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盛夏,赤日当空,人们汗如雨下,口干舌燥。
此时,瓜田里摘来一只绿意盈盈的西瓜,老井水里浸润一阵,“咔嚓”杀开,狂啖几块西瓜,顿觉“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那种快意爽惬甭提多美气了!

西瓜,这“盛夏瓜果之王”,不仅是当代人喜好有加,历代文人墨客对西瓜更是情有独钟。
吃瓜、品瓜之际,文人雅士不忘吟诗对联,留下了不少妙趣横生的西瓜诗联。

西瓜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一样平常认为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西瓜种子,逐渐造就而成,故名“西瓜”。
汉末“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写有一篇《瓜赋》,“蓝皮密理,素肌丹瓤;冷亚冰霜,甘逾蜜糖。
”生动形象地描写西瓜的形状、色气、味道。

不过,西瓜最早并非名曰“西瓜”,而称之为“寒瓜”。

西瓜下咽顿除炊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

南朝梁代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写有一首田园诗《行园》,前两句云:“寒瓜方卧垄,秋菰亦满陂。
”个中“寒瓜”即指西瓜。
同时期的著名的医药家、文学家陶弘景在其医著《本草集注》中说:“永嘉有寒瓜甚大,今每取藏,经年食之。
”永嘉即今浙江温州,东临大海。

李时珍《本草大纲》认为陶弘景所说“寒瓜”即西瓜。
元代墨客方夔直接称西瓜为寒瓜,其《食西瓜》诗云:

恨无纤手削驼峰,醉嚼寒瓜一百筒。

缕缕花衫粘唾碧,痕痕丹血掐肤红。

喷鼻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

从此安心师老圃,青门何处向穷通。

写出了吃瓜群众那种贪婪的吃相和吃瓜后的舒惬。

南宋期间的著名墨客和政治家范成大,吃西瓜则吃出了诸多心伤。
他在奉旨出使金国途经开封时,当地瓜农约请他尝瓜,他只吃了两块,留下了一首著名的《西瓜园》:

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

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

当时故都荒漠颓废的风景让范成大心情沉重,清甜润肺的西瓜也变得样子容貌“濩落”,寡淡如水,乃至比不上葡萄和苜蓿。
可见吃瓜人的心情,直接影响着西瓜的味道。
辞别乡老,范成大到了金国,冒着被扣乃至被杀的危险,不畏霸道,年夜方陈词,末了不辱义务而归。

最可爱的是南宋末年政治家、爱国墨客文天祥,他吃瓜的粗犷不羁、拓落开阔,从这首《西瓜吟》诗中,可见一斑:

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

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

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

长安清富说邵平,争如汉朝作公卿。

他用金佩刀来切西瓜、吃西瓜,真乃霸气十足,高兴淋漓!
这与文天祥传颂千古的《过单独洋》《正气歌》相对应,其豪迈气概有异曲同工之妙。

元末明初文学家瞿佑写有《红瓢瓜》一首:

采得青门绿玉房,巧将猩血沁中心。

结成曦日三危露,泻出流霞九酿浆。

溪女洗花新染色,山翁练药旧传方。

宾筵满把瑛盘饫,雪藕调冰信有光。

将西瓜比喻为“青门绿玉房”,将西瓜汁比喻为“曦日三危露”“流霞九酿浆”,其鲜艳之色宛若“新花染色”“雪藕调冰”,读来顿感清甜入口、沁凉透心,不由唾液弥漫。

明末清初的大才子金圣叹对西瓜情有独钟,他把“吃西瓜”作为人生难得的快意之事。
他在批《西厢记》“拷红”一折时,罗列了33个“不亦快哉”,个中第17个云:“夏日于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
”先生长西席把赤日炎炎杀吃那井水浸透的西瓜,作为精神、感官之真快乐也!

