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谈,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在古代的中国,美人如玉,未必是件好事。
每每的,女子越是倾国倾城,越是命途多舛。

虽然俚语说得好,美女配英雄,才子爱佳人。
但李太白又说了:“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可惜,自古以来的美人,大多数并不理解李白讲的道理。

史上最痴傻的江南名妓倒贴渣男为情所累生平悲苦

尤其是明末期间江南的名妓。
她们知书达礼、秀外慧中,多倾慕于东林党人。
——东林党人常以君子自居,他们大多数也的确耿直、年夜胆、刚毅,并且饱读诗书。

当柳如是嫁给年长自己三十多岁的钱谦益,李喷鼻香君跟了一贫如洗的侯方域,即便条件极不对等,她们犹然以为,自己收成了“美满的爱情”。

结果呢,柳如是上吊自尽,李喷鼻香君郁郁寡欢,得肺痨而去世。

还有一位女子,以仙颜著于天下,和柳、李齐名。
而且,她从小就仰慕李白,乃至以“白”作为自己的名字,可想而知,她一定也读过李白的那首诗。

虽然懂了很多大道理,可她依旧过不好自己的生平。

1,才子佳人

小女子姓董,名白,一字青莲。
当然,她还有其余一个更加著名的名字,董小宛

董小宛“资质巧慧、边幅娟妍”,由于俏丽,名列“秦淮八艳”之一。
著名墨客吴伟业,还曾为其画像题诗。

珍珠无价玉无瑕,小字贪看问妾家。

寻到白堤呼出见,月明残雪映梅花。

更难得的是,除了外在美,她还精通琴棋字画、诗词歌赋。

至于,茶道女红、烹饪之技,董小宛亦然善于。
由于太过专业,她又被美食家冠以“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一的称号。

小宛出生于苏绣世家,从小被父母视作掌上明珠,她的人生,原来是要活成故事里公主的样子。

董小宛像(清叶衍兰绘)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浊世下的眇小个体,管你富贵或者贫穷,都是飘零的浮萍。
更不幸的是,董小宛十三岁时,父亲惹重病身亡,他们全体家族,也就逐步败落了。

青楼妓馆向来是落寞闺秀的末了归宿。
董小宛亦不能免俗。
然而,美得不可方物的她,在妓馆里,却是个异类。

明末清初文学家余怀,在其著作《板桥杂记》中写道:董小宛“性喜娴静,遇幽林远涧,片石孤云,则恋恋不忍舍去。
”身在妓馆,总是少不了逢场作戏,当男女杂坐,歌声喧华时,小宛却“心厌色沮,意弗屑(不屑)也。

谁也不会想到,如此一位孤高傲视的女子,竟然会以近乎去世乞白赖的办法,追求某个读书人。

读书人的名字叫冒襄。
他是蒙古贵族的后裔,却以文才著称于世。

冒襄是家中长孙,幼年就有神童之美誉,五岁入学,十四岁已有诗集传世。

明末著名画家董其昌,特意为其诗集作序。
在媒介里董其昌不吝赞颂之词,夸奖冒襄曰:“才情笔力已是名家上乘”、“方之王勃”(相称于我们这个时期的王勃)。

除了拿他与王勃比拟,还有文人将冒襄比之于白居易、元稹。

冒襄 草书

冒襄的好友王铎,在两人的通信中,他如此夸耀冒襄:“文之高古奇伟,压倒元白(即元稹、白居易)不必言矣;字画遵媚圆劲,笔笔褚河南(即唐朝书法家褚遂良)。

除了善诗书,冒襄又以孝义名闻天下。
史籍上说,其父亲由于得罪了权贵,被关进大牢,不日就要被处去世,“襄走京师,泣血上书,乃得调宝庆,于是孝子之名闻天下。

冒襄还极具人格魅力,他“负盛气,高才飙涌,尤能倾动人。

《清史稿》上载曰,冒襄与其余三位读书人,“矜名节,持正论,品核执政,裁量公卿”,人们将他们并称作“四公子”。

试问,有家世,有才情,有气节,这样的男子,哪个女子不爱呢?

冒襄与董小宛的结合,彷佛印证了那句话:郎才女貌,佳偶天成。

2,离合悲欢

有心腹朋友曾如此评价冒襄,说他平生有三件事:“头上顶戴父母,眼中只见朋友,疾病妻子无所恤也。

换言之,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子,讲交谊的朋友,然而,在女性眼里,多少有些利令智昏,堪堪便是一个薄情郎。

有学者统计,冒襄先后与10多位女子有过情爱关系。

在那个时期,才子风骚倜傥,落拓不羁,彷佛也无可厚非。
但是,对女子来说,他纵有美好的皮囊,有趣的灵魂,如此一位男子,是否可以请托终生?这是其余的问题。

根据冒襄自己写的《影梅庵忆语》,董小宛以险些倒贴的办法,倾慕于他。
而两人的初遇,还带有几分草率的意味。

首次相见之前,冒襄早就听闻董小宛之芳名,作为一个风骚才子,他也曾三番五次地拜访,然而,“独咫尺不见姬”。

彼时,董小宛年芳十六,出落得“面晕浅春,缬眼流视,喷鼻香姿玉色,神韵天然”。
由于见面前喝了点酒,小宛薄醉未醒。
那次相遇她乃至没和冒襄说一句话,但其仙颜早已令冒襄心驰憧憬。

天下男子大抵都是一副德行,没见面时想要亲近,亲近了又以为不再新鲜。

初次见面后,薄情的冒襄果真就移情别恋了。
他遇见了芳名更盛的陈圆圆。
陈圆圆何许人也?“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面对这样的佳人,冒襄怎能不沉沦?

