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是那些阔别故宅的游子,由于各种缘故原由,无法与亲人团圆,心情更显惆怅。不过在愁闷之余,人们还是会开愉快心地准备过年。下面先容两首《除日》,唐代墨客与宋代才子的对决,充满喜庆气氛。
除日(其一)
盛唐 · 张子容
尾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
拾樵供岁火,帖牖作春书。
柳觉东风至,花疑小雪馀。
忽逢双鲤赠,言是上冰鱼。
张子容是孟浩然的好友,他们曾一起隐居于襄阳。墨客曾进士及第,看似比布衣终生的孟浩然轻微幸运,可是由于他的仕途起伏不定,同时又阔别故宅,墨客心中常常以为非常孤寂和忧郁。这首诗创作于新年之前,展现了一种喜庆的气氛。
作者首先先容了创作背景,恰逢尾月的末了一日,也是辞旧迎新的日子。古人用“朔”表示一个月的开始,用“晦”表示每月的结束。“除”是指旧历与新岁交汇之日,以是春节前一天又称为除日,当天晚上便是大家熟知的除夕。
墨客阔别故乡,无法与亲人团圆,只能默默地在心里祝愿,希望彼此都能幸福安康。他到屋外捡拾了一些干柴,点燃薪火,准备守岁;然后又撰写春帖,并将其张贴到门窗上,也借此禳灾祈福。
颈联描写精彩,作者采取拟人写法,展现出冬末春初时的活气盎然景象。东风轻拂、柳枝飘摆,阳光明媚、鲜花盛开。一个“觉”字,传达出一种惊喜的觉得;一个“疑”字,刻画了花瓣的洁白,就像没有融化的冰雪,令人如临其境。
结尾借用《搜神记》中王祥卧冰的传说,天寒地冻,朋侪赠送时鲜的鲤鱼。才子喜不自禁,不仅饭桌上多了一道美味,而且也增长了一种喜庆和祥和的气氛。读完这首五律,读者也能理解唐代时的过年习俗,比如写春帖、点薪火,赏美景、吃鲤鱼等等,值得人们赞颂。
除日(其二)
北宋 · 苏辙
七十四年嫡是,三千里外未归人。
酒篘泉涌如迎节,诗句云生喜见春。
贺客不来知我病,邻家窃语笑吾真。
时人莫作乐天看,燕坐端能毕此身。
苏辙晚年未能回到他的家乡四川眉山,而是居住在河南颍川,并自称颍川遗老。这首诗创作于墨客离世前一年,这个除日也是他在世时度过的末了一个喜庆节日。全诗情绪深奥深厚,抒写了作者怀念故土的朴拙情绪。
作者在开篇就表达了一种深深的遗憾,墨客当时已逾古稀之年,身体也极其瘦弱干瘪。子由自从隐居之后,就不再惦记得失落荣辱,更是阔别尘世的鼓噪。“三千里外未归人”,这一句既是讲述自己阔别故土,又深情地阐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邃深挚怀念。
适逢佳节,墨客心情激动,他与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儿孙们轮流敬酒,他虽然不胜酒力,但由于心情惬意,还是喝了个半醉。墨客感到十分开心,一韶光诗兴大发,信手拈来。“如迎节”三字,形象地表达出酒酿中的甘醇汩汩流出,酒水彷佛也知道本日是节日。一个“喜”字,抒写了作者在新春时的欣喜之情。
颈联颇有诗趣,远方的亲友由于知道墨客身体不适,没有前来打搅他;邻居们瞥见墨客酒后失落态,都在私底下窃窃密语,并善意地笑他就像一个天真的孩子。一个“真”字,传达出墨客早已淡泊名利。就像老子所言,含德之厚,比于小儿百姓。墨客也是少私寡欲,只是付出、不求索取。
作者在结尾将自己与唐代墨客白居易进行比较,“时人莫作乐天看,燕坐端能毕此身。”乐天晚年闲居于东都洛阳,常常斋居道场,参禅信佛。他还在空隙时携酒寻花,游赏泉石,心情轻松惬意。
子由认为自己此时与当年的白居易年纪相仿,而且性情柔弱,晚年时更是抱朴守拙。苏辙在近十年内一贯杜门养病、闲坐默想,纵然乐天也未必能及。全诗充满了思乡之情,也流露出一种恬淡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