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首小诗的作者,是清代墨客袁枚。辞官后的他,居住在江宁的随园。有一次,他外出嬉戏,路遇一个牧童,骑着黄牛,为所欲为地唱着歌儿。当牧童听到蝉鸣,停滞歌唱,又打算捕蝉。
这一村落庄偶遇,难得一见的童趣,让袁枚深有感触,于是写了这首《所见》。我们来看,诗中的笔墨,朴实清新,读来仿佛身临其境。振意为振荡、回荡,诗中陪衬牧童所唱歌声之洪亮悦耳。林樾,意为树木成荫,解释牧童所在的地点,为村落庄的树林。
墨客描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所见,笔随心走,所到之处,情真意切。你看,夏日的村落庄,树高林密,浓浓的树荫,遮住了骄阳,让人觉得无比风凉。
不知谁家的牧童,骑着一头黄牛,缓缓走在林荫路上。这个调皮的孩子,溘然唱起歌来,洪亮的歌声在林间回荡。墨客连用两个动词,骑,突出了牧童清闲得意的神态。振,则陪衬了他的唱歌的声音很大。
一个天真活泼的可爱牧童形象,跃然纸上。高枕而卧的童年,是人生最难忘怀的影象。烦恼是什么?忧闷是什么?在牧童心里,没有它们的观点。逐日早出晚归,陪伴黄牛,看他吃草,为它探求一片肥美的草地,便是他生活的全部。
正因如此纯挚,牧童才会情不自禁高歌一曲,旁若无人。这个可爱的孩子,完备沉醉在大自然里,让人倾慕。短短二十字的小诗,却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可见墨客功力深厚,于无声处见惊奇。
墨客给读者留了一个悬念,牧童溘然停滞歌唱。为什么呢?急于知道答案的读者,跟随墨客的笔墨,连续往下看。
原来,牧童想要捕捉树上的知了,知了在鸣叫,于是他自己不再唱歌,从黄牛背上跳下来,安静地站在树下。
诗的结尾,戛然而止。墨客没有见告读者,这个牧童用什么样的办法捕捉鸣蝉,末了追到没有?他把无限空间留给读者,宛如画里的留白,更有韵味。
这首小诗,浑然天成,没有刻意的修辞,华美的词句,仿佛画了一幅动静合适的水墨画。画中,行走的牧童,憨态可掬的黄牛,背景则是翠绿的乡间树林。如此美景,让民气醉。
墨客笔下的牧童,活灵巧现,充满童趣,一动一静的动作,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读来忍不住会心一笑。看似无拘无束的他,在听到蝉的鸣叫时,欣喜万分,歌也不唱了,专心地瞩目树上,真是有心的孩子。
袁枚认为,文章当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不可仰人鼻息。意思是说,写文章该当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特色,形本钱身的风格,不可人云亦云,东施效颦一味模拟。
袁枚是乾隆三大家之首,是清代有名的墨客、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博学多才的他,是乾隆四年的进士,曾在江宁等地任知县。清代中叶,最有影响力的墨客,非袁枚莫属。当时的他,久负盛名,引领诗坛长达五十年之久。
袁枚与当时的纪晓岚齐名,人称南袁北纪。他的诗文,浑然天成,自成一派。他的散文娓娓道来,用情至深,动听肺腑。记得小时候,我曾学过他的一篇《祭妹文》,在老师的讲解下,当时忍不住,掉了几滴眼泪。
在袁枚看来,将性灵和学识完美领悟,方为诗文创作之根本。写文章,追求真实、新颖,有活力,才能写出绝妙上好的佳作。此外,袁枚还有一个不雅观点,非常独特。他认为,文章该当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革,不能一贯躺在故纸堆里,不思进取。一味的崇尚唐诗宋词,并不可取,时期改变了,文章也该当注入新的活力。这个不雅观点,纵然放到当代,也是非常精确的。由此可见,袁枚的眼力之独到,目光之长远。
他有一句话说得特殊好,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文笔,诗文的构思立意,是否奥妙,取决于一个人的天赋。好比天生丽质的美人,不加润色一样动人。而文章中引用的典故,则来自于后天的努力,好比美人身上的衣裙、首饰,为之增光添彩。
