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 陈耿 通讯员 吴钟朴

【编者按】

2019年11月27日,联合国大会宣告将每年5月21日设为“国际茶日”,以赞颂茶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代价,促进环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之以是将“国际茶日”设在5月21日,是考虑到中国的茶叶品种以绿茶、红茶为主,每年5月中下旬,大部分茶叶都已上市。

与以往三年的“国际茶日”只在海内的北京、浙江、贵州、湖南、湖北、上海等地举办活动不同,我国今年还在比利时、希腊等国举办“茶和天下·雅集”活动。

文化周刊  海南古代茶事闭门独啜心有愧

我国古代茶事有“三时茶”之分,即朝会、书会和夜会,分别是早茶、午茶和晚茶。

海南岛茶文化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但有据可查的茶事活动不多,尤其是“雅集”,更是少之又少,且紧张见诸苏东坡的诗文。

德裕

表弟派人带茶到崖州

唐朝宰相李德裕嗜茶如命,在长安时,不但探求各地名茶、好茶,对煮茶的泉水也很讲究,有一段韶光,他一定要用“天下第二泉”惠山泉来煮茶,为此特设驿站,专程从江苏无锡递送到长安。

茶友皮日休(约834年—约883年)实在看不下去,在《题惠山泉》中,以“丞相长思煮泉时,郡侯催发只忧迟。
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等诗句,对他作了委婉的批评。

某日,有位僧人见告李德裕,长安昊天不雅观的井水与惠山泉相通。
李德裕让人将水取来一试,果不其然,才撤掉送水的驿站。

因此,后世史学家曾对李德裕作出“嗜茶乱政”的评价。

当被贬到“鸟飞犹有半年程”、属于瘴疠之地的崖州(在今海口),李德裕就不随意马虎喝到好茶了,而且还缺医少药。

好在有个别亲友从内地寄来或让人送来生活用品,让李德裕的日常得以改进,或许也使内心得到一些抚慰。

据南宋历史轶事条记《宾退录》记载,李德裕一位当侍郎、在家排行十九(姓名不详)的表弟,不怕政敌打击,派专人给李德裕送来“衣服”“器物”“茶药”,让他“涕咽难胜”。

茶在成为饮品之前,最初是作为“药”存在的,有治病祛疫的功用。
相信彼时李德裕收到“茶药”后,除了感激涕泣,煮茶已经不再是为理解馋和享受生活了。

苏东坡

晚茶三碗一夜无眠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对煮茶的水哀求极高,个中山泉水为上,江河水为中等,最不济的是井水。
“老茶客”苏东坡谪居儋州后,自然难以获取山泉水,不过,儋耳大地水系发达,当时干净的江水、河水还是管够的。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是非更。
”苏东坡居儋所作的这首《汲江煎茶》,被认为是中国咏茶诗词中少见的佳作,诗中描述了打水、煮茶、饮茶的全过程。

陆羽曾经说过,纵然是用江河水煎茶,也要取阔别人迹的。
苏东坡完备是按陆羽的“打水解释”操作,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自临钓石取深清”,不但是深层的江水,还是流动的活水——“小杓分江入夜瓶”。

然而,一个人喝茶,还是在深夜饮茶,换来的每每是彻夜难眠——“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是非更”。

明代丁云鹏《煮茶图》(局部)。
资料图

后世有人根据坡翁的《汲江煎茶》,画了一幅《东坡海南烹茶图》,金代进士冯璧不雅观摩此画时曾赋诗一首:“讲筵分赐密云龙,春梦分明觉亦空。
地恶九钻黎洞火,天游两腋玉川风。

苏东坡并不总是一个人品茗。
据《海南茶事》的作者陈德新师长西席考证,苏轼在海南的三年间,一旦收到亲友寄来的好茶,乃至是私藏的名茶,每每会与好友分享,个中至交赵梦得和学生姜唐佐便是一起“啜茶”的茶友。

苏东坡初往儋州,途经澄迈时,曾得到寓居澄迈的赵梦得的激情亲切招待。
赵梦得还时时时从澄迈赶到儋州,与苏轼住上一段韶光,二人过从甚密。
有一天,苏东坡写了一份短笺,让苏过给赵梦得送去:“旧藏龙焙,请来共尝。
盖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

