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利操持在会盟时,让阿诗勒隼和阿诗勒涉尔将李世民当场射杀,迪丽热巴饰演的李长歌却假扮狼师的人,故意命中李世民手中羽觞,使延利刺杀的阴谋暴露,也给了唐军问罪的口实,阿诗勒部不得不撤军。
《长歌行》剧照
真实历史中,渭水之盟是若何的呢?为何李世民将这次会盟看作屈辱的城下之盟?
【六骑退兵】
渭水之盟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并不是有时。这一年六月唐朝发生了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杀去世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清剿了东宫和齐王府,八月九日,李渊逊位称太上皇,李世民登基。
唐王朝持续串的宫廷政变和权力更替,让一贯虎视眈眈的仇敌以为有机可乘,投靠突厥的梁师都劝突厥人趁机入寇,于是颉利、突利二可汗率兵十万南袭泾州,又攻入武功,京师震撼,长安城进入戒严状态。
八月二十四日,突厥攻占泾阳东边的高陵。唐王朝也没有待以作毙,任命勇武著称的名将尉迟敬德为泾州道行军总管,抵御来敌。八月二十六日,尉迟敬德与突厥战于泾阳,不负所望,小挫了突厥锐气,擒获一名部族酋长阿史德乌没啜,斩首千余级。
局部的小胜,并未阻挡住突厥多路大军南下的马蹄。八月二十八日,颉利可汗率主力抵达渭水便桥北岸,间隔长安不敷20公里,刚刚奠基的唐王朝眼看就有覆灭的危险。
《长歌行》中的延利可汗
颉利可汗还派出青鸟使执失落思力,到长安炫耀天威,同时探听虚实。执失落思力矫揉造作,称颉利、突利两位可汗率领的百万大军已至,还烦懑快请降!
李世民一怒将执失落思力软禁在门下省。
也有人认为,这个执失落思力早就成了唐朝的双面特工,他这次出使并非为突厥“以不雅观虚实”,而是“入朝献策”,将突厥内部抵牾重重的虚实全部奉告了李世民。李世民将其软禁在宫城之内,本色是在保护他。
李世民扣下青鸟使后,集结大军,出玄武门,与侍中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等六骑率先赶赴渭水河边。李世民与颉利可汗隔河对话,训斥颉利背叛之前的盟约,史载“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随后各路唐军逐渐集结,“精甲曜日,连旗蔽野”,这实在是李世民设的疑兵之计,当时长安并没有多少兵力。
李世民令大军退后布阵,自己单枪匹立时前与颉利会商。萧瑀拉住李世民的马,劝谏他千万不可轻敌涉险。
李世民淡定地说:“我早已有对策!
突厥敢倾巢而出,直抵渭水之滨,便是看到我唐内乱,朕又刚刚登基,以为我唐无力抵抗。我如果这时示弱,闭门拒守,突厥一定放肆士兵大肆掳掠,那时就难以掌握局势了。因此朕才单骑独出,看似信心满满,故意轻视他们,又炫耀军容,以示必战的决心,这样才能出其不虞,扰乱突厥人的操持。他们远道而来,深入我唐领地,一定有所畏惧,我们有了战必胜的把握,与他们和谈,才能使和约更稳定。制服突厥,在此一举,给我瞧好了!
”
这招确实把突厥人唬住了,颉利见李世民身后军容严整,青鸟使执失落思力又被扣下,不禁面露惧色,要求媾和。李世民当场准了,约定了媾和日期,而后回宫。
八月三旬日,李世民斩白马为誓,与颉利可汗会盟于渭水便桥之上。这次渭水之盟后,突厥退兵。玄月一日,颉利可汗送来马三千匹、羊一万口,李世民不要这些牲口,只哀求颉利可汗归还一起南下掳走的人口。
【城下之盟】
按照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记载,“渭水之盟”彷佛是唐朝的胜利,李世民凭借个人胆识和聪慧,率六骑退走十万大军,会盟后第二天,突厥就献上羊马牲口无数。或者像《长歌行》等电视剧中那样,英武霸气的唐太宗在会盟中完备霸占上风,对突厥形成生理碾压。
史籍还记载,突厥未要求媾和时,唐军将领纷纭请战,李世民却不同意与突厥开战,由于他比一样平常人看得更长远。李世民在会盟圆满结束后,就向萧瑀阐明了他为何主和不主战:
在李世民看来,突厥兵虽多却军纪涣散,便是一群乌合之众,高下级的忠臣度都是靠贿赂收买,突厥各部落各有各的心思,都是见钱眼开,征战也只是为了搜刮掳掠。以是在和谈期间,颉利可汗实在是没有同盟的孤家寡人,他帐下各部落的王侯将相都私下在和唐朝眉来眼去,希望牟取更多私利。只要李世民想搞大事,完备可以大摆鸿门宴,一顿酒就能擒获突厥各大小酋长,开战一定势如破竹,摧古拉朽。而且李世民当时还有夹帐,便是叮嘱消磨长孙无忌和李靖等在幽州设有伏兵,可以阻断突厥的归路,如果要开战,前后夹击,轻而易举。
李世民并没有选择战役手段,史籍称李世民自觉“登基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为国之道,安静为务”。李世民以为,战役不如安抚,战役必有去世伤,丢失太大;就算降服,与败北者之间结怨更深,败者为了复仇会更懂得励精图治,其患无穷。“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不如送给他们玉帛,知足他们的贪欲,他们得到了财物,该当退兵。如此一来,他们会变得更加骄惰,而忽略武备,逐渐走上毁灭之路,然后我们可以一举歼灭他们。
渭水之盟真是这样吗?等到贞不雅观四年(630年),李靖光复定襄、威振北狄时,李世民说“足报往年渭水之役”,“足澡吾渭水之耻”,解释渭水之盟在李世民心里便是城下之盟,实为“渭水之耻”!
