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醉舞狂歌诗》

本册唐寅为德辅契兄书,另唐寅亦曾为德辅画过《落霞孤鹜图》轴,该轴现藏上海博物馆。
册内二首与德辅诗录于《唐伯虎全集》一书内,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417,428页。

册末跋:

一、褚德彝(1871-1942)唐伯虎解元,字少于画,余在杭见子畏书石林聊句诗句叙,纯用米法,今藏泉唐高氏。
今见其跋脊令颂草书,纯似大令,今藏石门李氏。
今不雅观陶斋尚书所藏此册,用笔纯似北海,其旷达处犹用米法,知子畏书学甚精,且无所不学也。
不雅观竟为之叹赏不置。
光绪壬寅(1902年)六月六日,余杭褚德仪记。
钤印:斋隋象主

明代唐伯虎醉舞狂歌诗二种

二、李葆恂(1859-1915)六如居士,文采风骚,照映百代,诗书六法,超逸群伦。
今不雅观匋斋尚书此册,妙处何无,难易杨风子耶。
李葆恂。
钤印:李叔父

三、绿蓑烟雨江南客,黄阁丝纶柱不臣。
此子畏赠先少传句也。
其真迹藏寒家,兵燹后出山图俱归过云楼矣。
不雅观匋斋尚书藏,为之怆然。
仁俊。

四、端方(1861-1911)光绪丙申年得此于故侍郎德景容家,直十六金。
是年更得子畏修篁独坐图,及所画双文遗照,皆真品。
子畏书纯师李北海,独得神理,非可伪为,故真膺可望而知之。
陶斋识。
幽篁读作休篁。
钤印:陶斋

五、费念慈(1855-1905)唐子畏字画皆难得,然画易伪书不易伪,故书尤罕见。
南北藏家画有送王文恪出山图、俞孺人刺目图、黄茅小景三卷,皆顾艮庵师收。
吴愙斋前辈有茅亭桂月,雨中竹雀二帧。
沈均初中翰藏春山图,今归庞莱臣郎中。
竹雀轴今在敝箧。
若书迹则此册外,止见一诗草卷耳。
辛丑(1901年)十一月,西蠡费念慈。
钤印:费群道

吴门汪氏藏草屋蒲团轴亦佳。
昨在申江又见一荷花小帧,陆子传书爱莲说,彭孔加题诗,精楷可喜。
西蠡又记。
钤印:念慈

六、端方。
杨柳依依水拍堤,春晴茅屋默争泥。
海棠昨夜东风恶,零落转红襱马蹄。
题双文小照。
青藜柱杖寻诗处,多在平桥绿树中。
红叶没鞋人不到,野棠花落一溪风。
题秋山图,图在世伯光家。
二诗并六如佳句,附绿于此。
午桥。
钤印:端方

鉴藏印:永瑆(1752-1823):皇十一子、诒晋斋印、剑泉氏;

其他:闵洪学印:且快斋;武林袁氏春园珍藏印;子孙永保;愚不及斋;涧石徒堪

释文:

一、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浸劳海内传名字,谁信腰间没酒钱。
书本自惭称学者,众人疑道是神仙。
些须做得工夫处,不捐胸前一片天。
唐寅。
钤印:南京解元、唐伯虎

二、学佛俄经二十年,于今地上拥青莲。
我来愿结三生友,共看当时手指天。
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
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
钤印:唐居士、唐寅私印

三、落落长林隐者居,百年恒业只犁鉏。
往来不识车与路,惟有邻翁来看书。
钤印:唐寅私印、六如居士

唐伯虎《醉舞狂歌诗》(疑伪)

唐伯虎(1470-1523),因生于寅年寅时,便取名“寅”,由于寅为虎,又取字伯虎,后改字子畏。
号桃花庵主,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
江苏苏州人。

唐伯虎自幼聪颖,能诗擅画,十六岁便中秀才,十九岁娶徐氏。
徐氏文静秀气,温顺谅解,夫妻恩爱。
其父唐广德,经营一家唐记酒店。
正在唐伯虎斗志昂扬时,父亲溘然中风过世,母亲因太悲哀也随父亲而去。
后又惊闻妹妹在夫家丧亡。
心爱的妻子在生养孩子时,产后热盛,悄悄离世,可怜的小婴儿在出世三天后,也随亲娘而去。
亲人接连病故,打击甚大,使他意志消沉。
后在好友祝枝山、文徵明等人的鼓励下,重拾古文,发奋苦读,结果乡试名列榜首,“解元公唐伯虎”一时名遍南京城。
二十七岁时续弦,娶了何氏。
当唐寅上京考取进士时,被同行的同乡都元敬出卖,被诬告行贿主考官,拖入刑堂棍打,押入大牢。

