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毛泽东的诸多诗词中,有两首是看了照片,乘兴而写的“题照诗”,一首是1961年2月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另一首是1961年9月9日的《七绝·为李进同道题所摄庐山神仙洞照》。
在照片上题诗或为照片题诗,俗称题照诗,源于中国古代传统的“题画诗”。这是一种诗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画的空缺处,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咏叹画面的意境或借机抒产生发火者的情绪。中国画非常讲究“意境”,这种“意境”同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有相通之处。画中题诗,每每诗画互补,使诗、画的意境更加突出、明晰、深远。在我国,为画题诗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期间,晋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便是诗画相结合的典范之作。往后此风渐成,到唐朝就有所谓“无诗不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理论支持,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在中国诗词的长河中,流传下许多随处颂扬的题画诗,成为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
为照片题诗,则是中国诗画艺术的承继、拓展和延伸。不过,由于摄影技能于19世纪中叶(1846年)才传入我国,以是,题照诗的历史韶光并不久。我国在照片上题诗的第一人,听说是清代的醇郡王奕環,照片拍摄于1863年,画面是醇郡王奕環和两个各持刀枪侍卫的合影。奕環为照片题诗没有题目,应为七律,诗后写有“醇郡王自题”几个字。内容不过是自我标榜,并无佳句。再后来,比较有名的题照诗当属鲁迅师长西席在1931年以《自题小像》为题,附在自己照片的背后,赠予给他的好友许寿裳的一首小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宅。
寓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鲁迅青年期间在日本时写的一首言志诗,流传很广,是研究鲁迅从前思想的主要资料。和这同期间的还有瞿秋白自题小像的一首口语诗。
在我们迄今所见到的题照诗中,该当说毛泽东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七绝·为李进同道题所摄庐山神仙洞照》两首诗,开一代新风,堪称经典。让我们分别先容一下。
(二)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一九六一年仲春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在1960年冬的一天,毛泽东的机要员小李送文件到菊喷鼻香书屋。毛泽东见了问:“小李,你参加民兵了吗?”小李答:“参加啦!”毛泽东问:“你为什么要参加民兵?”“相应主席的号召,全民皆兵呗!”小李随手从口袋里一个条记本内拿出一张演习时拍的照片给毛泽东看。毛泽东坐在椅子上,饶有兴趣地端详着,见照片上小李穿着藏蓝色西裤、白色棉布衬衣掖入长裤,她剪着短发,右手扶着步枪,昂首站在树旁,有明净的蓝天和远山相衬。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毛泽东不觉惊叹:“好英武的样子容貌哟!”他放下照片,点燃一支烟,望着窗外,沉思了一下子,说:“给我拿支笔来。”小李递给他一支铅笔,毛泽东顺手拿过一本他看过的地质知识书,翻到半页空缺处,于是就有了这首《七绝·为女民兵题照》的诗。
此诗短短28个字,写出了一身戎装的中华儿女苦练杀敌本领的飒爽英姿。讴歌之情,溢于言表。在这首诗中,毛泽东没有局限于照片上的详细人物,“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由个别(小李)到一样平常,对全体中国青年一代的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和志向作了高度概括和评价。
