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66年)陈天康元年 北周天和元年 北齐天统二年 后梁天保四年

春正月己卯,日有蚀之。

辛巳,北周露寝成,周帝宇文邕幸之。
令群臣赋古诗,京邑耆老并预会焉,颁赐各有差。

露寝等初成,仪同三司、县伯下大夫赵文深以题牓之功,增邑二百户,除赵兴郡守。
文深虽外任,每须题牓,辄复追之。
后以疾卒。

中国历史纪年体之南朝陈-公元566年

癸未,北周大赦改元“天和”,百官普加四级。

辛卯,齐帝高纬祀圆丘。

癸巳,齐帝袷祭于太庙,诏降犯人各有差。

丙申,北齐吏部尚书尉瑾为尚书右仆射,摄选,未几即真。
病卒。
太上天子高湛方在三台饮酒,文遥奏闻,遂命彻乐罢饮。
瑾外虽通显,内阙风训,闺门秽杂,为世所鄙。
然亦能折节下士,意在引接名流,但不别之。
及官高任重,便大躁急,省内郎中将论事者逆即瞋詈,不可谘承。
既居大选,弥自骄狠。
子尉德载嗣。

己亥,周帝亲耕籍田。

庚子,齐帝行幸晋阳。

周帝以宕昌王梁弥天命寇边,诏大将军、岷州刺史田弘讨之,获其二十五王,拔其七十六栅,遂破平之。

丁未,北周于宕昌置宕州。
以柱国、昌宁公长孙俭为陕州总管。
遣小载师杜杲使于陈朝。

长孙俭旧尝诣阙奏事,市价大雪,遂立于雪中待报,自旦达暮,竟无惰容。
其奉公勤至,皆此类也。

陈尚书右仆射到仲举迁侍中、尚书仆射,参掌如故。
散骑常侍、御史中丞、扬、东扬二州大中正孔奂为五兵尚书,常侍、中正如故。
是时,陈帝陈蒨积年寝疾,不亲御万机,尚书中事,皆使仲举共奂决之。

仲春戊申,北周开府、中山公宇文训为蒲州总管。

宇文训以大都督、小载师下大夫杜杲为府司马、州治中,兼知州府事。
加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宇文训为蒲州刺史,令大都督崔弘度从焉。
尝与训登楼,至上层,去地四五丈,俯临之,训曰:“可畏也。
”弘度曰:“此何足畏!
”欻然掷下,至地无损伤。
训以其拳捷,大奇之。
弘度后以战勋,授仪同。

宇文护护令奉车都尉李彻以本官从宇文训之蒲州。
未几,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李彻,字广达,朔方岩绿人也。
开府李和子也。
彻性刚毅,有器干,伟容仪,多身手。
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亲信,寻拜殿中司马,累迁奉车都尉。
护以彻谨厚有才具,甚礼之。

庚戌,北齐太上天子自晋阳至邺。

壬子,陈人聘于邺。

戊辰,周帝诏三公已下各举所知。

庚午,日斗,光遂微,日里乌见。

丙子,陈朝大赦,改元“天康”。
陈帝陈蒨诏曰:“朕以寡德,纂承洪绪,日昃劬劳,思弘景业,而政道多昧,黎庶未康,兼疹患淹时,亢阳累月,百姓何咎,实由朕躬,时刻不忘,痛如疾首。
可大赦天下,改天嘉七年为天康元年。

三月己卯,陈侍中、中卫将军、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司空、安成王陈顼为尚书令,余并如故。