乃至,首次见面,他就急不可耐地,与陈圆圆订下嫁娶之约。
——须知,董小宛并无此等“报酬”。

只可惜,过了几年,当冒襄再临秦淮,准备履践婚约时,陈圆圆早已被豪强抢夺,不复得见。
冒襄“闻之暗澹”、“怅惘无极”。

这天夜,他与朋侪“月夜荡舟,四处流落”,大概是冥冥注定,失落意的冒襄,来到了更加失落意的董小宛的门扉前。

董小宛母亲刚刚去世,自己由于受到惊吓还得了重病,她早已闭门谢客多日,并不打算和外人相见。

不懂怜喷鼻香惜玉的冒襄,却执意拜访,再三打门。
无可奈何,董小宛强撑起病体与他相见,就在这个最懦弱的时候,董小宛决定以身相许。
她柔情蜜意地对冒襄说道:“我十有八日寝食俱废,沉沉若梦,惊魂不安。
今一见君,便觉神怡气旺。

笙歌画舫夜沉沉,重逢才子订赏音。

福慧几生修得到,家家夫婿是东林。

董小宛的境遇,就像诗中描述的那样,她在十里秦淮几度沉浮,风光又洒脱。
然而,夜夜笙歌又如何,杯杯饮尽又若何。

她毕生所追求的,找到一个值得请托的君子,实现“家家夫婿是东林”的梦想。

然而,那个君子却不以为然。

明 董小宛 秋园雅兴图

3,此情无计

这次月下见面,两人对饮几杯,冒襄见其身体抱恙,就几番请辞,想要离开。

越日,他原来想不辞而别,朋友再三奉劝,冒襄这才勉强赞许,去和董小宛道个别。
其时,董小宛早已装扮完毕,等待郎君多时。
见到冒襄来时,她脸上露出喜色,武断地说道:“我装已成,随路相送。

结果,这一送便是二十七天。
而冒襄也敦促了董小宛二十七天,敦促她抓紧韶光下船。

董小宛不禁失落声痛哭,乃至,还对着江水起誓:“妾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返吴门。

冒襄照例不为所动。

她究竟还是离开了。
后来,为了能再与冒襄相见,董小宛三番五次孤身去找他。
期间,董小宛遇见过海盗,遭遇了风浪(舵损不可行),断水又断粮(炊烟遂断三日)……

清 佚名 董小宛像

然而,小宛追求爱情的一颗心,至去世不改,就像她诗里写的那样:

事急投君险遭凶,此生难期与君逢。

肠虽已断情未了,生不相从去世相从。

红颜自古嗟薄命,青史谁人鉴曲衷。

拼得一命酬心腹,追伍波臣做鬼雄。

她起过无数次誓,历经了重重艰辛,冒回应给她的,是不变的冷面铁心。
至多,带小宛到处嬉戏,却绝口不提娶她之事。

董小宛是一介妓女,如果要娶她,就先要为其赎身——冒襄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并不想费钱。

冒襄的绝情,让朋友们感到不齿。
有个叫刘大行的朋友,指着他大骂:“你堂堂冒辟疆(冒襄字辟疆),平素以风姿义气自居,怎么反而辜负了一个小女子呢?!

饶是如此,冒襄终极还是不打算出钱。
赎董小宛的千金之资,末了是由号称“广大风骚教主”的钱谦益(即柳如是的夫君)出的。

当冒襄无所事事,和父亲在厅堂喝茶品茗之时,“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董小宛被送到了其身边。

独坐枫林下,云峰映落辉。

松径丹霞染,幽壑白云归。

董小宛昔年在黄山嬉戏,曾经写下此诗。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当她终极“幽壑白云归”时,等待她的,是不是“松径丹霞染”?小宛的婚后生活,会变得幸福吗?

明 董小宛 仕女图

坦率地说,洗尽铅华的小宛,切实其实成了冒家的婢女。

《影梅庵忆语》如此写道:“昔时夜寒暑,折胶铄金时,必拱立座隅,强之坐饮食,旋坐旋饮 食,旋起执役,拱立如初。

每昔时夜寒暑,寒冬酷暑时候,冒襄一家人在用饭,小宛站在座位旁奉养他们。
即便强行让她坐下,小宛坐一会旋即站起,拱手而立就像最卑微的婢女。

冒襄外出须要银两,全体家庭无计可施,他舔着脸向小宛索取,“姬出一布囊,自分许至钱许,每十两,可数百。

明末是一个浊世,在逃难的途中,冒襄病倒了。
小宛仅卷一张破席,横陈于冒襄病榻之旁,“寒则拥抱,热则披拂,痛则抚摸,或枕其身,或卫其足,或欠身起伏,为之旁边翼。

在董小宛的悉心照顾下,冒襄大难不去世,她自己的生命却如油尽灯枯。

小宛的生命,止步于28岁的青春年华,作为比拟,冒襄活了整整82岁。
小宛去世后,他一边写下悲痛的笔墨,另一方面,由于不能忍受寂寞,一口气纳了蔡女萝、金晓珠两房妾室。

冒襄左拥右抱两位美女,可谓逍遥又快活。

众人被才子冒襄的笔墨所冲动,谁又关心董小宛信笔写下的噜苏诗文呢。

某个春天,她凭窗远眺,却觉得分外寂寞。
小宛看一会天,抚一曲琴,又留下了几句诗:

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独坐抚瑶琴。

黄鹂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弄好音。

千百年过去了,同情她、理解她的,大概只有那一只“似知人意”的黄鹂鸟吧。

参考资料:

1,冒襄:《影梅庵忆语》

2,陶慕宁:《从<影梅庵忆语>看晚明江南文人的婚姻性爱不雅观》

3,柏桦:《水绘仙侣》

4,付娟:《冒襄研究综述》

-作者-

老谈,always talk,总是夸夸其谈之人,除此外,别无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