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无山与齐。
昂首红日近,
回顾白云低。
重点字词注释:
天在上:指天空高悬于西岳之上,形容西岳之高,已靠近天涯。
无山与齐:没有任何山峰能与西岳并肩齐高,强调西岳之峻极与独特地位。
昂首:举头仰望。
红日近:形容站在西岳之巅,太阳仿佛触手可及,间隔之近令人惊叹。
回顾:转头看向身后。
白云低:相较于身处极高处的墨客,山下的白云显得非常低矮,形象地描述出西岳之巅与地面的巨大落差。
逐句解读: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解读:西岳之高,直插云霄,除了天空之外,没有任何一座山能够与它并驾齐驱。此句以简洁的措辞突显西岳的至高无上,彰显其雄浑气势和凌云之姿。
昂首红日近,回顾白云低。 解读:墨客举头仰望,只见红日仿佛就在面前,间隔之近令人觉得险些可以触摸到它的炽热光芒。再回顾俯瞰,原来高远的白云此刻却显得低矮飘渺,仿佛就在脚下。这两句通过比拟强烈的视觉体验,生动展现了登临西岳之巅后,天地间隔的极度压缩以及墨客自身与自然景不雅观之间的关系变革,凸显西岳之巅的高耸入云与人与宇宙的亲近感。
整体剖析:
寇准的《西岳》是一首五言绝句,仅用二十字,却成功地描述出西岳巍峨耸立、直插云真个雄伟景象,以及登山者身处山顶时所感想熏染到的壮阔视野与震荡体验。墨客利用比拟与夸年夜的手腕,将西岳的崇高地位与人的主不雅观感想熏染紧密结合,展现出西岳作为五岳之一的西岳,其崇高雄峻的自然风貌以及登临其顶所带来的豁然开朗、超脱尘世的意境。
首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以绝对化的表述,强调西岳之巅与天涯的靠近,突出其拔地而起、傲视群山的气势,奠定全诗的基调。第二句“昂首红日近,回顾白云低”则通过两个动态的动作——“昂首”与“回顾”,分别描述出仰望近在咫尺的红日与俯瞰低垂脚下的白云,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形象地展示了西岳之巅所带来的超凡视角与空间错位感,使人仿佛置身于天人交卸之处。
全诗措辞精髓精辟,意象光鲜,通过寥寥数语构建出一个高远、开阔且颇具神话色彩的空间画面,既赞颂了西岳的自然奇不雅观,也传达出登高望远、心胸豁达的人生哲理,表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灵与天地对话的深远意境。这首诗不仅是对西岳地理特色的艺术再现,也是对攀登者精神境界提升的象征性描述,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山水诗以自然景不雅观寄寓民气抱负的创作传统。
写作背景先容:
寇准的《西岳》创作于其七岁之时。据史料记载,寇准自幼聪颖过人,才华出众,被誉为“稀世神童”。在他与师长西席一同攀登西岳的过程中,面对西岳的壮丽景致,年幼的寇准情不自禁地吟诵出了这首《咏西岳》。当时的背景是北宋初年,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士人阶层热衷于山水游览与诗文创作,对付自然景不雅观的审美与抒怀成为一种风尚。西岳作为五岳之一,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工具,具有深厚的文化秘闻和象征意义。寇准在这样的时期背景下,以孩童之眼和墨客的敏锐,捕捉到了西岳的非凡特质,并以诗歌的形式将其生动记录下来,展示了少年墨客的早慧与才情。
作者平生先容:
寇准(961年—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东北)人,北宋期间著名政治家、墨客。出身于书喷鼻香门第,只管幼年丧父,家境一度穷苦,但凭借刻苦自学和过人才智,十九岁便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寇准在政坛上以刚直不阿、敢于直言著称,曾奉劝宋太宗立储,后在澶渊之战中力主抵抗辽军,匆匆使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掩护了边疆和平。然而,因其耿直性情,寇准生平官场浮沉,多次遭贬,晚年更是蒙冤被贬至衡州(今湖南衡阳),病逝于任上。只管政治生涯坎坷,寇准的文学才华却得到后世赞誉,尤其是他的诗作,如《西岳》等,展现了他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艺术手腕与技巧:
比拟与夸年夜:诗中“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利用了强烈的比拟与夸年夜手腕,将西岳置于其他所有山峰之上,只与天空比肩,突显其峻极之态。这种极致化的描述,增强了西岳崇高无匹的形象。
动态视角:“昂首红日近,回顾白云低”两句,通过“昂首”与“回顾”的动作,授予读者动态的不雅观察视角,仿佛跟随墨客一起仰不雅观红日、俯瞰白云,形成空间的立体感和视觉的跳跃性,生动展现西岳之巅的开阔视野。
色彩渲染:“红日”与“白云”构成光鲜的色彩比拟,前者热烈、通亮,后者轻盈、淡雅,不仅营造出视觉上的美感,还借色彩陪衬出西岳顶部的神圣与超凡之感。
