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萧云从绘,纸本设色,纵125.3厘米,横47.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幅自题七言长诗一首,款署:“壬辰长至,为以至社盟作雪岳读书图。
时得三秦好音,附此小歌呈教。
钟山梅下弟萧云从。
”钤“萧云从”、“尺木子”印2方。
“壬辰”为清顺治九年(1652年),画家时年57岁。

(局部)

萧云从的山水画风格多样,但贯穿个中的基本风貌是笔墨多方折而枯瘦,且在方折的骨体中加入一些皴擦,略有渲染,显得笔墨丰富而灵巧。
当时,松江派绘画风靡画坛,其画多柔曲的线条、秀润的笔墨,萧氏则改用直折的线条、枯瘦爽利的墨色,可谓别具一格。

前人若何读书这七幅名画告诉你

《国朝画征录》评论萧云从的画称:“不专宗法,自成一家,笔亦清快可喜。
”道出了萧云从绘画风格的关键所在。
他的画并非详细地宗法某一家,但可看出是从宋元画法中演化而来,不宋不元,即宋即元,又明确地表现出萧氏自身的艺术特色。
此图虽是描述雪景,表现手腕与平时稍异,但仍可看出萧氏画作的范例特色。

《树下读书图》

明,吴伟绘,绢本设色,纵168厘米,横1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内容表现的是传统的隐逸耕读题材,一位中年文士耕牧之余在树下休憩,展卷读书,得意其乐。

(局部)

明中期往后政治日益腐败,科举仕途之路充满了不愿定性,因此不少文人产生了遁世思想,选择阔别官场的闲适生活。
吴伟生平两度出入宫廷,对官场和民间都有着深刻的体会,此类题材多次涌如今他的笔下。
此浸染笔洒脱劲健,多以侧锋运笔,锋芒毕露。

《渔舟读书图》

明,蒋嵩绘,绢本设色,纵171厘米,横107.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款署“三松”,钤“恭靖公孙”朱文印、“蒋嵩私印”朱文印。
画家用简练概括的手腕,表现群山绕湖、轻舟横渡的清旷之景。
湖面上一条篷船荡漾,船尾一人静坐读书,船头渔夫用力撑篙,钓竿斜插于船上,表现了文人士大夫闲适安逸的生活情趣。

(局部)

在画法风格上,山石虽有斧劈皴的痕迹,但不像马远、夏圭那样坚硬外露,而是落笔草草,水墨晕染浓淡合适,此为蒋嵩粗笔水墨山水画的范例之作。

《康熙帝读书像》

清,宫廷画家绘,绢本设色,纵138厘米,横106.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帝读书像》轴为不雅观者展示了大有作为的君主勤奋苦读的一壁。
图中康熙帝盘腿端坐,凝神静思,仿佛正在寻思书中精华。
身后书盈满架,排放齐整,传达出像主阅读广泛、勤奋好学的信息。

纵不雅观全图,宫廷画家显然受到了欧洲绘画技法的影响,如人物面部的渲染,及衣服褶皱不用中国画以线条勾画的表现手腕而用色彩明暗的变革加以描述。
再如人物背后的书架的透视关系与阴影的表现利用的也是欧洲绘画所特有的技法。
这反响出中国画家正在初步考试测验用一种外来的艺术技巧创作本国题材的绘画,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也是中西文化互换的一个例证。

《雍正帝读书像》

清,宫廷画家绘,绢本设色,纵171.3厘米,横156.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帝读书像》绘写他端坐于锦垫之上,手捧书卷,默默沉思,仿佛在体味书中三昧。

此类读书坐像构图最早见于康熙期间,之后成为一种固定的布局模式延续到晚清。
故宫清代宫廷绘画藏品中,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同治帝均有构图相似的肖像存世。

《九峰读书图》

清,王鉴绘,纸本设色,纵142厘米,横57.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题:“叔明《九峰读书图》为钱宗伯收藏,余时得借不雅观,今仿其笔意,呈仲翁老宗台教正。
己丑季夏小弟鉴。
”钤“玄照”、“烟波钓客”白文印。
鉴藏印有:“朱璿私印”白文印、“章翼诜堂法书名画记”朱文印等共3方。
“己丑”是清顺治六年(1649年),作者时年52岁。
图绘崇山峻岭,苍松平溪,一高士在茅舍内读书。
其展卷吟诵的细微举止点明了惬意“读书”的创作主题,寄托着画家的隐逸思想。

(局部)

本幅构图为高远法取势,山脚松木以工致的线条精心刻画,显现出作者以线造型的能力。
山顶处以浓墨戳点,有浑点、破竹点、胡椒点、破墨点等,灵巧多变的各种点法增强了江南山峦湿润华滋、沉郁深秀的气候。
山石的脉络因此元人王叔明(即王蒙)范例的解索皴表现,其拖墨而下,屈曲密集的线条与山石的陡峭走向相同等,增强了山体的雄伟之势。
此图堪称王鉴仿王叔明的佳作,全面地展示了其对王蒙画法得心应手的娴熟的利用程度。

《山窗读书图》

清,王翚绘,纸本淡设色,纵160厘米,横4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全图以高远法构图,白云、瀑布、楼阁穿插于重峦叠嶂的林木间,一派气候万千的苍郁景致。
画幅的右下方绘有一人于山坞草堂内临窗读书,此景虽然在画幅中所占比例极小,却点明了“山窗读书”的主题,为山林景致增长了书卷气息。

(局部)

从题名可知此图系为恭祝朋侪王掞(字藻儒)寒窗苦读、秋试中举而作,带有浓郁的情绪色彩。
全图以元人王蒙周详繁复的笔法刻画,线条活而不乱,理在个中,浓、淡墨色于交叠皴擦中层次井然。

此幅不失落为王翚从前学仿王蒙画风的精心之作。
款署:“山窗读书图。
奉贺藻儒师长西席秋荐之喜,时丙午玄月九日,虞山王翚。
”钤“王翚之印”朱白文印。
“丙午”为康熙五年(1666年),王翚时年35岁。

顾绣渔樵耕读图轴

清乾隆,长112厘米,宽4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轴具有文人画的情趣,表现文人对清雅闲适、得意其乐的空想生活的追求。

绣家以绣绘结合的技法追摹原作风格,远山近坡均以笔墨描述点染。
人物、木桥、茅屋、树木等则以针代笔,以丝代墨,风雅地绣制。
针法除平针、套针、滚针、正抢针等常用针法外,草鞋、渔篓用网针,茅屋的窗棂、房中用编针,芦苇、小草用斜缠针,而衣纹除用滚针勾勒外,还用笔墨渲染,使之富有立体感。
此幅诗塘题跋“采樵過野逢田父,理釣臨溪聽讀書”为青色丝绣,“青碧齋”、“露喷鼻香園”、“靜顧”三印为赤色丝绣。

来自书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