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读清赵翼《瓯北诗话·白喷鼻香山诗》:“古来但有和诗无和韵,唐人有和韵尚无次韵,次韵实自元白始。”赵翼认为次韵自中唐墨客元稹、白居易开始,笔者囿于资料,无从考据。但苏轼回赠秦不雅观的次韵诗,再现两位词人喜好广交漫游、浪漫诚挚,不为世俗所羁,不为虚妄所惑,文人相亲、惺惺相惜的情怀,令后学的我念念不忘。
这里不揣浅陋讲一下和韵诗,和韵指与别人的诗相唱和时,依照其诗所押的韵作诗。
一样平常有三种形式:依韵,即韵脚与原诗韵在同一韵部而不必用其原字;次韵,或称步韵,即韵脚用其诗原韵原字,而且用字先后次序也必须相同;用韵,即韵脚用原诗的字而不必依照其先后次序。
秦不雅观生平创作涉及诗、词、赋以及策论等诸多方面,著有《淮海集》四十卷、《淮海后集》六卷、《淮海居士是非句》三卷,现存作品中诗有430多首,诗才被词名所掩。读这首次韵长诗,体会“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以认识一个完全的秦不雅观。
北宋初年,距古城高邮约四十五华里,古邗沟东道之滨,有一座自然风光宜人的村落,这便是婉约派词宗秦不雅观的家乡。
生于皇佑元年(1049年),乡贤秦不雅观号淮海居士,山抹微云君、字少游、号太虚、别号邗沟居士。纵不雅观秦不雅观生平,似皆与“游”字结缘。少时聪颖,博览群书,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次舟行古邗沟(三阳河),湖边流连,赋《秋日三首》、《还自广陵四首》等成历代传诵的宋诗名篇。
有过两次百日以上的游历,留下了许多流传后世的佳作。居家耕读时是一个性情豪迈、志气昂扬,才华横溢的人。陈师道《秦少游字序》引“秦子曰”:“往吾少时,如杜牧之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乃与意合。谓功誉可立致,而天下无难事。顾今二虏有可胜之势,愿效至计以行天诛。回幽夏之故墟,吊晋唐之遗人。流声无穷,为计不朽。岂不伟哉!
于是字以太虚,以导吾志。”
青年期间秦不雅观取一字太虚表明献身疆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宋史·文苑传》称其:“少豪隽,年夜方溢于言词……。"苏东坡夸奖他:“博综史传,通达佛书,讲集医药,明练法律,若此类,未易逐一数也”。
秦不雅观生平命运多舛,仕途蹭蹬,初识苏轼时,抱负远大的贰心境激动不已,写过一首《别子瞻》(秦不雅观《淮海集》卷四)长诗:
人生异趣各有求,系风捕影只怀忧。
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徐州英伟非人力,世有高名擅区域。
珠树三株讵可攀,玉海千寻真莫测。
一昨秋风动远情,便忆鲈鱼访洞庭。
芝兰不独庭中秀,松柏仍当雪后青。
故人持节过乡县,教以东来偿所愿。
天上麒麟昔漫闻,河东鸑鷟今才见。
不将俗物碍天真,北斗已南能几人。
八砖学士风标远,五马使君恩意新。
黄尘冥冥日月换,中有盈虚亦何算。
据龟食蛤暂相从,请结后期游汗漫。
坦直的秦不雅观把对苏轼的崇敬之情,感激之意字里行间表达得淋漓尽致。秦不雅观与苏轼年事相差13岁,写此诗时秦不雅观正步入而立之年,近30岁,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即将赴京应试。苏轼已过不惑,43岁,正在徐州知州任上,《眉山集》已印行出版,成为举国浩瀚学子追慕的文坛俊彦。
秦不雅观9岁时已知“三苏”大名,对苏轼崇拜有加。秦不雅观类似现在一个高考学子突发奇想,要去结识一位才华横溢的地级市市长为师,没人引荐,险些不可能;哪怕秦不雅观再有才华,就没有苏轼对秦不雅观的知遇之恩,彼此的命运共沉浮,同进退,共患难,铸就不朽纯粹的师存亡活情意。更没有后来与黄庭坚、张耒、晁䃼之共享元祐“苏门四学士”的美称。
“学士”一词指北宋担当馆阁一职的官员。还和陈师道,李廌共同成为“苏门六君子”。“君子”一词是指符合儒家道德准则,品质精良的人才。秦不雅观的文学造诣和政治生涯,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奖掖提拔分不开。
熙宁十年(1078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将赴京应举的秦不雅观不想错过这次拜会机会,徐州高邮都在京杭运河一条线上,是秦不雅观赴京赶考必经之地,两地相距亦不远。居高邮市武宁乡左厢里(今三垛镇少游村落)耕读的秦不雅观说过:“风尚莫荣于为儒,材能咸耻于不仕。”“终日掩关尘境谢,有时开卷古人游。
青年的秦不雅观即刻苦攻读,常怀报效国家之志。写过《醴泉开堂疏》、《乾明开堂疏》、《高邮长老开堂疏》、《庆禅师塔铭》、《五百罗汉图》、《浮山堰赋》、《汤泉赋》、《郭子仪单骑见虏赋》、《和渊明归去来辞》等。“……皆深造而有得,不为世俗之言。”当代著名学者朱东润赞语。