简练凝练:全诗仅二十字,却精准勾勒出西岳的特性和登高者的体验,措辞简练,意象光鲜,达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表示了古代五言绝句以简驭繁的艺术魅力。
借景抒怀:通过对西岳崇高景象的描述,寇准间接表达了自己肚量胸襟壮志、志存高远的精神追求,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这种借景抒怀的手腕,使得诗歌超越了纯挚的风景描述,融入了个人情绪与哲理思考。
意境创造:
《西岳》一诗成功营造出一种高远、壮美且略带神秘的意境。墨客以登临西岳顶峰的视角,描述了一幅天地交融、人与自然对话的画面。西岳凌驾于众山之上,与天相接,展现出其超拔绝伦的气势;红日近在咫尺,似触手可及,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回顾间,脚下白云低垂,宛如瑶池,授予西岳一种飘渺、神秘的气息。这种意境既是对西岳自然景不雅观的真实写照,又融入了墨客主不雅观的情绪体验与空想寄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高山之巅,感想熏染天地的辽阔与自身的微小,引发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崇高空想的神往。
情绪表达:
《西岳》的情绪表达紧张表示在对壮美自然的赞颂、对个人胸襟的寄寓以及对宇宙奥秘的打听。墨客对西岳“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描述,流露出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与敬仰,同时也暗含着对自身才能、抱负的自傲与自满,寓意着墨客有着与西岳比肩、与天比高的壮志豪情。而“昂首红日近,回顾白云低”,则表现出墨客面对广阔天地时内心的豁达与超脱,既有对光明未来的憧憬,又有对世事变迁的淡然,反响出墨客积极向上而又超然物外的人生不雅观。
构造布局:
全诗四句,按照五言绝句的格律严谨布局,构造紧凑,层次分明。首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以高度概括的措辞揭示西岳之巅的卓绝地位,奠定全诗的基调;第二句“昂首红日近”,视线由下而上,聚焦于近在面前的红日,形象展示登高望远的开阔视野;第三句“回顾白云低”,视线由上而下,俯瞰脚下环抱的白云,形成视觉的高下起伏,丰富了空间层次;末句“回顾白云低”与首句呼应,再次强调西岳的崇高,同时以白云的低垂收束全诗,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氛围。整体而言,构造布局严谨有序,起承转合自然流畅,形成了从宏不雅观到微不雅观、再回归宏不雅观的诗意循环。
文化内涵
儒家崇德尚志:墨客通过对西岳凌云之姿的赞颂,隐喻个人修身立德、志向高远的空想追求,符合儒家倡导的“仁者乐山”、“登高必自卑”等思想。
道家崇尚自然:诗中对西岳与天地合一、红日白云相互映衬的描述,表示出道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理念,以及对清净无为、超脱尘俗的精神追求。
山水诗传统:作为一首山水诗,《西岳》继续了中国古代山水诗以自然景物寄寓个人情绪、哲思的传统,反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心灵与山水交融的审美情趣。
历代点评
由于寇准的《西岳》流传久远,历代文人学者对其多有评析。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点评: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寇莱公年七岁,尝赋《咏西岳》诗曰:‘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昂首红日近,回顾白云低。’诗虽幼作,已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清代纪昀《瀛奎律髓汇评》:“此诗才华横溢,而音节自然,所谓天籁也。惟‘昂首’、‘回顾’二语,稍嫌重叠。”
当代学者钱钟书《宋诗选注》:“这首诗好在气候万千,笔力雄浑,而措词亦极精髓精辟,确是少作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综上所述,寇准的《西岳》在意境创造、情绪表达、构造布局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均展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历来受到历代评论家的高度评价。
西岳,中原之根脉,峻极于天,凌厉独尊,融自然奇不雅观与人文灵韵于一体,令众人仰止。您是否愿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