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危先”,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意为民众在国家危难之际,往往先感受到威胁。这句话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探讨“民以危先”的内涵及其对时代变革中的责任与担当的启示。
一、历史视角下的“民以危先”
1. 春秋战国时期:民众在国家危难之际,勇敢地站出来保卫家园。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记载,晋文公重耳逃亡至楚国,楚成王款待他,并询问:“公子若反国,何以报不?”重耳回答:“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之惠也。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这体现了民众在国家危难时刻,敢于担当的精神。
2. 汉唐盛世:在汉唐时期,国家强盛,民众安居乐业。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民众依然挺身而出。如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国家多次面临外患,但民众始终团结一心,共渡难关。
二、现实视角下的“民以危先”
1. 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民众在国家危难之际,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如《新华日报》曾报道:“在敌后,我国民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顽强抵抗,表现出极高的民族气节。”
2. 非典疫情: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我国民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无数医护人员、志愿者等勇敢地站在了最前线。
三、未来视角下的“民以危先”
1. 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面临诸多挑战,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恐怖主义等。在这些挑战面前,民众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科技革命带来的变革: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民众需要不断学习、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四、启示与思考
1. 增强国家意识:在国家危难时刻,民众要树立国家意识,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
2. 勇于担当:在时代变革中,民众要敢于担当,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 提高自身素质:面对未来的挑战,民众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4. 团结协作:在国家危难时刻,民众要团结一心,共同应对挑战。
“民以危先”这一古训,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时代变革中,我们要牢记这一古训,勇于担当,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