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日学习万氏祖传治小儿诸汗的履历。
诸汗西江月词(2首)
明·万密斋著于《幼科指南》(静不雅观堂校正本)
本文大意
本文共词二首,紧张阐述了汗为心之所藏,在内为血,在外为汗,形成汗出的缘故原由很多,有因热搏于心,心热而汗液泄,有因阳气虚弱,腠理不密,卫气空疏,甚至津液发泄于外的;有因血散于外,津液不能内敛,甚至汗浮而出的,故对汗证的治疗,该当按照证候,进行辨证施治,但在总的治疗原则方面,应以收敛心气为主。
原文
小儿汗之为病,盖因热传心经,敛收心气妙如神,团参汤[方1],为一定,阳虚固真汤[方2]剂,泻中汗补脾经,六经自汗[1],不须惊,慢惊自汗救困。
词解
[1]六经自汗:是指六经中受外邪而引起的自汗证,如太阳表虚则自汗,阳明实热而自汗等。
译义
汗是人的津液,存于体内阳分的为津,阴分的为液,发泄于体外的便是汗,如汗出过多,便为病态,多系人体内阴阳偏胜所致,如小儿气血嫩弱,肤腠未密,过食热物,或感热邪,甚至热传于心,心经热炽,而液不能自藏,故多汗出,因此,治疗时必须收敛心气,如固参汤,自可得到一定的效果。
但是汗出一证,既有阴虚阳虚之别,亦有自汗盗汗之殊,一样平常阳虚的多自汗,阴虚的多盗汗,如睡中汗出,醒后即收的叫做盗汗,如不因寤寐或劳动,而自汗出的叫做自汗。
自汗一证,由于阳虚,以是在治疗方面,该当实表补阳,可用黄芪固真汤治之。临床时如遇泄泻过度,遍身冷而汗出,此为脾气大虚,急当补脾,宜理中汤,形成慢惊风的,除了大补气血以外,宜加用附子以固阳,待泻止惊定往后,又当以黄芪固真汤治之。
这种由于里虚而引起的自汗证,是非常危险的,极易造成虚脱,不若外邪所致的自汗证,虽有肌疏而阳失落固护之虞,但较浅易治。
附方
方1.团参汤:人参、当归各三钱,雄猪心一个切三片,每药二钱,猪心一片,井水盅半,煎一盅,食前服。
方2.黄芪固真汤:黄芪,人参,白术,炙草,芍药,麦冬,当归,水煎服。
按语
汗出本为人体生理自然的功能,如景象酷热,衣着过厚,以及渴饮热汤,或运动与劳动往后的出汗,均属正常生理状态,不以病论。
小儿汗出,一样平常以自汗和盗汗二候为常见,盗汗属阴,自汗属阳。
自汗的发生,紧张由于阳气虚弱,腠理不密,卫气空疏,津液发泄于外,但是,临床时又有表虚里虚的不同。
泄泻自汗,慢惊自汗,这些均属里虚;如果濈濈自汗,恶寒怕风,是为表虚自汗,治宜补气固表,表气密则汗可自止,阳气固则汗得自敛,自汗一证,根据临床不雅观察,亦有由于阳明热盛,邪热薰蒸,逼汗外出,而为恶热口渴,发热蒸蒸,汗出,大便秘结,脉象洪大者,这种胃热自汗,当用清热,以退汗蒸,或则攻陷,以泄邪热,里热一去,则汗可自止。
原文
大凡诸病之后,神散体弱难收,肤腠未密厚衣裘,薰蒸脏腑热助,热搏于心耗血,血散于外汗浮,诸汗宜敛存心求,莫使表虚难救。
译义
关于盗汗的成因,多为大病之后,重亡津液,阳气偏盛,心阴不敷,加以小儿精气未盛,性本多热,或厚着衣衾,或过食热物,甚至郁而生热,热则伤阴耗血,阴虚不能内营而敛藏,就会津液外泄,形成盗汗。
在治法上和自汗一样,都要收敛心气,不过宜用养阴敛汗而已,以免阳气亏损,导致心虚亡阳之变。
按语
盗汗由于阴气衰虚,睡时卫气乘虚陷入,血气不能固表,故腠理开汗出,醒则行阳之气,复归于表,故其汗得止。
盗汗虽多属虚象,但又可细分为二个类型,一是心虚而阴气不敛,甚至津液外泄为汗的,每见睡中多惊,宜滋养阴血,即可神宁汗止,一为心热火盛,伤于阴分,而成盗汗的,多有身热多烦等证,又宜滋阴降火治之。
小结
汗为心之液,而肾主五液,以是,汗出一证,多与心肾有关。
如阳虚不能卫外而固密,就能发生自汗,阴虚不能内营而敛藏,就会形成盗汗,以是,一样平常多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尤其小儿阴阳稚弱,气血未充,腠理未固,更易患此。
汗为心液,汗多亡阳,因此延久失落治,每每津亏液耗,易成损证,因此,临床上对汗证不可忽略。
关于治疗的法则,该当按照证候,进行辨证施治,如因表虚的,治应固表,心虚不固的,治宜补心,阴虚的治应养阴,阳虚的应该回阳,在治疗过程中,不论其汗为自汗或盗汗,阳虚或阴虚,都应该贯彻“收敛心气”这一主旨。
表17汗证的辨证论治
END
注:详细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本文选摘自《中医儿科经典选释》,刘弼臣编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6。本"大众年夜众号“肖相如频道”仅用之进行学术互换,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以为有用点个“在看”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