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时节,烈日炎炎,今日我们就来说一说与夏季关系密切的汉字——“日”。
“日”在甲骨文中写成
等形状,描摹的是太阳的形象。然而,对付这样一个简大略单的字形,学者也不乏异议。争议紧张集中在对其内部或作一点、或作一短横的笔画的阐明上。有的笔墨学家认为,这一笔并不具有本色含义,而仅作为差异于其他字形的符号;以许慎为代表的笔墨学家则认为,这一笔表现的是太阳的光,即所谓“太阳之精”。
乃至还有人对这一大略的笔画作出了大胆的推断。这个推断涉及到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天文学不雅观测。《淮南子·精神训》有“日中有踆乌”的说法。“踆乌”是古代传说中太阳里的三足乌。我国古代天文学著作《开元占经》中则记载了战国天文学家石申不雅观察到的征象:“日中有立人之像。”“踆乌”也好,“立人之像”也罢,据今人推测,指的都是太阳黑子。《汉书·五行志》中有一段笔墨描写了公元前28年5月10日这一天的天象:“(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心。”个中,对太阳黑子涌现的韶光、形状、大小及位置都作了明确的记述,是当现代界公认的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日”字的字形演化
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人对太阳黑子征象的不雅观察和认识由来已久,难怪有人据此认为甲骨文“日”字里面的一点或一短横代表太阳黑子。然而,迄今为止尚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这一说法,我们权且把它当作一种有趣的假设吧。
不过,由于“日中有踆乌”这一传说,以“踆乌”借指太阳这一用法被沿袭下来。例如唐代黄滔《秋色赋》:“踆乌减赫,顾兔添明。”句中的“踆乌”和“顾兔”,一指太阳,一指玉轮。鲁迅的《集外集·斯巴达之魂》中也有:“壮哉劲气亘天,踆乌退舍。”
“日”最初指太阳,关于这一点是没有疑义的。《诗经·卫风·伯兮》中有“杲杲出日”一句,形容太阳出来往后通亮的样子,用的正是“日”本来的含义。其他如“日上三竿”“锄禾日当午”等,个中的“日”同此用法。
“日”从“太阳”的意思发展出“白天”之义,也便是从太阳升起到落下的一段韶光,与“夜”相对,例如“昼夜兼程”“夜以继日”等。再进一步,“日”又从“白天”发展出表示“一天”,即“一昼夜”这样的韶光单位的用法。例如《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样平常认为,这句诗采取夸年夜的手腕表现了殷切的思念之情。后来,还由此产生了“一日三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等说法。
除此之外,“日”还可以表示每天、一段韶光、特定的某一天等意思,都是在前述意思的根本上逐渐发展出来的。
太阳的出没是可以凭借肉眼直接不雅观察到的征象,因此,古人根据太阳的起落来判断韶光的做法也就顺理成章了。一方面,古人发明了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测定时间的工具——日晷。另一方面,他们还把一昼夜分为多少时段,并用特定的字词来表示。比如说,日出时分叫作“旦、早、朝、晨”等,日落时分叫作“夕、暮、昏、晚”等,因此古文中常有“朝夕”并举、“夙夜迟早”并举、“旦暮”并举、“晨昏”并举等用法。例如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候万千”,《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蒲苇一时纫,便作夙夜迟早间”,《史记·魏公子列传》“吾攻赵,旦暮且下”,清代袁枚《祭妹文》“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等等。仔细不雅观察这些字,它们的字形中大多包含“日”。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汉字作为我们先人聪慧的结晶,凝聚了他们对大千天下的认识。
“日”现在还作为部首利用。以“日”为部首的字大多跟太阳或韶光有关,只不过有的字经由语义的发展演化已经不随意马虎看出它们跟“日”的关联了。例如:“普”现在紧张表示广泛、全面等意思,而它最初的含义是“日无光”;“景”现在多表示风景、情形等意思,而它本来是指“日光”等等。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我们先人大略朴实的生活办法。如今,凭借当代科学技能,人类不必时时事事都受自然所限,而且拥有了利用自然乃至改造自然的能力。即便如此,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无论何时都不失落为一种明智的做法。
◎本文原载于《月读》(作者富丽),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