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634—686,一说635—689),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他的诗文词采富艳,境界开阔,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并称“四杰”。《全唐诗》编诗二卷。今人任国绪有《卢照邻集编年笺注》。他约在666年,任益州新都县尉,直到671年底任期届满辞官。
文翁讲堂
锦里淹中馆,岷山稷下亭。
空梁无燕雀,古壁有图画。
槐落犹疑市,苔深不辨铭。
良哉二千石,江汉表遗灵。
注释:
文翁:(前187—前110,一说前156—前101),名党,字仲翁,安徽庐江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诲、举贤良、修水利,政绩卓著。文翁在成都设置学官,创建官学,以石头修建校舍,称为“石室”,又称“玉堂 ”。石室旧址在今成都邑文庙前街93号,是国家级重点示范性高等中学石室中学校址。
淹中:春秋鲁国里名,在今山东曲阜。古文《礼经》所出之处,借指儒家学术中央。淹中馆,淹中的塾馆,借指一样平常儒家学馆。
稷下:古地名,战国时齐首都城临淄有稷门,稷门附近称稷下,齐国的学宫设于此。
“槐落”句:《艺文类聚》卷八十八引《三辅黄图》:“元始四年,起明堂辟雍,为博士舍三十区,为会市,但列槐树数百行,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物及经书,相与买卖,雍雍揖让,论议树下,侃侃訚訚。”后因以“槐市”借指学宫、学舍等文人会聚之地。
二千石(dàn):指郡守(太守)。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有此称。
解读:
文翁石室是中国的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文翁兴学,首创了西汉一代的官学制度。墨客谒访石室旧址,将其比作锦里的“淹中”、岷山的“稷下”,八百年后,经由社会动乱、世风转移,昔日石室动辄“从者数千人”“岁时敬拜不绝”的盛况不再。然而墨客感应到了文翁当年的抱负和心愿,夸奖为官当有所建树。自汉以来,文翁石室长期作为益州州学、成都府学。除了个别期间,文翁石室基本上一贯保持着文教圣地的形象。
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画像砖)
成都石室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