乙巳,北齐太上天子诏以三台施兴圣寺。
以旱故,降禁囚。

丙午,周帝祠南郊。

时属天旱,周帝敕同州刺史达奚武祀华岳,岳庙旧在山下,常所祷祈。
武谓僚属曰:“吾备位三公,不能燮理阴阳,遂使盛农之月,久绝甘雨,天子劳心,百姓惶惧。
忝寄既重,忧责实深。
不可同于众人,在常祀之所,必须登峰展诚,寻其灵奥。
”岳既嵬峨,千仞壁立,岩路崄绝,人迹罕通。
武年踰六十,唯将数人,攀藤援枝,然后得上。
于是稽首祈请,陈百姓恳诚。
晚不得还,即于岳上藉草而宿。
梦见一白衣人来,执武手曰:“快辛劳,甚相嘉尚。
”武遂惊觉,益用祗肃。
至旦,云雾四起,俄而澍雨,远近沾洽。
帝闻之,玺书劳武曰:“公年尊德重,弼谐朕躬。
比以阴阳愆序,时雨不降,命公求祈,止言庙所。
不谓公不惮危险,遂乃远陟高峰。
但神道聪明,无幽不烛,感公至诚,甘泽斯应。
闻之嘉赏,无忘于怀。
今赐公杂彩百疋,公其善思嘉猷,匡朕不逮。
念坐而论道之义,勿复更烦筋力也。

夏四月己酉,北周益州献三足乌于长安。

辛亥,长安雩。

乙卯,陈皇孙陈至泽生,在位文武赐绢帛各有差,为父后者赐爵一级。

陈帝不豫,尚书令安成王陈顼、尚书仆射到仲举、吏部尚书袁枢、中书舍人刘师知与五兵尚书孔奂等入侍医药。
太子陈伯宗仁弱无人君之器,帝每虑不堪继业。
既居冢嫡,废立事重,因此依违积载。
及疾将大渐,召弟顼谓曰:“吾欲遵太伯之事。
”顼初未达旨,后寤,乃拜伏涕泣,固辞。
帝尝谓奂等曰:“今三方鼎立,平生易近未乂,四海事重,宜须长君。
朕欲近则晋成,远隆殷法,卿等须遵此意。
”奂乃流涕歔欷而对曰:“陛下御膳违和,痊复非久,皇太子春秋壮盛,圣德日跻,安成王令弟之尊,足为周旦,阿衡宰辅,若有废立之心,臣等愚诚,不敢闻诏。
”帝曰:“古之遗直,复见于卿。
”乃用奂为太子詹事,二州中正如故。

癸酉,陈帝陈蒨疾甚。
这天,崩于有觉殿。
遗诏曰:“朕疾苦病笃,遂至不救,修短有命,夫复何言。
但王业困难,频岁军旅,平生易近多弊,无忘愧惕。
今方隅乃定,俗教未弘,便及大渐,以为遗恨。
社稷任重,太子可即君临,王侯将相,善相辅翊,内外协和,勿违朕意!
山陵务存俭速。
大敛竟,群臣三日一临,公除之制,率依旧典。
”中军大将军徐度预顾命,以甲仗五十人入殿省。

陈蒨起自困难,知百姓疾苦。
国家资用,务从俭约。
常所调敛,事不获已者,必咨嗟改色,若在诸身。
主者奏决,妙识真伪,下不容奸,人知自励矣。
一夜内刺闺取外事分判者,前后相续。
每鸡人伺漏,传更签于殿中,乃敕送者必投签于阶石之上,令枪然有声,云“吾虽眠,亦令惊觉也”。
始终梗概,若此者多焉。

其日,陈皇太子陈伯宗即天子位于太极前殿,诏曰:“上天降祸,大行天子奄弃万国,攀号靡及,五内崩殒。
朕以寡德,嗣膺宝命,茕茕在疚,惧甚缀旒,方赖宰辅,匡其不逮。
可大赦天下。
”又诏内外文武,各复其职,远方悉停奔赴。

