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三月节。
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
此风属巽故也。
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初候 桐始华。
桐,木名,有三种,华而不实者曰白桐,《尔雅》所谓荣桐木是也。
皮青而结实者曰梧桐,一曰青桐。
《淮南子》曰:梧桐断角是也。
生于山冈子大而有油者曰油桐。
《毛诗》所谓梧桐不生山冈者是也。
今始华者乃白桐耳。
按《埤雅》,桐木知日月闰年,每一枝生十二叶,闰则十三叶,与天地合气者也。
今造琴瑟者以花桐木,是知桐为白桐也。

二候 田鼠化为鴽。
按《尔雅》注曰:鼫鼠形大如鼠,头似兔,尾有毛, 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谓之田鼠。
《本草》《素问》曰:鴽,鹑也, 似鸽而小。

三候 虹始见[去声]。
虹,虹蜺也。
《注疏》曰:是阴阳交会之气,故先儒以为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焉。
今以水噀日,自剑视之,则晕为虹。

无可争议杜牧笔下的清明时雨书写节气与古典美学的经典之诗

清明时雨,最有灵气。

那年清明,西子湖畔,断桥相遇,油纸伞下,海誓山盟。
从此,山长水远,恩典不绝,世间有了诗人与白蛇的传说。
杭州城的清明小雨, 是思念他们的前生擦肩。
镇江城的水漫金山,是祭奠他们确当代相逢。
雷峰塔的去世别生离,是囚拷他们的人妖殊途。
面对爱,有时人不如妖。
最是唏嘘。

岁月徙转,“清明”在中国民气里,已从二十四节气变成一个郑重的怀缅之节日。
它天然与死活靠近,一念哀痛,一念喜乐。
世事无常皆平凡。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逝者如此,永不再回。
人间杂浊,唯有清明一日,人最复苏。
明白,以失落去之悲,换拥有之贵。
所有被辜负的, 都将永不复回。

恽寿平 王翚合画山水画册

唐代大墨客杜牧的这首《清明》,是写中国二十四节气与古典美学无法避开的经典之诗。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虽出身仕宦之家, 祖父杜佑乃唐德宗时宰相,但仕途平淡,倒是文名远播。
这首《清明》是杜牧代表诗作之一。
它干净而深邃,简洁却有力量。
没有丰硕的意象点缀,亦无须繁复的情绪渲染。

如家常闲话,娓娓道来。

清明时节雨纷纭,

路上行人欲销魂。

杜牧笔下的清明时雨,不似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之彭湃,不似王维“空山新雨后,景象晚来秋”之缥缈,也不似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之愁寂,它更像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那般闲静。
“纷纭”二字正有“小雨如织”之感。
这场雨,下得绵密、细腻、轻盈。

每逢清明,扫墓怀人,诸人沉重。
半是感伤,半是迷惘。
从前,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间隔,走近过,便生平。
世间噜苏,除却死活,都是闲事。
苏轼那两句“十年死活两茫茫。
不斟酌,自难忘”,写透古人怀缅之心。
杜牧所见所遇之羁旅行人亦不例外,为亡人扫墓,与往事倾谈, 逝去之痛,从未消淡。
抚慰之馀,犹如魂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旧日清明,不似而今,它更盛大。
撤除扫墓、祭祖一类留存至今的风尚之外,还有踏青秋千之欢、插柳蹴鞠之乐。
全家相聚,共享明日亲。
并非只是追怀之痛、祭奠之悲。

如此环境之下,孤行之路人冒雨趱行,更显凄清。
世事热闹,与己无关。
唯能客途孤旅, 唯能怀念亡人。

不如陈酿一坛,不如醉卧一场。
自斟自饮亦无妨。
可是,酒家又在何处?他寻牧童来问。
只见牧童遥遥伸手,指往杏花村落的方向。
那便是山野酒肆,供他饮醉入梦的地方。
清明山野,时雨纷纭。
孤旅之人, 寻酒而去。
如果可以与岁月推杯换盏,请一口饮下往事,请一杯饮尽离殇。

只愿,岁月一盏即倒,而你千杯不醉。

-

END

文:王臣

图:《日月书:古诗词里的二十四节气》插图

【延伸阅读】

王臣 《日月书:古诗词里的二十四节气》

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尽可能系统地讲述了二十四节气的景象变革、农事活动、传统习俗、饮食养生等,并将文化、景致、民俗融入古诗词品鉴。

读二十四节气,品唯美古诗词。
在有限的人生里,领略无尽的岁月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