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畔(pàn) 更替(gēng) 聒噪(guō) 凛冽(lǐn) 散逸(yì) 赏心悦目(yí) 船桨(jiǎng) 木桩(zhuāng) 应接不暇(xiá) 果实累累(léi) 妒忌(jí)
二、易写错的字汇总
寺:上半部分是“土”不是“士”。
黎:下面左边是“点”“提”,不能写成“水”。
逸:被包围部分是“兔”不是“免”。
暇:左边是“日”,不要写成“目”。
三、重点词语汇总
王孙、停泊、发愁、榆关、河边、黎明、红晕、漆黑、夜幕、愈发、散逸、难免不免、大雁、降临、炭火、火盆、走廊、船桨、榕树、纠正、木桩、灯塔、抛弃、陆续、涨潮、树梢、画眉、知足、踪迹、狐疑、倾慕、争执、粗糙、寒山寺、萤火虫、白茫茫、悄没声儿、赏心悦目、不可计数、应接不暇
四、多音字汇总
晕:①yùn(红晕)②yūn(头晕)
朝:①cháo(朝着)②zhāo(朝阳)
应:①yīng(该当)②yìng(回应)
涨:①zhǎng(涨价)②zhàng(头昏脑涨)
缝:①fèng(缝隙)②féng(缝补)
悄:①qiāo(悄悄)②qiǎo(悄声)
累:①lěi(积累)②lèi(劳累)
五、近义词汇总
黎明—拂晓 漆黑—乌黑 凛冽—寒冷
朦胧—模糊 和谐—折衷 冲动—打动
急急匆匆—急急忙忙 赏心悦目—心悦神怡
陆续—连续 茂盛—繁茂 照耀—照射
留恋—眷恋 不可计数—数不胜数
满盈—充满 悠忽—忽然 妒忌—忌妒
无边无涯—一望无际 应接不暇—目不暇接
六、反义词汇总
暖和—寒冷 漆黑—通明 朦胧—清晰
黎明—薄暮 逼近—离开 茂盛—枯萎
静寂—繁盛热闹繁荣 热闹—生僻 新鲜—迂腐
粗糙—光滑 失落望—希望 不可计数—屈指可数
不可计数—屈指可数 应接不暇—搪塞自若
无边无涯—弹丸之地 急急匆匆—逐步悠悠
赏心悦目—心烦意乱
七、词语归类
1、形容民气境愉悦的四字词语:赏心悦目、怡然自得
2、表示天快亮或刚亮的词语:黎明、清晨、拂晓
3、形容数量多的四字词语:不可计数、数不胜数
4、形容树木繁茂的四字词语:枝繁叶茂、绿树成荫
5、AABC式词语:翩翩飞舞、蒙蒙小雨、点点归鸦、面面俱到
6、表示颜色的ABAB式词语:红紫红紫、漆黑漆黑、洁白洁白、瓦蓝瓦蓝
八、课文重点内容汇总
(一)第21课《古诗词三首》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解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皎洁的明月在松林间洒下清光,清清的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想熏染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作者用清晰自然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宁静文雅的山间月夜图。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解读:这两句诗的意识是:竹林中笑语喧哗,是洗衣物的女子结伴归来。莲叶轻轻摇动,是渔船在顺流而下。这两句由听觉到视觉的描写,描述了一幅十分热闹的场面,这种热闹反衬出了山村落环境的寂静、清幽。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解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玉轮逐渐落下去了,乌鸦啼叫,到处弥漫着寒霜。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与我愁思相伴难以入眠。看着江上的渔火,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怀念,使满赍恨绪的我难以入睡。这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以及泊船上一夜未眠的客人,营造出一种意蕴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两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4、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解读:这句词的意思是:山水长远,(将士们)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深了,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山一程,水一程”解释将士们行军困难,“千帐灯”点明军帐之多。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这与下文细腻的人物内心天下形成光鲜的比拟,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已经也由此更加深远。
5、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宅无此声。解读:这句词的意思是:整夜风雪交加,声音喧华,打碎了(将士们的)思乡之心,再也睡不着了,(由于)故乡没有这种风雪之声。“故宅无此声”一句虽寥寥几字,却使将士的内心天下暴露无余,思乡之情畅快地流淌出来。
6、【王维】字摩诘,唐代墨客,以山水田园诗作居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张继】字懿孙,唐代墨客,诗多登临游记之作,风格清远,不事雕琢,以《枫桥夜泊》最为著名。
【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隐士,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全体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荣誉。曾作为康熙天子的御前侍卫,随天子南巡北狩,游历四方。