突厥答应退兵,唐王朝到底付出了什么代价?像宋朝一样赔偿岁币多少?遗憾的是,史籍一字未提,最大可能是盛世大唐确当权者,将王朝草创之初的屈辱史删了个干干净净。
《长歌行》中的李世民
【一洗前耻】
我们知道,渭水之盟之前,唐与突厥早有盟约。隋末大乱时,北方突厥却盛极一时,“控弦且百万,蛮夷炽强,古未有也。”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都受突厥役使,盘据军阀中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都向突厥称臣,李渊也不例外。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时,为了免除后顾之忧,腾出双手消灭中原盘据势力,就向突厥称臣。李渊秘书温大雅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记载,李渊自己曾说,“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李渊为了得到突厥出兵合作,“待(突厥)使,愈益敬畏,不失落藩臣之礼。”《贞不雅观政要》也记载了李世民对侍臣说的话:“往者国家草创,突厥强梁,太上皇(李渊)以百姓之故,称臣于颉利,朕未尝不咬牙切齿,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
如此说来,李世民在渭水之盟时训斥颉利可汗背弃的盟约,该当是唐向突厥称臣、纳贡,突厥则不侵扰唐边疆并出兵合作。虽然有盟约,但突厥唯利是图、贪得无厌,从武德三年(620年),突厥入侵凉州开始,一贯侵扰不断,唐朝紧张以防守为主。玄武门之变,突厥又看到了南下抢夺、打单的机会,才有了泾阳之战、渭水之盟。
李世民登基不满20天,就遭遇“泰山压顶”,要突厥大兵撤军,可以选择的也无外乎连续示弱服软,称臣、纳贡、和亲。虽然盟约的细节,史籍尽数刊落,但从两《唐书》中李世民谈及渭水之耻和渭水之耻后他的行为表现来看,还是能还原部分原形。如他说突厥“惟财利是视”,“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今我卷甲韬戈(停战),口以玉帛(赔钱),彼既得所欲,固知其退也。”这些都是李世民说漏嘴,史籍没有删尽之处。称臣免不了,赔钱也免不了,至于赔了多少,正史不载,北宋条记小说《唐语林》称唐太宗“空府库”以求突厥退军。兵临城下,奇耻大辱,难怪李世民“咬牙切齿……坐不安席,食不甘味”。
经历渭水之耻,李世民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临危应变、能屈能伸、知耻后勇。
李靖击灭东突厥汗国
渭水之盟后,李世民亲率各卫将士在显德殿勤练箭术,奖赏勇士,考察将帅,又勤修德政,稳固政局,离间东突厥各部。终于在贞不雅观三年(629年),李世民趁东突厥分裂衰弱之际,命李靖、李等兵分六路,展开反攻,于630年生擒了颉利可汗,东突厥灭国。
“单于稽颡,耻其雪乎!
”李世民心情大悦,大赦天下,举国欢庆五天。曾向突厥称臣的太上皇李渊,听闻颉利可汗被擒,调集皇上、后妃、王公大臣,在凌烟阁设宴,李渊弹起琵琶,李世民和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南越酋长冯智戴咏诗,公卿纷纭祝酒,“皆呼万岁,极夜方罢”。当时盛况,百姓获安,四夷咸附,“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唐高祖语)。
后人可曾想过,大唐,差点在盛世前夜短命于渭水之滨。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封面新闻 文康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用度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