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上了大语文课的缘故原由,暖暖猖獗地迷上了古代文学。
除了每天捧着本《乐去世人的文学史》笑得前仰后合,每周末都缠着我玩飞花令。
现在跟她玩飞花令,我都要想上好一会,才能赢过她了。
这两周,又迷上了背古文。五一去三星堆博物馆的时候,出租车一起上都在逼我跟她一起背《马说》、《黔之驴》。

出租车师傅听她稚嫩的声音,以为很故意思,问我:“你说这么小孩子,有必要背这些古诗古文吗?她能明白里面的意思吗?”
恰好这两天刚刚开放了少量名额进我的“暖妈不焦虑的育娃群”,大家在群里也谈论了这个话题。
“孩子不明白古诗的含义,背也只是个皮毛,根本不能理解这首诗的精髓,有必要让孩子背古诗古文吗?”
当然了,这个问题有终极的答案,便是:古诗是小学现阶段必须要节制、要考的!
但考试不是唯一的目的,我们让孩子从小就背古诗词,到底意义是什么?
这两年,有部记录片特殊火,《他乡的童年》。豆瓣评分9.2分。末了一集,说的便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古诗对付古人和当代人来说,实在是很奇妙的,很个人化的一种意境的感想熏染。
而在表达的办法上,古诗在词语上的考虑,实在正是意境的形成。正如片中说的,我们读古诗,实在最主要的是把它非常美的韵律和声音表达出来,从而去表达个人对天地的讯问。
而背古诗,从我们的童年开始,便是一个难忘的回顾吧。
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我妈就会教我很多古诗了,从最大略的《咏鹅》、《鸟鸣涧》、到后来的《敕勒歌》《木兰辞》……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险些所有的诗词语句。
这非常神奇。
人的大脑都是有影象和遗忘规律的,但即便是我忘却了很多课文的内容,我都没有忘却这些经典的古诗词。
而这些仿佛是我身体里的一部分,在看到或者听到特定的画面或者声音的时候,大脑有时候的反应,便是一句诗。
我读大学的时候,跟同学一起趁小长假去内蒙的草原玩儿,天是蓝的,广袤的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吹过,远处的牛羊正清闲地吃着草——
我脑海中第一个闪现出来的句子便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这句诗特殊美,在那一瞬间,我乃至以为没有任何语句可以替代。
而这首《敕勒歌》,如果没记错的话,该当是小学的时候学的。
当年读的时候,估计我都没有理解透,也按照老师的哀求背诵下来了,却在许多年后的某一天,真正体会到了它的含义,是那样的真切和贴合,我不由得佩服古人遣词造句的功力,以及对意境的把控。
还有一次,是我毕业那年,跟朋友去喷鼻香山,大概是十月份吧 ,喷鼻香山叶正红,我们爬到半山,转头再看脚下的景致,真的是“霜叶红于仲春花”。
而如果我们换成口语文,可能就只能说:这叶子真的好红啊!
《他乡的童年》里也提到了这一点。
周轶君说:
小时候我们背诵古诗会得到大人的表扬,但自己可能并不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但当我们有一天看到了美景,就把这句古诗背诵出来,才创造,措辞永久是作为我们一个桥梁,让我们走的更远,它变成了我们感想熏染天下的一个容器。
我深深认同这句话。
再说暖暖。
暖暖从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一起读过很多古诗了,包括当代的诗歌,她都很喜好。包括到后面她上了小学,教材里也有很多古诗,跟我们小时候学习的内容都是有一定重复的。
我记得她小时候,有一次带她去朋友家吃晚饭,我们一起喝红酒。暖暖问这什么酒,我就见告她说是葡萄做的酒,顺嘴教她《凉州词》——
当时暖暖以为特殊好听,哀求我反复教她好几遍,直到她会背为止。
回去的路上,暖暖说:妈妈,你晚上见告我的那个将军,真年夜胆啊。
我有点蒙,晚上哪里说“将军”了?她说:便是那个要征战的将军啊。
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暖暖说的是《凉州词》这首诗。
看,虽然孩子不知道每一句古诗的意思,但她能理解整首诗的框架,在脑海中衍生出一个画面——
她口中说的那位年夜胆的将军,便是即将要上战马的人呢。
我问她: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
她说:把葡萄酒倒在夜光杯里,就有人催着上马了。醉了之后你别笑话我,只有几个人能回家。
当年她才五岁半。虽然意思还是有一点出入,但八九不离十,我也比较惊异于她的想象,以及诗歌带来的画面感。
这是当代口语文不能及的。
我是喜好古诗的,由于在古诗里,我读到了当年的大江大河,也读到了墨客的忧国忧民,也理解到非常多的游览胜地,乃至还有非常多的个人的爱恨情仇。
我曾经开玩笑说:我让我的孩子学习诗词,是想让她在看到夕阳的美好景致时,能脱口而出: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而不是只会惊呼:我的妈呀,这太美了吧!
学习诗词的表达对付孩子们来说,是学着若何去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
当然,我也非常明白,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不明就里,就摇头晃脑背着那些《三字经》、《弟子规》完备不知道什么意思,彷佛空费功夫。的确,去世记硬背的东西,都不见得当时有效果。
但古诗词不同。
首先,古诗词有着历史的故事性。
古诗从先秦开始,到晚清结束,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或许孩子年事太小,只会读,逐字逐句的意思并不能理解,但随着孩子终年夜,他们在各种生活体验中,会逐渐理解它的意思,乃至是隐喻。
其次,古诗词带给孩子们的,是潜移默化的教诲。
我记得当初在学《木兰辞》的时候,末了一句话给我印象特殊深:“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最初读完,只是在说兔子贴着地,是看不出它的性别的。但随着我们年事的增长,社会履历的丰富,这句话更像是一种志气,仿佛在说,巾帼和男子之间的故事。当年我在大学辩论赛的时候,就曾经当做我辩论稿的一句金句,赢得了全场的叫好。
古诗带给我们的,更像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存留在我们的身体里。我们须要做的,可能不是急速明白,而是先让它安静地沉淀,存心的记下。
到那些时候来临,统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第三,古诗词让我们更多了一种表达情绪的办法。
当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北上求学的时候,我在北京过的第一个中秋节,就有着“独在异域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惆怅。
当我第一次站在新疆的荒原,我看到了夕阳的瞬间,才知道什么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并且为这句诗冲动到热泪盈眶。
我是赞许孩子们背古诗的。不仅仅是由于现在是大语文时期,我们推崇汉措辞的丰富多彩,口语文的确非常方便简练,但美的诗,却可以用寥寥几句来表达我们百转千回的喜怒哀乐。
说它们是我们的宝藏,一点都不为过。
更主要的,读诗词的人,分外的内涵和格调,也会表示出真正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吧~
而我也非常赞许一位教诲专家的话:
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采,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 END / ————
暖暖妈
北大硕士毕业。中科院儿童教诲生理学博士班在读。
当妈后,更关注科学育儿,亲子教诲,倡导有品质的生活。
教诲类脱销书作家,著有《高效能养育》。
"大众号:暖暖妈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