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联托物言志,对仗工致,不露斧凿之痕,难怪顾璘听后,对张居正惊叹不已。

二、宋代邱琼从小才学出众。
一次,他与同窗为争座位而吵闹。
塾师便出句让他俩对,谁能对高下联谁先入座。
于是,塾师脱口吟道:“小雨肩头滴。
”此时,邱琼不假思虑率先续了下联:“青云足下生。
”塾师听罢,赞不绝口,邱琼也因此赢得了座位,而那同窗也没话可说了。

三、从前,有陈、沈两个秀才常戏对互娱。
一日,两人外出途中遇阵雨,便在亭中避雨。
陈秀才见沈秀才冷得缩着脖子,便脱口说出上联:“冷雨沉沉,两沈钻头不出。
”此时,沈秀才见陈秀才盘着脚望天,便绝不客气地还击道:“狂风阵阵,二陈伸脚勿开。
”联语中“沈”不出头为“沉”,陈无脚为“阵”,一语双关,诙谐风趣,两人禁不住相视一笑。

四、清代道光年间,湖南主考徐绩法就任那天,适逢天降大雨,有文士出上联欢迎徐主考,上联曰:“大雨淋漓,洗尽大街迎学士。
”徐主考不假思虑,应声续了下联:“天雷霹雳,打开天眼看文章。
”高下联对仗机动工致,浑然成趣。
联语巧借拟人法,想象新颖,别开生面,让在场的众文士啧啧惊叹。

十一副别有情趣的咏雨联

五、清代进士周起渭,一日游览金山寺,恰遇暴雨骤至,周进寺内避雨。
寺内方丈闻知,面对雨中的沙滩,触景吟出上联:

“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

此时,周起渭望着寺内供案上的风烛,灵机一动,续了下联:

“风吹烛炬,流半边,留半边。

可谓信手拈来,妙趣横生。
联中“沉”与“陈”、“流”与“留”,皆为同韵字,更显此联之妙。

六、明代状元马绎,年少时才赶过众。
一次,他在学馆读书时,学馆师长西席出一上联以试其才学,上联曰:“风吹不响铃儿草。
”马绎脱口吟出下联:“雨打无声鼓子花。
”那学馆师长西席见他对得毫无造作,自然流畅,不禁赞不绝口。

七、有人撰就如下一联:“春塘雨过波纹乱;花坞风回蝶翅喷鼻香。
”此联对仗雅切,联语幽美,宛如一幅美妙的画图,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联中的“乱”“喷鼻香”二字用得尤妙,可谓神来之笔,让人品赏不已。

八、民间流传一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
”此联得体工致,妙思巧成,耐人寻味。
高下联虽寥寥数语,却惟妙惟肖地勾勒出塞上、江南两地的独特风景,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将人带入美妙的境界。

九、明代文学家徐渭善于楹联,曾撰一联:“雨醒诗梦来蕉叶,风载书声出藕花。
”此联意境幽美,新颖有趣,吟联似赏画。
联中“醒”“载”二字用得更见功夫,堪称匠心独运。

十、有一经营雨伞的商店,为招徕顾客,在店门口贴了一副对联:“霖雨春多,哪怕乌云盖顶;长途夏热,何愁白日当头。
”此联用语奥妙,形象隧道出了雨伞避雨遮阳的功能。
于是,引得路人容身吟咏,商店买卖也日见红火。

十一、杭州西湖孤山风光旖旎,位于孤山的西湖天下景亭联别具一格,联云:“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
”此联构思奇巧,妙用叠字,顺读倒读,自然流畅,给人奇趣之感,过目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