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得认字些许,故浏览史籍几部,阅得汪氏记载甚多。
黄帝史前,我汪氏延绵世代,岂无传人,但世远年湮难获真物所可考者,惟鲁成公黑肱之子汪有功王室,食采颖川,子孙以名为氏,故号曰颍川侯汪氏焉。
鲁哀公有童子汪锜即颍川侯元孙也,厥后在秦有汪考汪童,在汉有汪胜汪晃,至汉建安二年有文和者,乃汪侯三十一代孙也,以龙骧将军迁会稽郡令,遂携家定居新安,及至唐初,歙州刺史越国公华乃文和公十二代孙,黟歙十姓九汪,皆华之后也。
吾家本居颍川,市价五季之初,一析为四,,一徙堨田,一徙方塘,一徙塘模,我先人由唐模而徙于婺,延及于大畈,有讳名万一者,忠六公之子,字肇元,号衍堂,原籍婺源任千户事,诰授武节将军,以孙源指挥佥事有殊功,诰赠明威将军,值元季调遣无为,肇传九代有大胜公,其时,兵燹扰攘,于是其子奇公自荷叶地迁至练墩即今汪岗,遂家焉,以其父讳名胜为字,另开支派,新建堂号曰德胜堂,后裔尊汪氏七十六世为德胜堂始迁祖,世代载之祀之。

  屡迁屡世,愈远愈散,恐久而子孙繁衍莫识其宗,聊记图系以示后裔云。
但自先祖从徽州移居濡须无为(今汪岗村落),历时几百年,而今族众已达十数代贤良子孙,但关于世族之泛源,有处可寻者唯明初前老谱《汪氏宗谱》,寥寥数页并不敷于助后世子孙朔流穷源。
抚今思昔,甚至睦族敦宗、承先志,以德业光前。
然,我等自“时”字派以下之后世子孙,必伸谢先辈汪吉满的先祖,在清晚期重修汪氏宗祠,立下不朽之功。
伸谢汪晓庭汪老大人之先恩,晚年尽在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我族撰写宗谱,遗憾的是这宝贵的八道水木印制的宗谱,在文化大革命前后全部丢失,实乃惋惜之至。

新修濡须德胜堂汪氏宗谱序

时期在进步,我族众岂能不与时俱进,而坐享先辈之功?先版《汪氏宗谱》虽承有编者精力无数,但因时期变迁,世事难料,天数亦然。
再者,古谱所著笔墨多为繁体,致使后人阅读多有不便,我虽鄙人,却有重编之意,以便查阅。
欲把我族《汪氏宗谱》重新编修,以打印装订成册,但因才疏学浅,又事情繁忙,韶光紧迫,无力承先祖之志。
假借他人之力,才能完备。
此谱亦凭个人愚智,所闻些许,续编成册,万望我族见谅。

如先辈所言:族有谱,犹国之有史也。
国史详明,足示国有英才;宗谱之修,足示族有达人。
诚请族之贤人达士,修错扶正,以备我族之谱,传之流远。

“应”字辈汪凤平谨撰

公历二零一九年纪在己亥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