陈散骑常侍、中书令谢哲以本官领前将军。

五月己卯,陈帝陈伯宗尊皇太后章要儿曰太皇太后,宫仍慈训;皇后沈妙容曰皇太后,宫曰安德。

庚辰,周帝御正武殿,集群臣亲讲礼记。
吐谷浑龙涸王莫昌率户降,以其地为扶州。

乙酉,北齐武兴王高普为尚书令。

庚寅,陈侍中、中卫将军、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空、扬州刺史、新除尚书令、安成王陈顼为骠骑大将军,进位司徒、录尚书、都督中外诸军事,给班剑三十人。

陈司徒、安成王陈顼妙简僚佐,吏部尚书徐陵荐琼于顼曰:“新安王文学陆琼,见识优敏,文史足用,进居郎署,岁月过淹,左西掾缺,允膺兹选,阶次小逾,其屈滞已积。
”乃除陆琼为司徒左西掾。

陈安成王世子陈叔宝授宁远将军,置佐史。

陈散骑常侍、御史中丞袁泌为云旗将军、司徒左长史。

陈录尚书、安成王陈顼引散骑常侍、中书令领前将军谢哲为侍中、仁威将军、司徒左长史。

陈顼以太中大夫许亨贞正有古人之风,甚相钦重,常以师礼事之。

甲午,周帝诏曰:“道德交丧,礼义嗣兴。
褒四始于一言,美三千于为敬。
因此在上不骄,处满不溢,富贵以是长守,邦国于焉乂安。
故能承天静地,和民敬鬼,明并日月,道错四季。
朕虽庸昧,有志前古。
甲子乙卯,礼云不乐。
苌弘表昆吾之稔,杜蒉有扬觯之文。
自世道丧乱,礼仪紊毁,此典茫然,已坠于地。
昔周王受命,请闻颛顼。
庙有戒盈之器,室为复礼之铭。
矧伊末学,而能忘此。
宜依这天,省事停乐。
庶知为君之难,为臣不易。
贻之后昆,殷鉴斯在。

丁酉,陈侍中、中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徐度进位司空;镇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邵武县侯章昭达为侍中,进号征南将军,改封邵陵郡公;镇东将军、东扬州刺史、始兴王陈伯茂进号征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平北将军、南徐州刺史、鄱阳王陈伯山进号镇北将军;吏部尚书袁枢为尚书左仆射;云麾将军、吴兴太守沈钦为尚书右仆射;新除中领军吴明彻为领军将军;新除中护军沈恪为护军将军;平南将军、湘州刺史、怀仁县侯华皎进号安南将军,改封重安县侯,食邑一千五百户;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徐陵为吏部尚书,领大著作。

陈吏部尚书徐陵以梁末以来,选授多失落其所,于是提举纲维,综核名实。
时有冒进求官,喧竞不已者,陵乃为书宣示曰:“自古吏部尚书者,品藻人伦,简其才能,寻其门胄,逐其大小,量其官爵。
梁元帝承侯景之凶荒,王太尉接荆州之祸败,尔时丧乱,无复典章,故使官方,穷此纷杂。
永定之时,圣朝草创,兵戈未息,亦无条序。
府库空虚,赏赐悬乏,白银难得,黄札易营,权以官阶,代于钱绢,义存抚接,无计多少,致令员外、常侍,路上比肩,咨议、参军,市中无数,岂是朝章,应其如此?今衣冠礼乐,日富年华,何可犹作旧意,非理望也。
所见诸君,多逾本分,犹言大屈,未喻高怀。
若问梁朝朱领军异亦为卿相,此不逾其本分邪?此是天子所拔,非关选序。
梁武帝云'世间人言有目色,我特不目色范悌'。
宋文帝亦云'人间岂无运命,每有好官缺,辄忆羊玄保。
'此则清阶显职,不由选也。
秦有车府令赵高直至丞相,汉有高庙令田千秋亦为丞相,此复可为例邪?既忝衡流,应须粉墨。
所望诸贤,深明鄙意。
”自是众咸服焉。
时论比之毛玠。