7、《山居秋暝》主题思想:这首诗描述了秋雨过后傍晚时分山村落柔美的风光和淳厚的民风,表现了墨客寄情山水田园的高洁情怀和对空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枫桥夜泊》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秋日的夜晚,墨客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描述了江南水乡秋夜柔美的景致,表达了墨客旅途中孤寂忧闷的思想感情。
《长相思》主题思想:本诗描写了行军的艰辛和将士们在风雪声中辗转难眠的环境,全词于写景叙事之中,表达了浓郁的羁旅怀乡之情。
(二)第22课《四季之美》
1、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解读:这句话中“泛”“染”“飘”三个动词表示出春天黎明的动态美,通过颜色的变革表示韶光的推移,变现春天的气候,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2、夏天最美是夜晚。通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纵然是蒙蒙小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翱翔,这情景其实迷人。解读:这段话中“最美”和“迷人”都是表达主不雅观感想熏染和评价的,是整段的关键词,或领起,或总结,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夏夜景致的着迷和喜好。这里作者舍弃了夏夜的“大景”,而钟情于夏夜的“一只两只萤火虫”翱翔这一眇小景物,于月夜的静态美中表现出一种动态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3、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冲动。解读:这句话描写夕阳映照西山的画面,以视觉效果为紧张内容,突出了自然景不雅观的内在韵致,展现了秋之美。
4、在作者笔下,四季的美有什么不同?解析:“春天——黎明”动人的是色彩的美,天空的柔和与原材的鲜亮相互映衬。“夏天——夜晚”迷人的是萤火虫的翩翩飞舞,哪怕是星星点点的微光也足够唤起美的觉得。“秋日——薄暮”动听的是夕阳斜照西山时的归鸦和比翼而飞的大雁,还有风声、虫鸣的合唱。“冬天——清晨”可人的是手捧温暖炭火的心情,这是雪时、下霜时,乃至无雪无霜时都须要的。四季零散,信笔写来,春天的柔和,夏天的有趣,秋日的温暖,冬天的和谐,都细腻朴拙,溢于言表。
5、《四季之美》是按照韶光的顺序来描述景物的,第1自然段写春天最美的景致,第2自然段写夏天最美的景致,第3自然段写秋日最美的景致,第4自然段写冬天最美的景致,按照时令的先后写景致和自己的感想熏染,使读者能清楚地感想熏染四季的美,有效把握文章的构造和内容。(韶光顺序便是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先容某一事物,描写某一景致,或阐述某一事宜,采取这种顺序使得文章条理清楚,使读者一览无余。)
6、《四季之美》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四季中具有代表性的韶光及景物的描写,即春天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日最美是薄暮,冬天最美是清晨。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好和赞颂之情。
7、【清少纳言】这天本安然期间(相称于中国的唐至宋的时期)著名的女作家约966~约1025),清是姓,少纳言是她在宫中的官职。
(三)第23课《鸟的天国》
1、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儿波浪。船沉着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解读:此句为景物描写,“白茫茫”形容一望无际的白,可以看出河的宽广。后一句利用比喻的修辞手腕,将划桨声比作乐曲,陪衬出“我们”愉快的心情。
2、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解读:“簇”和“堆”这两个字准确地捉住了绿叶多的特点,用词准确、形象,充分地展现了榕树的茂盛。
3、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瞥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瞥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连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解读:这几句从数量、声音、形状、颜色、姿态五个方面描写了鸟的天国中的鸟。“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写出了鸟的数量之多;“大的,小的,花的,黑的”写出了鸟的体形和颜色;“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写出了鸟的各种姿态。
4、第11自然段第一句话“第一次是在清晨”,在文中有什么浸染?解读:这句话交代了第二次经由“鸟的天国”的韶光,正由于是早上,鸟儿开始活动了,以是作者才会看到鸟飞、鸟鸣的热闹景象。这句话为描写下文看到的景象做了铺垫。
5、那“鸟的天国”的确是鸟的天国啊!