经几番周折后,证明无罪。
获释后,落魄潦倒,妻子何氏离他而去,弟、嫂哀求分家,此时幸有好友、九娘(青楼女子)在精神上援济他。
后来,他娶了能干知心的九娘为妻,自此潜心作画,在青丹上大有进展。
他和九娘育有一女。
九娘三十七岁即因操劳过度而过世。

唐伯虎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闵、赣七省,穷苦之下以卖画为生。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伯虎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室桃花坞,有学圃堂、梦墨亭、竹溪亭、蚊蝶斋等(亦称唐家园,遗址在今桃花坞大街)。
他自称桃花坞主,曾作《桃花庵歌》,自比采花神仙。
他的后半生紧张生活在桃花坞,生平中的紧张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

唐伯虎因科场舞弊案受牵连,功名受挫,又遭家难,经历坎坷。
后半生以卖文鬻画有名天下。
时与徐祯卿,祝允明,文徵明,切磋文艺,号“吴中四才子”。
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是我国绘画史上精彩的大画家。
唐寅书法紧张学赵孟頫,更受李北海影响,笔画俊逸特立,婉转流畅。
流传墨迹有《自书诗》、《联句诗》、《落花诗卷》等。

为众人津津乐道的“唐伯虎点秋喷鼻香”实在与唐伯虎的真实生活相去甚远。
唐伯虎的《自书诗》反响了他的生活境遇和思想境界。
该诗开头便是“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信腰间没酒钱。
书本自惭称学者,众人疑道是神仙”。
虽然缺钱,却也快活,称学者自惭,说是神仙倒更恰当。
对人生苦闷,他自解到:“时序秋冬复春夏,舟车南北与东西。
面上次序递次人都老,世上参差事不齐。
若要自家求稳便,一壶浊酒一餐斎。
”他又自嘲:“得一日闲无量福,做千年调算来痴。
是非颠倒人间事,问我如何总不知。
”他又很豁达:“随缘冷暖开怀盏,不计输赢伴手棋。
七尺形骸一丘土,任他评泊是和非。

《自书诗》中最能反响他生活和思想境界的是:“昨日醉连今日醉,新年穷似旧年穷。
……兀兀腾腾自笑痴,科名如梦发如丝。
百年障眼书千卷,四海资身笔一枝。
陌上花开寻旧迹,被中酒醒炼新词。
谁知意思悠长处,欲老光阴未老时……老去光阴偏可惜,贫于故旧转向亲。
莫辞得手金螺满,是笑从来胜是颦……善亦

《尧山堂外纪》说唐伯虎“晚年寡出,常坐临街一小楼,唯乞书者携酒造之,则畅快竞日。
虽任适诞放,而一毫无所苟。
有言志诗云:‘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种田;闲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不法钱。
’”

唐伯虎坎坷生平,享年五十四岁。
虽去世较早,但也给后人留下不少东西。

延伸阅读(一)

落魄才子唐伯虎的“酒”“色”人生

历史上,这位才华横溢的唐解元并非风骚不羁,也未点过秋喷鼻香。
他的确性情放浪,年轻时纵酒成性,成年后“佯狂使酒”,到了晚年又借酒浇愁。
唐寅生平潦倒,始终与“酒”相伴……

风骚才子唐寅自明代至今一贯是被文人墨客,说书艺人戏说演绎的工具,到了近代,唐伯虎点秋喷鼻香的故事一次次被搬上银幕,邵氏陈思思版的《三笑》和周星驰版的《唐伯虎点秋喷鼻香》都堪称经典。
近日,由相声演员郭德纲操刀的笑剧电影《三笑之才子佳人》又嬉笑上映。
秉承恶搞到底的宗旨,明代文人唐寅的传说被几次再三消费。
然而历史上,这位才华横溢的唐解元并非风骚不羁,也未点过秋喷鼻香。
他的确性情放浪,年轻时纵酒成性,成年后“佯狂使酒”,到了晚年又借酒浇愁。
唐寅生平潦倒,始终与“酒”相伴,且行且饮,可谓“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卷进考场舞弊案断送政治出路

唐寅,字伯虎,明成化六年(1470年)出生于苏州,其父唐广德靠做小买卖糊口。
少年唐寅目即成诵,可“每夜尽一卷”,数岁即能为科举笔墨。
14岁时,唐寅拜著名画家周东村落为师,画艺日趋博识。
几年后,唐寅的山水、人物、仕女、花鸟画都已经出类拔萃。
16岁参加秀才考试,高中第一,可谓少年得志。
《明史》曰,少年伯虎,恃才傲物,纵酒张扬,人称童子狂童。

不料25岁那年,唐寅父母先后病故,妻儿离世,不久又得知妹妹在婆家自尽的。
嫡亲之人,一个个拜别,使他变得悲观悲观,终日与朋侪借酒消愁。
后来还是屈服了好友祝枝山的劝告,闭门一年苦读。
29岁,唐寅乡试高中解元,春风得意,次年赴京会试。