陈散骑常侍、宁远将军、晋安太守王质为司徒左长史,将军如故。
坐公事免官。
寻为通直散骑常侍,迁太府卿、都官尚书。

陈太子少傅王通为翊右将军、右光禄大夫,量置佐史。

陈新丰侯蔡景历起为镇北鄱阳王谘议参军,兼太府卿。

陈云旗将军、西阳武昌二郡太守陆山才卒,时年五十八。
赠右卫将军,谥曰“简子”。

己亥,齐帝封太上天子子高俨为东平王,第四子高廓为齐安王,第五子高贞为北平王,第六子高仁英为高平王,第七子高仁光为淮南王。

北齐齐安王高廓,字仁弘。
性父老,无过行。
位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定州刺史。

北齐北平王高贞,字仁坚。
沉审宽恕。
太上天子常曰:“此儿得我凤毛。
”位司州牧、京畿大都督,兼尚书令、录尚书事。
太上皇行幸,总留台事。
积年,齐帝以贞终年夜,渐忌之。
阿那肱承旨,令冯士干劾系贞于狱,夺其留后权。

北齐高平王高仁英,举止轩昂,精神无检格。
位定州刺史。

北齐淮南王高仁光,性躁且暴,位清都尹。
次高仁几,生而无骨,不自支持;次高仁邕;次高仁俭;次高仁雅,从小有喑疾;次高仁直;次高仁谦。
皆养于北宫。

六月,北齐太上天子诏兼散骑常侍韦道儒聘于建康。

丙午,北周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小司马辛威为柱国。
复为行军总管,讨绥、银等诸州叛胡,并平之。

辛亥,陈翊右将军、右光禄大夫王通进号安右将军,领南徐州大中正。

陈通直散骑常侍、贞毅将军、右卫将军韩子高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甲子,群臣上陈帝陈蒨谥曰“文天子”,庙号“世祖”。