“龙焙”产自福建建安,是北宋御茶之一,也是名茶,应是苏轼在朝时被天子赏赐的。

苏东坡认为,珍藏多年的极品贡茶,若不是碰着适饮之人,茶也会有怨言;如果自己闭门独享,也会心生愧疚。
坡翁对赵梦得,真可谓诚意满满。

在书信《与姜唐佐》中,坡翁写道:“昨日辱夜话,甚慰孤寂。
示字,承起居佳胜。
奇荈(荈,指老茶叶)佳惠,感服至意,当同啜也。

白玉蟾

最懂茶的海南先贤

“满室天喷鼻香仙子家,一琴一剑一杯茶。
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间桃李花。
”南宋海南籍著名羽士白玉蟾的这首七绝《卧云》,描述了自己弹琴、舞剑、饮茶的修道生活,可谓逍遥清闲。

古代的僧侣羽士,修行时每每离不开茶,著述《茶经》的陆羽,便是一名和尚。
白玉蟾还写过一首有48句之多古诗《茶歌》,诗中还提到了唐代的卢仝、白居易、刘禹锡、陆羽和北宋的范仲淹、苏东坡等懂茶、爱茶、嗜茶的名人。

从白玉蟾的《茶歌》,可以看出他该当是古代海南最懂茶的人。
白玉蟾原名葛长庚,祖籍海南琼山(今海口),曾长期在福建武夷山修炼,自号“海琼子”。
《茶歌》描写了他在武夷山看到的采茶、制茶、煎茶和喝茶的场面,以及他个人饮茶后的感想熏染。

白玉蟾画像。
资料图

《茶歌》前八句用拟人化的笔法,描写春来茶树吐露新苗的形态,如“枝头未敢展枪旗”“雀舌含春不解语”;将茶叶采摘回去后,“蒸来细捣几千杵”,用的是“蒸青”工艺来达成,然后再人工制成茶饼,“捏作月团三百片”,末了用文火和武火烘干,“火候调匀文与武”。

煮茶环节,用的是活火和新泉,茶汤的形态,在白玉蟾笔下是“蟹眼已没鱼眼浮”,声音则是“垚垚松声送风雨”。

接下来,用定州产的红玉雕花瓷器来盛饮,口感是“绿云入口生喷鼻香风,满口兰芷喷鼻香无穷”,饮后的感想熏染是“两腋飕飕毛窍通,洗尽枯肠万事空”“味如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白玉蟾在《茶歌》中还提到了苏东坡在儋州汲江煎茶那档事,“东坡深得煎水法,酒阑每每觅一呷”。
从中可以窥见,苏轼可能喜好在酒喝高后,来一碗茶解解酒。

元明清三代,海南茶事活动见诸史料的不多。
最有名确当数明代文渊阁大学士丘濬还乡为母治丧时,在琼山和澄迈之间的羊山地区建亭赠茶,为赶路人止渴解乏的佳话,因此留下了一个地名“施茶”(即今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落)。

明代文昌、琼山两地乡民还有喝“早茶”的习俗,但他们喝的不是纯粹的茶,而是在茶叶中加入茱萸、茉莉花、八角等一起烹煮。
当时的临高举人、《琼台外纪》的作者王佐瞥见后,曾以诗句“藤钵晓茶吹樧末”进行生动的描述。

茶歌

宋·白玉蟾

柳眼偷看梅花飞,百花头上东风吹。

壑源春到不知时,霹雳一声惊晓枝。

枝头未敢展枪旗,吐玉缀金先献奇。

雀舌含春不解语,只有晓露晨烟知。

带露和烟摘归去,蒸来细捣几千杵。

捏作月团三百片,火候调匀文与武。

碾边飞絮卷玉尘,磨着落珠散金缕。

首山黄铜铸小铛,活火新泉自烹煮。

蟹眼已没鱼眼浮,垚垚松声送风雨。

定州红玉琢花瓷,瑞雪满瓯浮白乳。

绿云入口生喷鼻香风,满口兰芷喷鼻香无穷。

两腋飕飕毛窍通,洗尽枯肠万事空。

君不见,孟谏议,送茶惊起卢仝睡。

又不见,白居易,馈茶唤醒禹锡醉。

陆羽作《茶经》,曹晖作《茶铭》。

文正范公对茶笑,纱帽笼头煎石铫。

素虚见雨如丹砂,点作满盏菖蒲花。

东坡深得煎水法,酒阑每每觅一呷。

赵州梦里见南泉,爱结焚喷鼻香瀹茗缘。

吾侪烹茶有滋味,华池神水先调试。

丹田一亩自栽培,金翁姹女采归来。

天炉地鼎依时节,炼作黄芽烹白雪。

味如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身轻便欲登天衢,不知天上有茶无?(陈耿 吴钟朴)

(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