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读书可以让一个人增长知识、提升能力,还可深化思想、熏陶情操。
谈起读书,每个人都有深刻的感想熏染,柳宗元率先发言,“高下不雅观古今,起伏千万途”;朱熹也很有感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陶渊明说自己读书一贯都是不求甚解,黄景仁却嗟叹,百无一用是诗人。
接下来陆游也积极应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贞白彷佛更有见地,“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看来大家都有不少感想熏染,接下来再听听另一位大文豪谈谈他的意见。
下面先容的是欧阳修畅谈读书,这首诗娓娓道来,读完令人无限感慨。

读书(节选)

北宋:欧阳修

欧阳修畅谈读书这首诗娓娓道来读完令人无限感慨

前时可喜事,闭眼不欲见。

惟寻旧读书,简编多朽断。

古人重温故,官事幸有间。

乃知读书勤,其乐固无限。

少而干禄利,老用忘忧患。

又知物贵久,珍宝见百链。

纷华暂时好,俯仰浮云散。

淡泊味愈长,始终殊不变。

这段古体诗的大意是:从前仕途里的喜庆之事,现在闭上眼睛不想看。
只想探求过去读过的旧书,可惜那些简册大多已经朽烂。
古人重视温故而知新,办完公事幸好还有余闲,才知勤于读书,真是其乐无穷。
年少时读书可谋取功名俸禄,老来读书可以忘怀忧患。
读书又让人懂得万物贵在持久,最宝贵的事物总要经由精益求精。
缤纷华彩只有短暂的美好,转眼间就像浮云消散。

欧阳修4岁丧父,家境贫寒,无钱读书。
母亲就用芦苇秆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还教他诵读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家里无书可读,欧阳修便去借书,有时还抄书。
如此夜以继日、勤学苦读,写诗作文,都是下笔如有神。

后来仕途中事务杂多,墨客虽然不忘读书学习,但总是被各种应酬打搅。
晚年他空隙韶光多了,便逐步地又找出那些不舍得扔掉的旧书。
欧阳修说,我本来是个贫穷的读书人,到老还有读书的习气。
如今虽已耳聋眼花,心里还总装着书卷。

作者时常向自己的亲朋回顾说,有些经书,后人多有附会杜撰,不但篇章字句有不同读法,阐明解释也真伪莫辨,是非真假全靠自己判断。
他觉得刚开始时,校正编纂就象两军征战,双方摇旗吶喊,鼓角相催,人马都紧张出汗。
可见天下最大的乐趣,便是终日读书,伏案浏览。

他又想起从前开始随师读书,努力学习,希望能仕途上进、大展宏图。
那时读书都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直到日上三竿。
本以为日后做了官,便可焚笔弃砚,整天吃了便睡,以补偿少年时苦读的艰辛。
岁月悠悠,一去不返,自顾生平已过大半,其间有幸窃据高位,日益爱崇贵显,俸禄丰硕。

墨客感慨这些年荒废了很多宝贵的光阴,进入仕途后,自己逐渐地开始追求流俗享乐,杯盘里堆满了山珍海昧,客厅里坐满了贵客英贤。
中年以来,人事骚动好象射来的乱箭,担忧的不但是自己的位置,还由于老境将至,令人惋叹。
随着光阴的飞逝,身体也逐渐衰弱多病,胸中大志更这天渐消减。

现在再次读书,心境也比较寂静淡泊,觉得书中味道更浓,值得反复批驳。
墨客多次要求告老退休,希望能得到恩准。
等到那时就多买些书本,用船载回去,在水边筑起书斋, 逐步享受读书的乐趣。

墨客回顾这匆匆半生,不禁万千感慨,“纷华暂时好,俯仰浮云散。
”不过一番反思之后,他又鼓舞斗志,“淡泊味愈长,始终殊不变。
”相信大家读完欧阳修的一番内心独白,一定觉得先贤在无意间,却道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不过汗颜的同时,也希望能珍惜美好光阴,拿起那些想读还没有读完的书,在这些宅家的日子里,给自己充电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