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中的几个基本条件。初学诗歌创作的文学爱好者,青春的胸臆间除了激情亲切还是激情亲切,除了冲动还是冲动,写诗的速率快,辞藻也华美,感慨也丰富,这是符合创作进程的行为。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经这样概括文学创作的发展过程,叫做其始则气候峥嵘,至于残酷之极,则归于平淡。咸阳人,当代国学大师吴宓师长西席十分附和苏轼“残酷之极,归于平淡”的不雅观点。但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文本,诗歌创作不能仅靠燃烧的激情,富丽的辞藻来支撑。它须要随着作者的不断成熟而授予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著名作家陈虔诚曾经说过,写作到了一定阶段紧张是拚思想。风靡一时的校园墨客汪国真的盛衰充分解释了这一点。以是,已故著名墨客臧克家有两句诗:“诗情不是潮来汛,夜半灯花几度红。”辩证地阐明了创作积累的主要。
那么,具备那些要素或者那些条件才能写作出好的作品呢?在我看来,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生活。生活是文学创作唯一的永不枯竭的源泉,这是毛泽东同道《在延安文艺漫谈会上的讲话》中的一个主要不雅观点。只管新期间以来,伴随着文艺思潮的潮涨潮落,这个不雅观点不断地遭遇冲击,然而,近年来,文学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回归,再一次证明它是一条被客不雅观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经由历史磨练,反响了文学艺术创作规律的真理性认识。生活为什么必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从哲学的高度来看,由于文学艺术是人类的历史存在、思想存在、诗意存在的主不雅观映像,是建立在人类物质生产根本上的精神生产,它必须真实地艺术地反响客不雅观现实;从美学的视角看问题,它是人类审美工具化的结晶,人类在改造客不雅观天下的同时,也从工具身上得到对付生命代价的美学肯定,得到对现实生活的诗意升华。因而,文艺作品是人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对话的审美结晶,是标示人对客不雅观天下关系的一种思维办法。
我这里要说的是,关于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精确认识,并不是从马克思主义才开始的。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有过不少精辟的论述。汉代的大文学家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奋之所作为也。”这是说,《诗经》的三百篇作品,大概都是圣贤和先哲们对生活的感愤之作,是生活体验的凝集。南梁时著名的文艺理论家钟嵘认为:“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例如“楚臣离境,汉妾辞宫”。楚臣离境,说的是楚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屈原,由于遭到奸佞的排挤而离开郢都,因而,才产生了《离骚》这样伟大的作品。汉妾辞宫,说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在离开汉朝的首都,到达边疆的时候,弹琵琶以抒发离乡背井的哀怨。他还举了许多例子,如“骨横朔野”,如“负戈外戎”、如“杀气雄边”,如“孀闺泪尽”,都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因此,中唐大墨客白居易写了一首诗,说“不得高官职,又逢背乱离。晚年遇客恨,浮世谪仙悲。天意君须会,人间有好诗。”把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表述的淋漓尽致。可能有人以为,当代主义的作品只强调人的觉得和主体意识而不重视生活的积累,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当代主义大师庞德的《地铁车站》,便是一首以当代主义手腕反响工业时期生命主体怠倦的精神状态的代表作。
若何才能完成生活的积累呢?我想,不外三条,一是深入,二是不雅观察,三是体验。这里,深入是根本,不雅观察是手段,体验是目的。
第二、情绪。宋代与苏轼齐名的大墨客黄庭坚有两句诗说:“与世浮沉难酒可,随时忧乐以诗鸣。”便是说,当人们借酒消愁而不能的时候,就须要借助于诗歌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发泄。为什么情绪对付诗歌的创作如此的主要呢?
这是由于,情绪是最能表示人的“类”特色的生理和生理机制,它属于显性意识,能够完全地反响人的生理履历过程。墨客的情绪是一种打上文化烙印的情绪,是一种贯穿在艺术审美过程中的情绪,。普通人也有情绪,但是,它只是过程而不可能与审美特殊是艺术审美联系起来。以是,有人说“诗是激情的艺术”,这一点不夸年夜。判断一首诗的利害,一个主要的条件便是情绪的浓度。因此,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意思是说,没有情绪的诗,犹如白开水一样难以给人以审美的感想熏染。
回顾我国新诗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早期的新诗,大都属于原始冲动式的“激情”之作。如郭沫若的《女神》、如艾青的《古罗马的角斗玚》,包括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日》等作品,至今读来仍旧让民气潮澎湃,热血沸腾。上世纪八十年代往后,天下多极化所带来的文化多元化,海内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思想解放,使得诗歌创作的情绪处于后浪漫主义的背景下,诗的情绪由“移情冲动”转化为“情绪喻指”,由外在的显性表现转化为弯曲的隐性表现。其代表人物便是以故城为代表的朦胧诗派的兴起。其情绪表现:一是情绪的觉得化;二是情绪的想象化;三是情绪的意象化;四是情绪的智性化。诗的“喻指”意味越来越浓,诗的多矢性和多解性越来越霸占紧张地位。
但是,不管情绪的形式若何变革,情绪是诗的酵母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一个对生活冷漠的人是写不出感荡心灵的作品的。无论是中国的诗论还是西方的诗论,都十分强调情绪的浸染。德国著名墨客海涅说:“诗之于人,是否像珠子之于可怜的牡蛎,是使人痛楚的病料。”不足为奇,早于海涅1500多年的北朝诗论家刘昼说:诗是“梗楠郁蹙而为缛绵之瘤,蚌蛤结疴而衔明月之珠。”都是强调情绪的主要。