袁枚的《随园诗话》,广为流传,给人启示。他总会用朴实无华的笔墨,通报温暖与真情。正如他在诗中所说,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在他看来,关注百姓,比起帝王之家的风骚美谈,更故意义。古往今来,民间的百姓,像杜甫诗中描述的石壕村落里夫妻诀别的悲哀故事,比比皆是。百姓的泪水,可比当年洒在永生殿上的眼泪悲惨多了。
很多时候,迷茫中的我们,会由于他的一句话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读书好处心预言家,立雪深时道已传。读书如行路,缓缓而行,更有耐力。我们翻阅一本书,领悟了个中的要点和含义,作者所要通报的意思,便能在不知不觉中节制。如果所有人都能像杨时那样尊敬老师,有尊师重道的执着信念,治世之道传天下,指日可待。
细心的袁枚,诗词中有很多分歧凡响的视角,读来让人线人一新。比如,他笔下的青苔,乐不雅观执着,年夜胆而发奋图强。常年成长于惨淡湿润环境里的青苔,也和树叶一样渴望得到阳光的沐浴。无奈,被认为是最无私的阳光,也有所偏爱。
树荫里的青苔与阳光下的红叶,自有不同的风格,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从我得到阳光垂青的青苔,忍不住了,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很显然,袁枚以青苔自喻,他同情这个弱小的生命,不能成长在好的环境里。而自己何尝不是如此?谁又会同情他呢?
对付当时的社会现状,袁枚看得很清楚。他自知无力改变,又不愿委曲自己,于是在四十岁的时候,辞官归隐。他喜好金陵古都的风采,于是,以三百金买下织造园,加以改造,为其取名随园,随园与隋园,读音相同,意义却完备不一样。
荒废的织造园,为康熙期间江宁织造隋大人所建,位于在小仓山的北面。听说,园内有荻草千株,桂花千畦,风光无比奇丽。引得金陵城内的百姓前来不雅观赏嬉戏。未曾想,多年后,隋园内建筑倒塌,杂草丛生,纵然到了春天,也不见着花。袁枚十分惋惜,于是买下此地。
经由袁枚的妙手改造,抖擞了活气。他修补了围墙,根据阵势高低建筑屋舍,高处建了楼阁,紧邻长江,风景奇丽。低洼处,建了亭子,临溪傍水。溪水流过的地方,建筑小桥。水深之处,有小船停泊。阵势平坦、草木兴旺之处,建筑了供不雅观赏用的举动步伐。园内的风景,因势利导,随心而建,因势取景。
关于随园的风景,袁枚曾在诗中有所记录,正如他的《杂兴诗》所描述的那样,游览随园,你会创造:随园的主人,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整日生活在如此诗情画意的园林内,他哪里还有心思付出为官呢?
乐不雅观豁达的袁枚,以为独乐,不如大家一起快乐。你看,随园的四周没有围墙,每年花开时节,或者到了主要的节日,园内来嬉戏的人相继而来。难能名贵的是,袁枚从来不阻挡,也不约束,任由大家自由往来嬉戏。更为有趣的是,他在随园的门上贴上一幅对联: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季花。
随园建好之后,袁枚忍不住感叹,如果他连续为官,就没有自由,假如想来园子里居住,每个月最多只能来一次。假如没有官职,他每天都能住在这里。辞官,还是连续任职?袁枚想起苏轼说过的话,君子,何必非要做官?既为君子,不为官又有何不可呢?
权衡之下,本就对官场失落望的袁枚,再无留恋之心,于是托辞生病,辞辞官职,搬到随园。陪伴他的,还有弟弟袁喷鼻香亭、外甥湄君。可以想象,往后的日子,有多么轻松惬意。有美景怡情,更有亲人相陪怡心。恐怕连陶渊明也会倾慕吧。以官职换一个园子,古往今来,试问,还有谁有袁枚这样的魄力?
晚年的袁枚,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可见他对随园的热爱。洒脱随性如他,曾广收弟子,教授诗词,个中,女弟子犹多。
由此可见,他的思维、见识之超前,远超同时期的墨客。而袁枚独特的诗风,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