作为题照诗,不宜也不能太长,一样平常都是采取绝句的形式。而好的绝句,虽仅仅4句,原谅量却要大,要言简意赅。要长于摄取生活的片段,捉住瞬间的感想熏染,反响丰富的现实,表现深刻的思想内涵。毛泽东在此题照中,聚焦赞颂“女民兵”,表现出多层的含义:一是赞颂社会主义新中国新妇女新青年全新的精神面貌。“不爱红装爱武装”,通过对女民兵的赞颂,集中地揭示出中华儿女崭新的精神面貌,表现出毛泽东对青年一代的热爱、期望和亲切教导。毛泽东在不同场合,多次鼓励女青年说,要做花木兰、穆桂英,不要学林黛玉。二是对全民皆兵的关怀。“全民皆兵”是毛泽东公民战役思想的主要内容。1958年9月29日,毛泽东在巡视大江南北后对新华社发言时曾这样说:“帝国主义者如此陵暴我们,这是须要负责对付的。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这样,在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时候,就会使他们寸步难行。”此诗写作缘起便是他理解身边事情职员的民兵军训情形。连毛泽东的身边职员都无一例外地参加军训,可见,民兵事情遍及的深度和广度。
此诗在艺术上也很有特点。此诗既是题照诗,是即景为诗,但境界开阔辽远,思想内涵丰富,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用语雅洁豁达,明快奇丽:墨客长于捕捉形象,利用白描手腕,聚焦一点,简笔勾勒,突出女民兵的英姿和神韵,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阐述表达上,采纳静不雅观的视角,描写所见所想,由静而动,由景而情,由情入理,堪称妙手天成。全诗给人一种独占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神韵和美感。
(三)
毛泽东于1961年9月9日在庐山写的《七绝·为李进同道题所摄庐山神仙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神仙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在毛泽东诗词中有主要位置的绝句,被广泛引用。因此,准确、精确地解读就尤为主要。
◆《七绝·为李进同道题所摄庐山神仙洞照》
神仙洞为庐山名胜之一,在牯岭之西的险峰峭壁佛手岩下,洞高约七八公尺,深广各约十公尺,相传为吕洞宾学道修仙处。洞旁有块凌空而立的蟾蜍石(因形象而得名),右侧刻有“纵览云飞”四字。石旁有苍劲奇秀的古松。神仙洞、奇石、劲松、飞云,构成庐山独特的一幅峻美奇秀的景不雅观,是游庐山者必去之处。照片所摄,是从神仙洞了望西北方锦秀峰的景不雅观,画面上方有蟾蜍石和几支古松枝作为点缀,左下方为锦秀峰白鹿升仙台及御碑亭的黑影,中部大片空间则为暮色的层层流云。
照片见告我们的是暮色苍茫,飞云流动,苍松挺立,自是一种引人入胜、令人遐想的意境。
此诗由于写于1961年9月,又是在庐山开会的时候,许多人把它同当时的海内国际形势联系起来解读,这样虽无欠妥,但个中有些“联系”难免不免失落之牵强,致使失落去了诗的应有的哲理情趣。当时普遍盛行这样一些解读:松树在暮色苍茫中傲然特立在山崖上,一阵阵乱云飞过,更显坚毅挺立……作者将当时的国际海内形势比作“暮色”“乱云”。而“劲松”则是作者自喻和象征敢于坚持真理、不畏惧外来压力的中国人。“乱云飞渡”则象征着多方面的困难,“仍从容”是讲无产阶级战士像挺立的松树,在飞渡的乱云中依然不改本色,耸立不动。
这样解读虽然说得通,但是错了。紧张问题之一是不清楚毛泽东所写的“乱云飞渡仍从容”句的本意。针对这种情形,早在1964年,毛泽东借接见并解答《毛主席诗词》的英译者问的机会,就“乱云飞渡仍从容”句当时的误解、误读,作了明确的解释。毛泽东当时对主持翻译事情的袁水拍等人说:“是云从容,不是松从容。”1974年10月27日,袁水拍因担心10年前未听清楚毛泽东的回答又写信求证,“是松从容还是云从容?”毛泽东的秘书张玉凤给回了一张便条:“关于‘乱云飞渡仍从容’一句,主席说‘是指云从容,他喜好乱云’。”(胡为雄著《毛泽东诗传》 中共中心党校出版社 2014年9月 第247页)
虽然“诗无达诂”,有些诗和诗句可以作多种解读,不宜强求统一。但是,对毛泽东两次亲自出面,亲自明确阐明的主要诗句,我们还是该当尊重作者的原意为好。遗憾的是对此句,至今仍有错解错用的征象。
现在让我们回到原诗:头两句写照片上的景不雅观。“暮色苍茫”“乱云飞渡”“劲松”凌空,大自然的景致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动态的意境,令人遐想。紧接的后两句写照片外的景不雅观。作者顺势笔转神仙洞,以“天生”二字感叹自然力量所造景不雅观之奇,结语一句“无限风光在险峰”,令人击节拍案,将全诗推向意境的顶峰,让一个短短四句的小诗,一下变得意蕴无穷。这是全诗的“诗眼”, 文出意外,又在意中。这是对神仙洞的讴歌,是对前面“暮色苍茫”“乱云飞渡”“劲松”景物的概括和评价?是,又不全是。它深层的意蕴是对人生的感悟。是生活的哲理!