正当唐寅“一朝欣得意,联步上京华”之时,他结识了江阴巨富徐经,与之结为莫逆之交。
明人条记《共山堂外纪》中记载,唐寅当时年轻疏狂,因文名显赫颇为得意,经不住挥霍无度的富贵公子徐经奉承,两人一同乘船进京会试,终日高头大马往来,俊仆优童陪同,招摇过市。
徐大公子大把金钱掷向主考官程敏政的家人,乃至弄来了会试的考题,唐寅当了作弊的帮凶,一份样板稿写得激荡千古。
皇榜一放,徐公子自然考卷做得上等,但还没有享受金榜题名的喜庆,不久就为人告发,二人双双锒铛入狱。

徐家开始大洒银两,终极案情不明不白,徐公子自然不会再挨什么皮肉之苦,只是后半辈子无法再入仕为官。
唐寅却遭到大刑奉养,在他与好友文征明的信中,详述了他当时的悲惨境状:

“……自贯三木,吏卒如虎,昂首抱地,涕泪横集。
而后昆山焚如,玉石皆毁;下流难处,众恶所归。
缋丝成网罗,狼众乃食人……”

经由一年多的审讯,虽然终极没有剖断唐寅是舞弊案正犯,但干系是摆脱不掉的,他被除掉“士”籍,发配到浙江为小吏。
具备古代文人气质的唐寅,决然不会受得了这般侮辱,他向好友表明心迹:“岁月不久,人命飞霜;何能自戮尘中,屈身低眉,以窃衣食!
”他坚拒小吏一职,愤然出走,自此脾气大变,破罐破摔,狎妓聚饮,无所不为。
他索性带着随身仅剩的几两碎银远游庐山、洞庭、盘桓一年有余。
这期间,他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文和画作。
但是经济上的愁苦一贯困扰着这位江南第一才子,史载唐寅曾和祝枝山等扮为托钵人,沿街唱莲花落讨钱,钱讨来了,就上酒楼饮酒。

隐居桃花坞且将诗酒醉花前

眼看科举已经全然无望,唐寅不得不回归故里,开始以卖文卖画为生。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苏州城北建成桃花坞,自称桃花坞主,那首著名的《桃花庵歌》便是此时所作,诗中云“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神仙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字里行间透漏出一份安逸泰然的生活态度,他生平中的紧张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

此时的唐寅过着“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种田,闲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不法钱”的怡然生活,坛中美酒成了引发唐寅旷世才华的催化剂。
不仅如此,借酒发疯还曾让唐寅从宁王手掌心里逃过一劫。
在影视剧中常常涌现的“宁王”,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叔叔朱宸濠。
武宗沉迷于玩乐,当时民怨很深。
宁王谋划造反,到处招贤纳士,以厚禄请唐寅出山。

唐寅开始并不知道个中端倪,但去了之后,逐渐创造宁王图谋不轨,便开始想办法离开。
《明史》中记载,唐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使酒,露其丑秽。
宸濠不能堪,放还。
”他为了离开宁王,整天醉酒装狂,还曾脱了衣服裸奔,宁王实在受不了,便轰他走了。
后来,宁王事情败露被诛杀,唐寅则连续桃花坞内的晚年生活。

晚年唐寅生存日益困难,不得不靠卖书卖画来坚持最低限度的衣食之需。
但由于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他那赖以足岁的“笔砚生涯”险些难以为继,常常陷入断炊绝粮、“三日无烟”的窘境。
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十仲春初二,唐寅走完了他54年的凄苦人生,他几起几落的人生道路戛然而止,末了还念叨“年迈年少都不管,且将诗酒醉花前”。

史上著名绯闻唐伯虎点秋喷鼻香

唐伯虎点秋喷鼻香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近代影视剧把这一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故事演绎得生动有趣,唐寅风骚落荡的形象也深入民气。
但实际上故事纯属虚构,秋喷鼻香不是那个秋喷鼻香,唐寅也并不是那个唐寅。

唐寅善于仕女画,也画过一些春宫图,多以官伎、歌女等为模特,人们便认为,风骚才子之说,大抵是由于唐寅性本如此。
历史上的唐寅确实时常混迹风月场所,但这是当时的一种社会风尚。
史上并无唐寅风骚美谈的记载,如果笃定此事无风不起浪的话,只能说那是指他的个性放荡不羁,文风肆意洒脱。

事实上唐寅先后有过三个妻子。
19岁时娶徐氏为妻,两情面感深厚。
不过,在他25岁时,父母妻妹相继去世,对他打击很大。
后来又娶了一位,却在他涉嫌考场作弊案被抓后,离他而去。
36岁时,唐寅娶了患难中的红颜心腹沈九娘,从此筑桃花坞生活,一贯到去世。
生平不得志的唐寅并无那么多的风骚美谈,而“点秋喷鼻香”的故事又是打哪来的呢?