第三、想象。想象是墨客的基本本色。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张世英说:“任何一个事物都是集背后无穷多的不在场的东西的一个聚焦点,人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不在场的东西与在场的东西综合为一个‘共时性’的整体。”这里所说的是人的普遍思维形式。对付墨客来说,想象更是创作必备的条件。同普通人一样,墨客都是“历时性”的生命个体,人对付客不雅观外物的感想熏染,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呈现出线形的特色。便是,你只能感想熏染面前的物象而无法直接感想熏染未来的或者过去的物象,而艺术创作却哀求墨客站在当前的出发点而“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让那些未来的或者过去的物象再现或者复活,这就决定了墨客必须借助于想象来完成艺术的构思。
在艺术领域,想象是灵魂撞击后虚幻表象的联翩的思虑,它能打破时空的羁袢,激起影象库中的有关信息,进一步强化情绪,因此,有人说,想象是墨客的翅膀,这不是夸年夜,这是科学的定义。大家都读过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里连用了两个“不见”,实际上这个“不见”的本后,正是墨客对过去和未来的想象。墨客把自己置于历史的长河和宇宙的无限空间中,从而感想熏染到了一种伟大的寂寞和苍凉。还有岑参的《飞雪送武判官归京》中“胡地八月即飞雪,北风卷地白草折;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这是一种逆时性遐想,墨客在飞雪漫天的边陲轮台送朋侪归京,却遐想到春天的梨花满枝。不但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情绪色彩,而且表达了边塞墨客博大的胸襟,以是来才成为千古绝唱。正如刘勰所说,“因此墨客感物,联类无穷,流连于万象之际,沉吟于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亦与心之徘徊。”
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象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墨客的情绪和思绪在大历史,大宇宙中驰骋纵横,如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落骄杨君失落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墨客的思绪伴随着对亲人的怀念,穿越天上人间的连接,营构了杨开慧与柳直荀两位义士在月宫与嫦娥和吴刚相遇的诗情画意。这是范例的浪漫主义之作。墨客想象的丰富,使得他的作品成为拓展艺术思维的范例范式。
想象给当代诗歌注入了无限的遐想与活力。如读当代墨客魏栋宇的《秒针》,墨客写道:“抖动在春夜的残梦上/行星提醒着双手的往事与创伤/滴滴嗒嗒奔跑在空寂的灵魂里/意念翻身/影子在窗前/是否已被孤独剪成昨日寒霜。”在这里,墨客借助于想象,实现了主体界和征象界的互入,达到了物我相容、物我为一的境界。秒针仿佛是一位积极奔忙的疾行者,每一次移动都是对灵魂的敲击和叩问,把人的生命进程诠释城“历时性”的诗意存在,那每一声敲击,都使人瞻前顾后,留连来回,生命的诗性存在就在这“历时性”中得到蒸腾和提升;正由于如此,人才能解读孤独的伟大与历久。而孤独属于思想者。不可设想,如果没有联类无穷的想象,人的诗意存在在这里就只能是一种混沌的过程。
想象的手段一样平常表现为拟人或者拟物,想象的过程一样平常表现为感官领受,知觉遐想和艺术领悟。
第四、思想。德国当代派墨客、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不仅是诗意的存在,历史的存在,而且是思想的存在,这解释,作品的思想含量每每决定着作品的深度和品位。刘勰说:“物缘线人,辞令管其枢机;神居胸臆,志气统其关键。”这里所说的“神”,便是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还是在上世纪初的时候,曾经有人提出,文学要关注人类的生存。到这个世纪初,当人们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精神被经济压缩到非常狭小的空间,道德和情操日益遭遇失落落和冷落的尴尬,而暴躁和鼓噪逐日每时都在向美与崇高寻衅,庸俗和媚俗无孔不入地改变着一些人的代价选择的人文背景下,人们再度希望文学把关注的目光转移到人本身来。一是要关注人的本真和人之所以为人的“类”特色,这便是人的自觉、自傲、自为的生存;二是要关注人的生存环境包括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三是要关注人的肃静、人格的完善和人的生命代价。四是要关注人的多样化的存在。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来。中唐期间的丞相李德裕,是牛李党争的主要首领,曾经把宪宗时期搞得一塌糊涂。但是,他的文章写得很好,他的文论不雅观点非常精到,他说,没有思想内涵的作品,“虽有英词丽藻,为编珠散玉,不得为全璞之玉也。”这些不雅观点,足以解释思想内涵的主要。
杨焕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咸阳师范学院兼职教授、陕西省青年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原咸阳市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烛影墨影》《山月照我》等四部文化散文集、学术专著《秦始皇与秦都咸阳》(与雷国胜合著)长篇人物传记《茂陵卧牛之谜》(与雷国胜合著)、长篇小说《往事如歌》、三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汉武大帝》、长篇小说《武则天》(全三册)等。作品入选《海峡两岸学者传统文化与当代化论文集》、《百年陕西文艺经典》、《西部散文百家》、《五月:中国的震颤之诗》、《国殇 民魂》、《不屈的国魂》,中心电视台抗震救灾电视诗歌散文专辑等。
****************
万壑千岩归健笔
龙威虎震入灵心
****************
喜好——尽情点赞真爱——动手转发
点赞——正下方转发——右上角
****************
运营微信:shiqing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