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算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由黄州被贬到汝州担当团练副使时,在途中经由江西九江,游览庐山时所作。当时身处瑰丽壮美的庐山之中,山水环抱,绿树成荫,作者不由得兴致盎然,遂写下这篇佳作。
墨客通过描写庐山变革多姿的壮美面貌,借景说理,指出不雅观察事物、看待问题该当客不雅观全面,不可局限于一隅,如若仅仅主不雅观片面的看待问题,就无法得出精确的结论。
“横算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通过实实在在的描写墨客游览庐山时,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位置所看到丘壑纵横、峰峦叠嶂的庐山的不同景象,生动形象的刻画出庐山千姿百态,壮美奇丽的风光。
“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为何看不出庐山的真面孔呢?只是由于身处庐山之中,被庐山的峰峦所障目,看不到庐山的全部面貌。这两句诗内涵丰富,告诫我们一个为人处世的道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不雅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原形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不雅观成见。
【译文】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之以是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孔,只由于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古今墨客都有对庐山壮美奇景的惊叹: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朱元璋《庐山诗》
天生一个神仙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七绝·为李进同道题所摄庐山神仙洞照》
初游庐山 董必武
庐山面孔真难识,叠嶂重峦竟胜奇。
乍雨乍晴云出没,时高时下路平陂。
盘桓最好宜花径,伫立俄延读御碑。
如许周颠遗迹在,访仙何处至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