唐伯虎点秋喷鼻香故事的雏形最早涌如今明代条记体小说中。
明代小说家王同轨在他的《耳谈》中阐述了另一个苏州才子陈元超与唐伯虎点秋喷鼻香千篇一律的故事。
故事到了明末冯梦龙手上,就变成了《警世通言》中的《唐解元一笑姻缘》。
而在戏曲中的唐寅故事,最早有明末孟称舜的杂剧《花前一笑》,后来又从“一笑”发展到“三笑”,涌现了王百谷的《三笑缘》弹词、卓人月的《唐伯虎千金花舫缘》杂剧。
乾隆、嘉庆往后,苏州评弹又将这一故事广为传播。
到了清朝末年,民间流传弹词唱本《九美图》,开始有了唐寅娶9个美娇妻的说法。
唐寅生平潦倒颠沛,诸事不顺,凭他的贫寒景况,连温饱都成问题,怎么可能妻妾成群。

明代确实有一个叫秋喷鼻香的女子,但与唐寅没有任何感情瓜葛。
秋喷鼻香本名林奴儿,字金兰,号秋喷鼻香。
她琴、棋、诗、画样样精通,当时被誉为“吴中女才子”,颇有点名气。
不过她并非是大户人家的婢女,而是当时南都金陵风月场中的名妓。
秋喷鼻香从前被迫堕入青楼,后从良嫁人。
明代《画史》中记载:“秋喷鼻香学画于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笔最清润。

据考证,秋喷鼻香生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她虽与唐寅生活在同一时期,但比唐寅足足大20岁。
唐寅16岁出道时,很难与已是徐娘半老的秋喷鼻香产生感情。
唐伯虎点秋喷鼻香只不过是后人把一些才子佳人的风骚美谈,附会到他们身上罢了。

唐寅真实的诗画人生跌宕起伏,少许风骚得意,多些寂寞哀愁,恰如一幅“酒”与“色”浇注的水墨图画,让后人回味良久。

(据《华文报摘》文/周冉)

唐伯虎仕女图画作

延伸阅读(二)

未曾风骚的唐伯虎

在人们印象中,唐伯虎是个不折不扣的“风骚才子”。
实在,真实的唐伯虎,才子是真,但并不风骚。
据专家研究,唐伯虎从未自称过“江南第一风骚才子”,这一图章是后人假造的。
民间传说“点秋喷鼻香”艳事,也纯属无聊文人添油加醋的想象。

历史上的唐伯虎,姓唐名寅,字伯虎,是明代著名字画家、文学家。
《明史.唐寅传》记载,乡试解元后,次年赴京会试。
不料祸从天降,因科场试题透露,他无辜受牵连入狱,成了朝廷斗争的捐躯品。
出狱后,他落到了“海内以寅为不齿之士,知与不知,皆指而唾”的地步。
妻子嫌贫爱富,与之反目离婚;佣人侧目,动辄顶撞,使他在精神上备受打击,心情十分低落。
后来他阔别家乡,遨游名山大川。
这时,南昌宁王朱宸濠慕名聘请,唐伯虎到南昌后,创造宁王有图谋作乱之意,就伪装癫狂,被宁王遣返故里。
从此,他绝了仕途官场之欲,沉潜于诗画艺术。
潦倒穷困的他,终极得以作画卖文为生,过着布衣素食的清苦生活。
但他洁身自好,从不巴结权贵,“闲来写幅图画买,不使人间不法钱”,甚是难得。

清代学者俞樾,曾在《茶喷鼻香室丛钞》中为唐伯虎辟谣,断定“三笑姻缘”是好事者借重唐的盛名,把别人的事,转移在他的名下,是一起张冠李戴的戏弄。
关于这一戏弄的笔墨,最先开始于明人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话本中《唐解元一笑姻缘》这一章。
后来,故事经明、清两代文人不断改编成戏曲、弹词、鼓书后,遂使唐伯虎成了众人眼中的,一个“风骚才子”。
又据专家考证,秋喷鼻香确有其人,是当时南京的一名青楼女子,比唐伯虎大十几岁,根本不可能与他发生风骚瓜葛。
中年落魄的唐伯虎,曾娶沈九娘为继室,夫妻偕老,生有一女。
所谓唐伯虎有九个妻妾,可能是从“沈九娘”这个名字上演绎出来的。
凭当时唐伯虎的贫寒情状,连温饱都成问题,怎么可能妻妾成群?

唐伯虎生平坎坷,生活潦倒穷困,郁郁不得志,只活到五十四岁就辞世而去。
他临终时写的绝笔诗,表露了二心坎留恋人间但又愤世厌俗的繁芜心情:“生在阳间有散场,去世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域。

(据《大公报》文/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