丙寅,陈文天子葬永宁陵。

秋七月戊寅,北周筑武功、郿、斜谷、武都、留谷、津坑诸城,以置军人。

壬午,周帝诏:“诸胄子入学,但束修于师,不劳释奠。
释奠者,学成之祭,自今即为恒式。

秋七月丁酉,陈帝陈伯宗立妃王氏为皇后。

秋八月,北齐太上天子幸晋阳。

北齐太傅、长乐王尉粲薨。
子尉世辩嗣。

己未,周帝诏:“诸有三年之丧,或负土成坟,或寝苫骨立,一志一行,可称扬者,仰本部官司,随事言上。
当加吊勉,以厉薄俗。

初,文州蛮冉令贤、向五子王等结蜑族,据白帝连江峡二千余里,自称王侯,北周武成帝前后遣开府元契、赵刚等总兵出讨,虽颇剪其族类,而元恶未除。

玄月乙亥,周帝诏司宪中大夫陆腾督王亮、始州刺史司马裔等讨之。

陆腾乃先趣益州,进骁勇之士,兼具楼船,沿外江而下。
军至汤口,先遣喻之。
而蛮酉冉令贤方增浚城池,严设扞御。
遣其宗子冉西黎、次子冉南王领其支属,于江南险要之地置立十城,远结涔阳蛮为其声援。
令贤率其精卒,恪守水逻城。
腾乃总集将帅,谋其进趣。
咸欲先打水逻,然后经略江南。
腾言于众曰:“令贤内恃水逻金汤之险,外托涔阳辅车之援,兼复资粮充足,东西精新。
以我悬军攻其严垒,脱一战不克,更成其气。
不如顿军汤口,先取江南,剪其羽毛,然后进军水逻。
此制胜之计也。
”众皆然之。
乃遣开府王亮率众渡江,旬日攻拔其八城,凶党奔散。
获贼帅冉承公并生口三千人,降其部众一千户。
遂简募骁勇,数道入攻水逻。
路经石壁城。
此城峻崄,四面壁立,故以名焉。
唯有一小路,缘梯而上。
蛮、蜑以为峭绝,非兵众所行。
腾被甲先登,众军继进,备经危阻,累月乃得旧路。
且腾先任隆州总管,雅知蛮帅冉伯犁、冉安西与令贤有隙。
腾乃招诱伯犁等,结为父子,又多遗其金帛。
伯犁等悦,遂为乡导。
水逻侧又有石胜城者,亦是险要。
令贤使兄子冉龙真据之。
腾又密诱龙真云,若平水逻,使其代令贤处。
龙真大悦,密遣其子诣腾。
腾乃厚加礼接,赐以金帛。
蛮贪利既深,仍请立效。
乃谓腾曰:“欲翻所据城,恐人力寡少。
”腾许以三百兵助之。
既而遣二千人衔枚夜进。
龙真力不能御,遂平石胜城。
晨至水逻,蛮众大溃,斩首万余级,虏获一万口。
令贤遁走,追而获之,并厥后辈等皆斩之。
司马裔自开州道入,先遣使宣示祸福。
蛮酋冉三公等三十余城皆来降附。
腾乃积其骸骨于水逻城侧,为京不雅观。
后蛮、蜑看见,辄大号哭。
自此狼戾之心辍矣。

时向五子王据石默城,令其子向宝胜据双城。
水逻平后,频遣喻之,而五子王犹不从命。
陆腾又遣王亮屯牢坪,司马裔进次双城。
腾虑双城孤峭,攻未易拔。
贼若委城奔散,又难追讨。
乃令诸军周回立栅,遏其走路。
贼乃大骇。
于是纵兵击破之,擒五子王于石默,获宝胜于双城。
悉斩诸向首领,生擒万余口。
信州旧治白帝。
腾更于刘备故宫城南,八阵之北,临江岸筑城,移置信州。
又以巫县、信陵、秭归并是硖中要险,于是筑城置防,以为襟带焉。
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始州刺史司马裔拜信州刺史

陆腾讨信州群蛮,历时未克。
周帝诏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小吏部辛昂便于通、渠等诸州运粮馈之。
时临、信、楚、合等诸州民庶,亦多从逆。
昂谕以祸福,赴者如归。
乃令老弱负粮,壮夫拒战,咸愿为用,莫有怨者。
使还,属巴州万荣郡民背叛,攻围郡城,遏绝山路。
昂谓其同侣曰:“凶奴狂悖,一至于此!
若待上闻,或淹旬月,孤城无援,必沦寇党。
欲救近溺,宁暇远求越人。
苟利百姓,专之可也。
”于是遂募开、通二州,得三千人,倍道兼行,出其不虞。
又令其众皆作中国歌,直趣贼垒。
贼既不以为虞,谓有大军赴救,于是望风瓦解,郡境获宁。
朝廷嘉其权以济事,诏梁州总管、杞国公宇文亮即于军中赏昂奴婢二十口、缯彩四百匹。
亮又以昂威信布于宕渠,遂表为渠州刺史。

冬十月庚申,陈帝奉祠太庙。

乙卯,太日间见,经天。
北齐太保、朔州刺史、白水郡王侯莫陈相为太傅,进食建州干,别封义宁郡公;大司马、任城王高湝为太保、并州刺史,别封正平郡公;太尉、东安王娄睿为大司马,司徒、冯翊王高润为太尉,开府仪同三司韩祖念为司徒。

时有妇人临汾水浣衣,有乘马人换其新靴驰而去者,妇人持故靴,诣州言之。
并州刺史、任城王高湝召城外诸妪,以靴示之,绐曰:“有乘马人在路被贼劫害,遗此靴焉,得无支属乎?”一妪抚膺哭曰:“儿昨著此靴向妻家。
”如其语,捕获之。
时称明察。

甲子,北周初造山云舞,以备六代之乐。

十一月,北齐邺都大雨雪,盗窃太庙御服。

乙亥,北周遣使吊陈文帝。

丙戌,周帝行幸武功等新城。

十仲春庚申,周帝还长安。

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会中大夫、平齐县公柳庆薨。
时年五十,赠鄜绥丹三州刺史,谥曰“景”。
子太子宫尹柳机嗣。

