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李商隐很多诗不好解,但却因着其所独具的审美特色,让我们哪怕并不能确定他的一些诗的详细意旨,也能感知它们共同的情绪指向,即内蕴在诗中的心灵苦痛。

巴山夜雨

不过李商隐也有好懂的诗,这首因秋夜之雨而作的《滞雨》诗意便很明白晓畅。
李商隐写雨的诗不少,写过春雨、微雨、小雨等等,个中最经典的莫过于写思念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首《滞雨》同样环绕秋夜之思而作。

滞雨·李商隐

李商隐最好懂的一首诗写秋夜思乡最后一句言行相诡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很多人把稳到了诗首句并非正常语序,墨客有对此句的措辞构造进行调度,本应为“夜雨滞长安”,调度为了“滞雨长安夜”。
在不少对此诗的鉴赏之中都讲到了此句将“滞雨”提前是为了强调突出这雨的厚重、绵密之感,奠定诗歌基调,将苦闷愁绪植入进来。

永夜孤灯

在读书君看来,这一调度还有一个浸染,即是将首句的落脚点放在了“夜”字上,诗起于“雨”,终于“夜”,在这连绵秋雨交织的永夜里滞留长安,会有什么感触?

墨客独坐桌边,久到孤灯已残,突出独坐韶光之久,愁绪之深。
这两句很随意马虎让人遐想到马戴的“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是类似的羁旅之思。

前两句写墨客面前之景,后二句则从面前跳跃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
“故乡云水地”,既是因此处久雨一直,想抵家乡或许也是这般云水濛濛吧;云水迢迢,也是阻隔,是横亘在异域人与故乡之间难以超过的障碍。

归梦难成

一样平常情绪陪衬到这里,都会说无论路途多么迢遥,我这颗归心似箭。
但李商隐接着写:“归梦不宜秋”。
还记得那个“打起黄莺儿”的思妇吗?由于黄莺的啼鸣惊扰了自己到辽西的美梦,便要将黄莺赶走。
只管是梦终归要醒,但现实注定难见,一梦能圆也是好的。

李商隐在这里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说“不宜”。
为何不宜?一则从上文来看,连绵的秋雨始终萦绕着永夜,独守残灯倍添愁绪的墨客纵然想做“归梦”,怕也是难成,久夜不寐,如何成梦?

二则连雨秋夜,本身就已忧闷暗生,即便做了归梦,梦中也是清冷又惆怅,醒来更是愁闷不堪,倒不如不做(“大抵说愁雨,皆在不寐时,此偏愁到梦里去”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

三则纵然梦归故乡,彼处依然是云水环抱,愁绪仍旧不能减少半分。

夜雨不归

夜雨残烛的晚上,正是客愁思乡的时候,墨客却以一句“归梦不宜秋”扫尾,这种口是心非的背后,是二心坎的苦闷、无奈与嗟叹。

——马玮《李商隐诗词赏析》

不乏有人将诗中盘桓已久的雨与客,故乡与长安、归与不归的关系解作李商隐仕途中的孤独愁苦之情,倒也非常贴切。

在读书君看来,即看作是抒发墨客有家不能归的羁旅之思、流落之感也未尝不可。
李商隐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生平困顿,志不得抒,流落不定,这首诗也可看作他生平欲归而不得归、想要有一番作为而后归的心境写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