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胜迹-虎丘
虎丘-五贤祠
这是耳熟能详张口便能道出的关于苏州的唐朝印象,这种想来都以为风雅之事该当不止于此。最近一次嬉戏虎丘,重点逛了下除云岩寺塔和剑池外的其他小景点。个中有一处五贤堂,紧张是为纪念与苏州有关的五位名贤,分别是唐朝的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和宋朝的王禹偁、苏东坡。据先容唐朝的三位都先后做过苏州太守。
韦应物、白居易和刘禹锡都是著名的墨客,而且是大墨客,苏州何其有幸!
同样激动的还有当事人之一的白居易,他在得知好友刘禹锡即将履新苏州太守后,欣然赠诗一首《送刘郎中履新苏州》。个中一句很出名,“何似苏州诗太守,吟诗相继有三人”,我想白居易是第一个敏锐觉得到属于苏州的这一风雅盛事。
车前子在新书《苏州慢》中有这样一段。以前的墨客,不来苏州荡,不写苏州诗,就算不上出道,杜甫没来过苏州,焦急啊,凑出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后,心情方好起来。十六岁即以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年少成名的白居易也是比较范例的一位,史载早在贞元初年,少年白居易就已到过苏州游历,可见他出名和出道都很早。
山塘白公祠
白居易的苏州故事家喻户晓。他倡议修建了连接阊门和虎丘的山塘街,史称“白堤”,自此阊门成了最是尘凡中一二等富贵风骚之地,也有了“到苏州不游虎丘乃为憾事也”的俚语。现在来苏州,山塘街是必游点。我在山塘街走着走着,会情不自禁想起唐朝的白居易。
七里山塘
山塘夜景
刘禹锡与白居易是石友,常常诗酒唱和往来,史称“刘白”。在白居易做苏州父母官的时候,刘禹锡和诗一首《白舍人曹长寄新诗,有游宴之盛,因以戏酬》,道出了“苏州刺史例能诗”的千古风雅,却未曾想自己往后也会成为这风雅确当事人。
刘禹锡的苏州故事从救灾开始。上任前一年苏州遭遇了特大洪灾,此时依然满目疮痍,眼见百姓居无定所、哀鸿遍野,刘禹锡刚一到便全身心投入到救灾的公务中去。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恢复活产重修家园,在任两年灾情基本肃清,户籍人口还显著增加,由此得到了朝廷的奖励。
刘禹锡与《陋室铭》
劳碌之余的刘禹锡会时时时去苏州的大街小巷、山山水水转转,写一首首唐诗。《别苏州二首》其二曰“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销魂。”可见墨客对苏州的感情如此之深。
白居易和刘禹锡做着苏州太守时,除了会相互念叨下老友,该当还会想起前太守韦应物吧。古人的称谓很多会跟职位或任职地方有关,如杜工部、刘豫州,韦应物世称韦苏州。韦应物屈服儒家仁政爱民思想,提倡寂静无为而治。他简政爱民更时常反躬自省。“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会为自己没做多大贡献而依然拿着俸禄感到羞愧。三年苏州期满,没有得到新的任职,又因凑不出还乡的路费,便索性寄居城内的永定寺,晚景之悲惨令人难以置信。
五百名贤祠-韦苏州
韦苏州集
在苏州这样一个富庶的鱼米之乡做官,居然凑不出还乡的路费,其清廉程度可见一斑。所谓“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我想后来的苏州人大多有感于韦应物的仁政爱民及清廉的作风,才纷纭称之为“韦苏州”。苏州2500多年的历史,历经多少朝代,这一份殊荣只给了唐朝的韦应物。
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谓“苏州诗太守”。三位墨客从风雅的唐朝款款走来,他们的最美诗篇都与苏州无关,但他们的为政一地、造福一方,是留给苏州最美的唐诗。
(文章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