积极渴望济世的秦不雅观仔细一想,若何如愿的拜会仰慕的苏轼,两位熟习的前辈进入脑海。高兴的找了同邑孙觉,孙觉字莘老,黄庭坚的丈人,与苏轼好友,对家乡秦七(秦不雅观排行老七)十分喜好,微笑的答应了。
孙觉北宋嘉佑年间进士,传说孙觉择居高邮湖畔见过祥瑞之兆“甓社珠光”,当年高中进士,秦不雅观正巧尾月出生,仿佛也预兆这颗文坛巨星的出身;另一位黄庭坚的舅父李常,李常字公择,也是苏轼至交,十分赏识秦不雅观,请李常写引荐信,另请孙莘老将自己荐给苏轼,两位都表示乐意玉成此事。
元丰元年四月初夏,在莘县人王巩(字定国,苏轼的密友)的精心安排下,秦不雅观完成执弟子礼,苏轼愉快的收受接管了这个弟子,还丟下冗杂的公务,亲自陪同游览徐州云龙山等风景名胜。
次年,秦不雅观应苏轼请写了一篇《黄楼赋》,苏轼夸奖他“有屈(原)、宋(玉)才”。秦不雅观想到四年前入扬州的寺庙,模拟苏轼笔意在寺壁题词,孙莘老邀苏轼同游扬州寺庙,令苏轼见寺壁题词大惊,后到孙莘老处,读秦不雅观词数百篇,曰:“此郎何许人也?莫非秦郎?向书壁者定此郎也。”载宋释惠洪《冷斋夜话》。今谒见苏轼,拜师迎刃而解,令洒脱倜傥的秦不雅观激动得热泪盈眶,往后漫漫岁月中,与苏轼亦师亦友,经历乌台诗案,一贯追随苏轼至临终。
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仲冬时分,苏轼到临高邮,秦不雅观惊喜万分,邀孙觉、王巩相会于邮城东岳行宫后面土山上,登高望远,载酒论文,留下“四贤雅集”的风骚佳话,留下了千古文游台。南宋曾几有《文游台》诗咏之,诗曰:“忆昔坡仙此地游,一时人物尽风骚。喷鼻香莼紫蟹供杯酌,彩笔银钩入唱酬。”秦不雅观曾以家乡膏脂填腹的“团脐紫蟹”赠予恩师苏东城,传为嘉话。
苏轼见到秦不雅观的《别子瞻》诗后,也次其韵,赋诗一首《次韵秦不雅观秀才见赠,秦与孙莘老、李公择甚熟,将入京应举》:
夜光明月非所投,逢年遇合百无忧。
将军百战竟不侯,伯郎一斗得凉州。
翘关负重君无力,十年不入纷华域。
故人坐上见君文,谓是古人吁莫测。
新诗说尽万物情,硬黄小字临黄庭。
故人已去君未到,空吟河边草青青。
谁谓他乡互异县,天遣君来破吾愿。
一闻君语识君心,短李髯孙眼中见。
江湖放浪久全真,忽然一鸣惊倒人。
纵横所值无不可,知君不怕新书新。
千金敝帚那堪换,我亦淹留岂长算。
山中既未决同归,我聊尔耳君其漫。
次韵诗句确切地表明,秦不雅观拜恩师的强烈欲望、仰慕之情;精彩才能的秦不雅观得苏轼赏识,对其极力赞颂。苏轼欣赏秦不雅观的才华,而且极力通过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声誉,举荐秦不雅观,使他能够为人所知,为世所用。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曾致书罢相闲居的王安石推举秦不雅观:“才能之叹,古今共之。如不雅观等人,实不易得,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其他无所望也。”(《与荆公书》)可见师生情意深厚。秦不雅观科考之路并不平坦,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自黄州写信劝秦不雅观“勉强科举”,正是恩师不断鼓励,元丰八年(1085)秦不雅观终于考中了进士,初任定海主簿,转蔡州教授。
元佑九年(1094)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亲政,“洛党”之人相继还朝,“蜀党”之人则连遭罢黜,由于秦不雅观是苏轼学生,被执政的“洛党”视为“蜀党”屡遭攻击。秦不雅观历时七年的贬谪生涯从此开始,先贬杭州通判,后贬监处州酒稅,编管横州,再徒雷州。
秦不雅观于绍圣三年(1096年三月)贬郴州时作的《踏莎行·郴州旅舍》,凄苦之情引起苏轼强烈共鸣,反复吟诵,并书于自己的扇面之上。徽宗赵佶登基,向太后临朝听政,大赦天下,“赦天下常赦所不赦者”。谪臣纷纭北归,苏轼受命内迁,特意前去慰问秦不雅观,受命为宣德郎的秦不雅观随后也答应北归。到达滕州出游光华亭,向客人呤诵《好事近·春路雨添花》后索水欲饮,水至,大笑而卒。
苏轼闻讯想到少游苦尽甘来,却意外猝去世,不禁悲从中来,仰天悲呼:“哀哉,痛哉,世岂复有斯人乎!
”(《与李之仪书》)。“两日为之食不下”(《与欧阳晦夫书》)翌年,苏轼也病逝于常州。少游词,东坡跋,“三绝碑”(米芾书)书写亦师亦友之情,声气相投,死活之谊。两位绅士首创豪放派、婉约派,虽謦欬已杳,师生之情流芳后世。
作者:张学杰 ,男,70后,曾用“山阳渎”网名,中国诗歌网注册墨客,扬州市文创会员,高邮市作协会员,高邮市民协会员,有习作散见海内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