清初落魄词人陈维崧写有一首《洞仙歌.西瓜》,词云:

嫩瓤凉瓠,正红冰凝集,绀唾霞膏斗芳洁。

傍银床,牵动百尺寒泉。

缥色映,恍助玉壶寒彻。

读后让人舌底生津、齿颊溢喷鼻香,堪称西瓜诗中的唯美派。

古人关于西瓜的佳句妙语,不胜列举。
比如,金人王予可的“一片冷裁潭底月,六湾斜卷陇头云”,将西瓜比喻成夏日里的深潭冷月,好不风凉!
清代才子纪晓岚的“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倾诸茶”,把西瓜的风味比作冰雪、蜂蜜,把吃瓜后的清爽比作饮茶;晚清爱国墨客丘逢甲的“蕴雪含冰泌齿凉,两团绿玉许分尝”,描述了白瓤西瓜甜爽清凉的特点。

此外,古今文人吃瓜时,信手拈来、自然偶成的对联,也颇有情趣。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爱吃西瓜,在他的心目中,西瓜是“冰浆仙液”。
听说,苏东坡曾经写过这样一副与西瓜有关的对联:“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甩;思前想后不雅观《左传》,书往右翻。
”这副对联写的诙谐轻松,妙趣横生,生动地描述了作者吃西瓜的洒脱情态,虽措辞大略,却颇有情趣。

明代“江熏风流才子”唐寅自幼才思敏捷,有一次家中来客,其父以炒豆和西瓜待客,小唐寅抓了一把炒豆揣进兜里,又拣了一大块西瓜欲吃。
父亲欲批评他慢待无礼,客人轻笑止之,欲出联考他,遂以以炒豆为题,吟出上联:“炒豆捻开,抛下一双金龟甲。
”小唐寅略加思虑,脱口对道:“西瓜切破,分成两片玉玻璃。
”唐寅用“玉玻璃”比喻西瓜切开的样子容貌,对应炒豆脱皮而成的“金龟甲”,从颜色形状对得十分贴切,客人听后大加讴歌。

“切瓜分客”的故事发生在明代文学家蒋焘身上。
小时候,蒋焘才思敏捷,对答如流,蜚声乡里。
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来访,恰逢乌云密布,骤雨降落,触景生情,客人出一上联求对:“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正在切西瓜的小蒋焘随口对道:“切瓜分客,横七刀直八刀。
”此副对联,高下联中的后两句都是对联首句里的两个字的阐明,而且严实相符,丝毫不见拆字之痕、刻意雕琢之迹,显得浑然天成。

乾隆天子曾为一个西瓜店铺撰过一联: “堂中摆满翡翠玉;弯刀辟成月牙天。
”此联描述出西瓜鲜活水灵,切开后形似弯月,鲜艳可爱,使人看后不禁流涎,引得买瓜之人相继而来。

抗战期间,于右任请郭沫若和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吴南轩到北温泉议事,吴南轩顺便请大家吃西瓜。
席间,于右任即兴出上联:“游北温泉,吃西瓜,吴南轩做东。
”郭、吴二人一时对不出下联。
他们回城时坐公交车,到了上清寺站,乘务员喊道:“上清寺到了,有在上清寺下车的请把稳!
”于右任正准备下车,郭沫若忽然想到了下联:“至上清寺,请下车,于右任转左。
”于右任的住处恰好位于上清寺左侧,上联嵌有“东、西、南、北”,下联以“上、下、左、右”对之,对得可谓天衣无缝、自然天成。

在荷风款款、蝉鸣如织的酷暑,吟哦着这些滋儿滋儿冒着凉气、沁人心脾的诗词联句,聆听快刀“斫破”的清脆之音,品尝那“碧壶深贮白沆瀣,霜刃冻割黄水晶”的西瓜,大快朵颐,多么惬意爽怀,此乃人生之“小确幸”也!

作者: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玉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作者授权首发"大众年夜众号:古诗词日历(gushicirl),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