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作品充满气势磅礴的魄力,并具有舍身殉难的精神,同时作者也常常在作品里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深情寄托。
下面先容陆游的两首七律,笔力雄浑,悲愤中流露出奋争的情怀。

书愤二首(其一)

宋代: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陆游的两首七律笔力雄浑悲愤中流露出奋争的情怀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小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去世去犹能作鬼雄。

陆游73岁时在家乡山阴幽居,虽然已过古稀之年,墨客却丝毫不以为自己朽迈。
他每天除了读书创作、干点农活,还常常外出闲步、磨炼身体。
可是墨客最大的心愿却是瞥见北伐大军收复失落地,替他完成年少时的梦想。

开篇表达了自己的赤胆忠心,虽然“白发萧萧”,腿脚也不太灵巧,只好在“泽中”隐居,但一片孤忠,却是天地可鉴。
作者用一个“卧”字,刻画出 投闲置散的生活状态,为下半句的抒怀打下铺垫,并起到了很好的衬托浸染。

颔联化用典故,西汉的苏武被困于匈奴,他纵然餐毡吞雪,却一贯忠心不改。
安史之乱发生后,太守张巡恪守待援,并率领将士们去世守睢阳,数月后粮绝城破而被俘。
但他仍旧骂敌不止,末了竟然嚼齿吞牙、不屈而亡。

“厄 穷、忧愤”,分别表达了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情形下不屈不挠、奋力抗争的崇高品质。
墨客回忆这些令人忧伤的往事,不禁热泪盈眶、无法自已。
实在放翁正是以这些豪杰为模范,也一样刚毅不屈。

墨客又想象春雨中长满杂草的长安上林苑,以及夜月下满是残垣断壁的洛阳宫。
长安和洛阳,都是皇权集中的地方,作者描写这两处的荒凉景象,委婉地表达出南宋早已沦陷的汴京城,心中充满了怅惘和愁情。

不过墨客并未以为自己廉颇老矣,如果朝廷召唤,他依然可以披挂上马,效仿当年蜀国的老将黄忠。
“去世去犹能作鬼雄”,表达出作者壮心不已,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决心,实在是可敬可佩。

书愤二首(其二)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陆游在故乡隐居的日子里,虽然很少耳闻朝堂和边关的,但是他却时常主动去打听。
别人耐心地向这位老翁描述那些发生在远方的事情,他饶有兴致地聆听,有时没有弄清楚,还几次再三追问,乃至连一个细节也不愿错过。

可是墨客得到更多的则是一些令他悲哀的事情,于是他也常常独自赋诗感怀。
这首诗怀念过往,表现了作者青壮年期间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末了抒发了自己强烈的悲愤之情。

墨客有一天看到镜中的自己两鬓苍苍,顿时以为一种莫名的愁情,流年易逝、岁月蹉跎,令人悲切。
不过放翁很快就调度了感情,二心坎依旧炽热,虽然形容迟暮,却拥有未老迈志。
“两鬓残、寸心丹”,形成了光鲜的比拟,传达出在悲愤中依然奋争的情怀。

诗人为了表现自己尚未朽迈的状态,于是便试穿戎衣,可是身体发福,已经无法将身躯塞进盔甲之中。
他又拿起宝剑,出鞘的利刃依然寒光逼人,墨客用力摆荡着,纵然有点力不从心,不过还是可以安慰一下他的失落落感情。

墨客脑海中又不自觉地浮现出过往的那些战斗画面,“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 的 博和皋兰都是地名,分别在四川和甘肃;“十年、万里”,传达出墨客出征韶光之久和范围之广,虽然不能说自己能征惯战,但也配说阅历丰富。

想起那些硝烟弥漫的场面,回顾那些战鼓齐鸣的氛围,放翁仿佛又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疆场。
作者回忆壮年时豪迈的战斗经历,又慨叹关河未安,自己却只能袖手旁观,心中急速充满了无尽感慨。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这样的诗句充斥着悲叹,也彰显出这位南宋才子齐心专心报国、矢志不渝的精神,纵然时隔将近千年,依然值得后世读者盛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