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这首草,被编入了小学教材,是小学生打仗最早的古诗词这一,又因其明白晓畅,以是这首墨客人能背,不过大多数人只会背半首,由于教材的编辑者在编选这首诗时,截去了一半,让这首诗从五首律诗变成了五言绝句。

诚然,被腰斩的半首《草》,主题明确,措辞浅白,更适宜小学生学习,而且变成五绝后,《草》依然是一首佳作。
不过,被腰斩的《草》与白居易原诗意味已经有了变革,当我们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后,还是该当读一读白居易的原诗。

下面,小楼就跟大家一起精读白居易的原诗。

通释

原诗如下:

白居易最经典的五律小学生都邑背但大年夜多半人只会背一半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草》一作《赋得古原草送别》,据《唐摭言》、《旧唐书·白居易传》等记载,白居易十五六岁时赴长安应举,以此诗却谒见顾况,开始顾况很看不起它,就借他的名字调侃他说:“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
”等看了此诗,读至“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大为讴歌,改口说:“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序言戏之耳。
”不过,《白居易集笺校》中考证,白居易十五六岁时在江南,白居易往长安至少在贞元五年往后,此时顾况已经贬官,饶州司户,以是以上记载并不可信,这首诗当是白居易青年期间所写。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离离,是指风吹茂盛的草摇动的样子。

首联点明题意“古原草”,“离离”二字先给人以春草丰茂的感想熏染,又以两个“一”字复叠,开成咏叹,表达出生生不息的情味,强调原上草木枯荣循环,充满顽强的生命力。

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

颔联将草木生和一不息的生命力进一步形象化。
在农业社会,有烧野的习俗,秋日时点火荒漠的野草,以草灰肥地,不过点火野草并不能烧掉野草埋在土里的根,来年春天,野草又会重新疯长出来。

一联是前后串联的流水对,流水是指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构造上不是相对,而是高下相承,两句不能相互分开,更不能颠倒,在措辞构造上有一定的前后秩序。
流水对读起来有一种非常流畅的觉得。

这一联在声律上也很分外,它利用了拗救。
标准的格律哀求,这一联应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上联“不”字应平而仄,于是对句“吹”字应仄而平,救了上联的拗字。
于是这一联的平仄变成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上联是四仄夹一平,下联是四平夹一仄,上联唯一的平声“烧”字与下联唯一的平声“又”字被突显出来,成为了音节上的重音,“烧”字与“又”字的比拟,突显出了古原草顽强的生命力。

流水对的流畅与声律拗救的奇绝,造就了这一千古名句。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远芳:绵延无际的芳草。

晴翠:阳光照耀下的绿草。

这一联是互文,兴旺的春草不仅经野火点火还能自生,而还绵延不绝,它侵入到古道上、荒城边。
“古道”、“荒城”是两个富有荒寂廖廓之感的意象,反衬春草“芳”、“翠”的活气,同时,用“侵”、“接”两个动词画龙点睛,彰显春草生命的力量感。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尾联点题“送别”。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王孙泛指远行的朋侪,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

赏析

白居易的《草》是一首送别诗,自《楚辞·招隐士》的名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来,草与别情就结了缘,古人写离去里常常会写到草,如王维“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不过,这首诗中的草,不仅仅是表达离情的工具,它有了更丰富的意涵。

诗的首联,便与一样平常送别诗中凄迷的草不同,古原草是生生不息的,诗以一个崭新的视角拓展了“草”在古诗词中的意涵。
颔联将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形象化,野草每年秋日都会被野火点火,来年春天又会在东风中重生,这样不断点火与重生,让野草的生命有一种悲壮感。

野草不仅能重生,还能不断绵延,它侵入古道,远接荒城,展现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量。
“古道”与“荒城”,授予了古原草幽远寥廓的时空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墨客内心产生了凄凉苍茫之感,引发了墨客对生命真谛的思虑。

时空无尽,人事代谢无尽,生命的去世亡与重生无尽,面对这“离离”、“萋萋”的古原草,墨客固然少不了离去的惆怅,但更多的是生命生生不已,人生进取不息的感悟。

正是诗中对草的描写,超越了离去之情,升华到对人素性命的感悟,以是这首诗才成为千古佳作。

文 | 谢小楼

精读《唐诗三百首》079:白居易《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