通不雅观全诗,作者借景喻理,借物达情,意境深远,气度恢宏,蕴藉蕴藉。看似夷易,实则精湛。
笔者窃以为,欣赏此诗,也不妨将全诗看作“倒装句”,后面两句放在前面解读,会另有一番情趣。——大自然造就的神仙洞,由于地处“险峰”,以是有“无限风光”——暮色中的神仙洞附近,身旁有长在峭壁绝壁上的苍劲古松,有从容而过的“乱云”。这样一幅暮色的壮美风光只有在神仙洞这样地处“险峰”的地方才能看得到。
“诗言志”。墨客这里借景抒怀、借景言志。意象明丽,而暗含哲理。让我们探寻一下诗中蕴含若何一种人生的哲理思考。
首先,这“无限风光在险峰”,是赞颂神仙洞,同时是借喻表达一种人生境界。这不由使我们想起了唐朝几位墨客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这些名句。而“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内涵和意蕴,又远超这些名句一筹。它见告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登“险峰”、处“险峰”的胸襟和气魄。王安石说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不雅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无限风光在险峰”,这也是毛泽东自己的人生体验,一种人生境界。无论是在他的政治生涯中还是在指挥千军万马的军事生涯中,都每每出人意料地多次登“险峰”、处“险峰”而游刃有余。例如,长征中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红军在蒋介石的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的缝隙中游走,终极成功地甩开了蒋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北上;1945年毛泽东去重庆同蒋介石和平会谈,这无异于进虎穴龙潭般的“险峰”;解放战役期间胡宗南以三十万大军进攻陕北延安,毛泽东力排众议,武断地留在陕北,仅以不到三万的军队同胡宗南的大军周旋;新中国成立初期,敢于出兵抗美援朝,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兵戎相见等等,都是各种形态的“险峰”。
“无限风光在险峰”,也是鼓励人们树年夜志,立大志,发扬大无畏的精神,年夜胆地去攀登高峰,去领略社会主义革命和培植胜利的大好风光。伟大的导师马克思说过:“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我国的科学家和工程技能职员,遵照伟大领袖和导师的教导,树年夜志,立大志,在极度艰巨困难的条件下,发扬艰巨奋斗、独立重生的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不仅独立地研制出两弹一星,而且成功地发射了载人宇宙飞船,把我国的航天员送上太空,去领略太空的无限风光。实在不仅科学技能,小至个人的事情与学习,大至国家的培植和发展也无不如此。
其次,“乱云飞渡仍从容”,庐山的山腰、山顶,常常有千姿百态的流云经由。流云是庐山的一景。暮色中不雅观看,另有一番情致,一个“飞渡”,把流云写活了。“仍从容”这是墨客用特有的眼力,不雅观察事物,乱云不乱!
它表面讲的是云的一种状态,实际是在讲运动中的客不雅观事物的一种常见状态——似乱而不乱,乱而有序,乱而有“势”。这既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辩证法,也是我们不雅观察事物应有的一种辩证思维。即:看事物切忌表面性、片面性,不要被事物的表面征象所迷惑,要透过征象看实质。从“乱”的外表中看到不乱有序的事物实质,便是一种基本的方法。要言之,“乱云飞渡仍从容”,明写一种自然征象,实际是讲一种哲理。许多事物,特殊是革命期间的群众运动,看似“乱云”,但似乱不乱,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是“从容”的。因此,毛泽东说他喜好“乱云”。这表现了一个主要的哲理,也是一个革命家的独特思维和情怀。当年郭沫若曾问毛泽东:“乱云何指?”毛泽东答:“大跃进和公民公社运动。”(《庐山:1959》,彭程 王芳 解放军出版社 1988年 第189页)这联系当年他的心情,就可以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写了。
还有,“暮色苍茫看劲松”,劲松在暮色中更能显现出它的挺立俊伟。“暮色”是一种景象,如果这里也指一种政治气侯,那么,这句就蕴含一种深刻的哲理了。这让人们想起“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这里毛泽东可能也是有感而发:当年毛泽东已经是68岁高龄,已进入晚年。只管当时中国的经济受到一时的挫折,但他带领全国公民尽快摆脱积贫积弱的状态的年夜志没变。他常常吟咏并向人们推举曹操的诗“义士晚年,壮心不已”(见《龟虽寿》)。毛泽东十分强调“诗言志”,这是不是一种“言志”呢?
总之,这首题照诗,每句都是一语双关,明赞神仙洞风景,实际讲的是一种人生哲理和客不雅观事物运动发展的辩证法。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容许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状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