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这是《诗经·七月》中窖藏度夏的记载。
到了夏季,贵族们就用这些冰来防暑降温、制作冷饮及食品保鲜。

宋代王镃的《暑夕》里说:“豪门正役风车苦。
”南宋词人程垓也在《浣溪沙》中这样写:“闲倚前荣小扇车。
”这记载的是茶馆酒楼及王侯将相家的“水激扇车”所吹的纳凉风。
南宋末年赵以夫有词曰:“凉馆熏风透。
冰盘快剥轻红,滑凝水晶皱。
”一句“熏风透”让人顿感风凉无比。

张仲素《宫中乐》诗云:“甘泉将避暑,台殿水光凝”,便是赞誉凉殿避暑的,唐代的达官显贵,有的在家中建起避暑举动步伐,虽比不上宫廷的规模,也极尽巧思。
刘禹锡在《刘驸马水亭避暑》中就描述了这种避暑的水亭:“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箪空。
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透风。

“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宝扇持来入禁宫,本教花下动喷鼻香风”,这诗句描述的是扇子纳凉。
除了扇子,充满聪慧的古人又发明了瓷枕。
“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久夏天难暮,纱橱中午时。
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这些诗句都解释瓷枕是夏季纳凉避暑的好寝具。

三伏天在诗词里消暑纳凉

宋代杨万里的《暑热游河池上》写道:“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夏日的傍晚,一边在河池边纳凉避暑,一边欣赏俏丽的风景,也是不错的选择。
(刘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