉俗之意。

下第归后作(明·樊阜)

牢落江湖几度春,布衣还是旧时贫。

晚凉

王和尚评诗

作者是明朝成化年间人,科场不顺,只有回家,流落多年还是求官无门,只落得一腔怒愤。
就连熟习的家乡路都不敢走,怕那里的沙鸥笑话他一事无成。

作者满满的自嘲和伤感,读起来充满无奈。

下第用小莲夜坐韵

(清·殷葆诚)

十丈高楼月上迟,红闺苦处一灯知。

年来苦把双娥画,总恨新妆未入时。

王和尚评诗

高高的楼上,玉轮迟迟不见,独对孤灯的女孩一腔苦处却无处诉说;每次都努力地打扮自己,却总是不合潮流,不被人看重。

作者以女自比,写出科举不顺的无奈,笔触细腻,充满压抑和不满感情,内心的孤独和傲气也隐约透露,真是一个可怜人。

04绝地奋发

下第投所知(唐·杜荀鹤)

若以名场内,谁无一轴诗。

纵饶生白发,岂敢怨明时。

心腹虽然切,春官未必私。

宁教读书眼,不有看花期。

王和尚评诗

作者科举失落利,孤独寥落,亟须朋友安慰,写下了这首诗。

整首诗哀怨难抑,充满无奈与伤心。
他写道:自己熬白了头发,用尽了努力,但仍旧一事无成,不敢抱怨主考官不公道,也不敢抱怨朝廷。
但是如果以诗才比较,他也不输任何人。
如今心腹无一,内心孤苦,难道真等不到花开残酷,一张怀抱的日子么?

下第南归(清·林端)

樱桃粒粒树红酣,尺五鲥鱼上竹篮。

湖影渐宽山渐了,马头风软入江南。

王和尚评诗

作者落第本来心情忧郁,但是回到家乡看到熟习的景物,心情逐渐惬意了许多。

樱桃一树红,鱼儿活泼泼,就连风也变得优柔了许多,可见作者回到家乡,得到家人的安慰是多么地愉快。

下第后馆中遣怀

(近当代·郭仲达)

孤馆寒灯思悄然,归来依旧种书田。

秋深桃李无颜色,客去楼台空管弦。

落第文章成画饼,困人场屋似登天。

残更敲破迷离梦,风雨潇潇到枕边。

王和尚评诗

郭仲达生活在清末民国期间,科举失落利后只有归家再存心读书,但是心情却非常忧郁,秋末万物肃杀,心腹也已离散。
作者独处屋中,想着出息渺茫,科举困难,陷入了迷茫之中,唯有萧萧风雨陪伴着自己熬过漫漫永夜。

这首诗写出了落第后的失落望和伤心,但是也暗含了奋发苦读的决心,唯有再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空想。

05愤怒背叛

夫下第(唐·刘氏)

外子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

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来。

王和尚评诗

杜羔是唐德宗年间人,他屡试不第,将要回家与妻子团圆,妻子刘氏却寄来了一首诗。
这首诗充满对杜羔的讽刺,杜羔一见诗无颜回家,专一苦读,后来终于熬得一官。

这首诗明白如话,作者写道,夫君你本来身负奇才,为什么年年都考不中呢?这一次次的失落败,我都没脸见人了。
你假如想回家,就趁夜黑无人瞥见时再回来吧。

不第后赋菊(唐·黄巢)

待到秋来玄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喷鼻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王和尚评诗

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
黄巢在叛逆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
科场的失落利以及全体社会的阴郁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
此诗利用比喻的手腕,授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质,把菊花比作被压迫自己,以百花喻指腐烂的统治者,形象地显示了自己果决武断的背叛精神。
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概雄伟。

鹤冲天(宋·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落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践约图画樊篱。

幸故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骚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王和尚评诗

柳永科场不顺,写下了此词以抒愤。
词的上片阐述了词人落第后的失落意不满和愤怒,下片叙写了词人放浪形骸、出入风月场中的生活。

全词表现了词人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个性与怀才不第的牢骚和感慨。
此词的特点是率直,无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措辞朴实。

小贴士 “名落孙山”典故

宋·范公偁《过庭录》记载:吴人孙山,风趣才子也。
赴举他郡,村落夫托以子偕往。
村落役夫失落意,山缀榜末,先归。
村落夫问其子得失落,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