一句中加引号的“鸟的天国”和没加引号的“鸟的天国”意思一样吗?为什么?解析:不一样。加引号的“鸟的天国”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指那株大榕树,是一种特定称谓;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国”,是由于作者亲眼见到大榕树栖息着无数鸟儿,它们自由、快乐地生活在这里,就像在天国中一样。以是在作者心中,大榕树的的确确是鸟的天国。
6、【点面结合描写景物】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是写景文章常用的方法。本课则奥妙地利用了这一方法。比如在第12自然段描写群鸟活动的场景时,利用了两个“到处”和三个“有的”对群鸟活动的情景进行了总体的描述,让读者有一个整体感想熏染,这便是对“面”的描写。在此根本上,作者又描写了一只画眉鸟,把它的姿态与叫声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便是对“点”的描写。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使文章的描写全面而有层次。
7、《鸟的天国》主题思想:本文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们两次经由“鸟的天国”时所看到的不同的俏丽景致,生动地描写了傍晚静态的榕树和清晨群鸟活动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颂之情。
8、【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2003年被国务院付与“公民作家”的称号。巴金的散文笔墨清丽流畅,长于将叙事与抒怀领悟在一起,感情充足。紧张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四)第24课《月迹》
1、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真有了玉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涌如今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玉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解读:玉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这句话写玉轮像一个油滑的孩子,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又让人以为玉轮像一位俏丽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爬”字表明玉轮一点一点升起,超越一个个横格,就像是长了腿会爬一样,作者用一个“爬”字,写出了在孩子眼里的玉轮是十分有趣的,表现了儿童奇妙的想象力。
2、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院子的中心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解读:“玉玉”“银银”写月光的白,“粗粗”写桂树的壮,“疏疏”写枝叶的稀,“累累”写花朵的多。叠词的利用充满童趣,富有韵味。
3、悠忽间,哪儿彷佛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稍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觉得。解读:“袅袅”形容花喷鼻香,将无形变有形,仿佛都能看到花喷鼻香在空气中弥漫、环抱的踪迹了;“痒痒的”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独特的遐想和奇妙的通感,奥妙地将视觉形象变成了嗅觉、触觉意象,使遥不可及的月形月影变成了可闻可触的,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4、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解读:月迹可以理解为玉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革轨迹,寻月的过程便是探求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5、“奶奶”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何浸染?解析:“奶奶”是文章中的关键人物,中秋之夜,她给孩子们讲述美好的传说故事、她勾引孩子们赏月、寻月,终极让他们得到了生理上的最大知足,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6、《月迹》主题思想:本文通过记叙孩子们在中秋的夜里追寻玉轮足迹的故事,展现了俏丽的月色,表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追求美好事物的纯洁欲望。
7、【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曾得到我国“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娜文学奖”等。代表作《废都》《天狗》《秦腔》《古炉》《暴躁》等。
(五)日积月累背诵
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小雨不须归。
【译文】西寨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行,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在斜风小雨中悠然垂钓,不用焦急回家。
五年级第七单元《语文园地》内容汇总
五年级第24课《月迹》预习条记,感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五年级第23课《鸟的天国》预习条记,爱树护鸟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