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下联:古稀双庆,又多一度春秋。

“花甲”专指60岁,“古稀”专指70岁,此外还有不惑指40岁,半百指50岁等,而对联里包含了这两个指年事数的习惯用法,包含数字,又正好又不是数字。
传说,这幅对联是乾隆天子在乾清宫开千叟宴时为了庆贺一个老人一百四十一岁而作,除了花甲、古稀这样的习语外,还用了乘积算法,三七指的是21,加上两个花甲的120岁,上联说是141岁,下联两个古稀是140岁,再加上一度春秋,也是141岁。

数字对联,值得玩味。

扒一扒那些包含数字的对联

杭州西湖,各色美景中有一处“三潭印月”,也有一幅对联:

上联:三面湖光,四围山色;

下联:一帘松翠,十里荷喷鼻香。

全联统共十六字,用了四个数字,三面湖光,当然指三潭印月,而与后面的四围、一帘、十里合营,分别对应湖光、山色、松翠,荷喷鼻香,读一幅对联,如看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图画,十分上佳。

对联中用数字,与一样平常的文章里用数字是有差异,由于,一样平常的文章里用数字,相对自由一些,对联却受限定,比如,上联用了一个数字,下联一样平常也必须而且只能用一个数字,上联的数字在哪个位置,下联的数字也必须在哪个位置,否则,就不工致。
比如《唐伯虎纪事》中有这样一幅对联:

上联: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下联:九溪蛮洞,经由中洞五溪中。

个中高下联都各用三个数字,上联是七、半、三,下联是九、中、五,下联的中,意思是中间,中途的意思,与上联的半相对,意思附近,也表示一半。
而高下联中的半与中,都各用两次,也是为了对仗工致。

再比如四川灌县青城山山门的对联,也含数字,就受对联形式的限定,作了分外的处理:

上联:收百八景于目前,数山水林峦,万叠芙蓉环薄雾;

下联:登卅六峰之顶上,看画图烟雨,半天楼阁启凌云。

个中上联的百八指的是一百零八,省了一和零,下联对的卅六,指的是三十六,为了跟上联的字数相等,省略成了“卅”六,这是中文里对三十的称呼,比如历史上著名的“五卅惨案”,发生在5月30日。
相同的数字用法还有廿,表示20,念nian,卌,表示40,念xi,中文博大,其妙无穷。

前面第一联说用到数字乘积的算法表示另一个数字,再举一个例子说一下,比如长沙岳麓山古麓山寺不雅观音阁里有一幅对联:

上联:二七慈悲喜舍身,感湘土群声持诵;

下联:四八庄严奇妙相,应麓山万众瞻依。

二七乘积为十四,指不雅观音出家的年事,四八指三十二,指不雅观音的化身,用的便是两数的乘积,并不是两数的本身,二七并非指二十七,四八也不是指的四十八。
后面的群指多,而对应的下联也用了万来相对,也模糊指多,十分工致。

纯用数字的对联也有,比如那幅著名的穷诗人联: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都是数字,但意义却在数字之外的谐音,由于上联“缺一(衣)”,下联“少十(食)”,缺衣少食,十分贫乏,再加上后来附会的一个横批“南北”,暗指没东西,实在是个穷得不能再穷的穷诗人。

还有一幅对联,在岳阳楼上,是这样的:

上联:笛弄一声,八百洞庭秋月冷;

下联:酒经三醉,大千天下故人稀。

初看,第一眼就认为大千天下的大,不是数字,与上联的八百洞庭的八对不上,为什么不改成三千天下呢,明明三千天下与大千天下完备同义啊,再往前看,创造下联里已经用了一个“三”字,这里为了避免同联重字,于是用大替代了三,汉字,太好太好。

有个相对打油的诗,也是数字,结尾了:

一去二三里,烟村落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