甲子,高句丽国遣使献方物于陈朝。

乙丑,陈司徒左西掾陆琼兼通直散骑常侍,聘于邺。

是时北齐频岁大水,州郡多遇沉溺,谷价腾踊。
朝廷遣使开仓,从贵价以粜之,而百姓无益,饥馑尤甚。
重以疾疫相乘,去世者十四五焉。
至天统中,又毁东宫,造修文、偃武、隆基嫔嫱诸院,起玳瑁楼。
又于游豫园穿池,周以列馆,中起三山,构台,以象沧海,并大修佛寺,劳役巨万计。
财用不给,乃减朝士之禄,断诸曹粮膳及九州军人常赐以供之。

初,北齐河南王高孝瑜之去世,诸王在宫内莫敢举声,唯河间王高孝琬大哭而出。
又怨执政,为草人而射之。
和士开与祖珽谮之,云:“草人拟圣躬也。
又前突厥至州,孝琬脱兜鍪抵地,云‘岂是老妪,须着此’。
此言属大家也。
”魏世谣言:“河南种谷河北生,白杨树头金鸡鸣。
”珽以说曰:“河南、河北,河间也。
金鸡鸣,孝琬将建金鸡而大赦。
”北齐太上皇颇惑之。
时孝琬得佛牙,置于第内,夜有神光。
昭玄都法顺请以奏闻,不从。
帝闻,使搜之,得镇库槊幡数百。
帝闻之,以为反。
讯其诸姬,有陈氏者无宠,诬对曰“孝琬画作陛下形哭之”,然实是文襄像,孝琬时时对之泣。
太上皇怒,使武卫赫连辅玄倒鞭挝之。
孝琬呼阿叔,帝怒曰:“谁是尔叔?敢唤我作叔!
”孝琬曰:“神武天子嫡孙,文襄天子嫡子,魏孝静天子外甥,作甚不得唤作叔也?”帝愈怒,折其两胫而去世。
瘗诸西山。
安德王高延宗哭之泪亦甚。
又为草人以像太上皇,鞭而讯之曰:“何故杀我兄!
”奴告之,太上皇覆卧延宗于地,马鞭挝之二百,几去世。

是岁,突厥、靺鞨国并遣使朝贡于北齐。

陈新安王陈伯固为使持节、都督南琅邪、彭城、东海三郡诸军事、云麾将军、彭城、琅邪二郡太守。

陈散骑常侍、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中卫大将军、新建县侯黄法抃进爵为公,给扶。

陈散骑常侍、中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淳于量征至建康,以在道淹留,为有司所奏,免仪同,余并如故。

陈侍中、翊左将军、丹阳尹杜棱迁镇右将军、特进,侍中、尹如故。

陈侍中、中权将军、特进、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王冲给亲信十人。
初,陈高祖以冲前代旧臣,特申长幼之敬。
文帝登基,益加尊重,尝从文帝幸司空徐度宅,宴筵之上,赐以几。
其见重如此。

陈侍中、金紫光禄大夫、太子詹事领度支尚书王劢加散骑常侍。

陈散骑常侍、国子祭酒王固授侍中、金紫光禄大夫。
时安成王陈顼辅政,固以帝外戚,妳媪恒往来禁中,颇宣密旨,事泄,比将受刑,顼以固本无兵权,且住所清洁,止免所居官,禁锢。

陈散骑常侍、五兵尚书孔奂除散骑常侍、国子祭酒。

陈宣毅将军、郢州刺史程灵洗进号云麾将军。

陈仁威将军、东阳太守沈君理以父忧去职。
君理因自请往荆州迎丧柩,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乃遣令长兄沈君严往焉。
及还,将葬,诏赠巡侍中、领军将军,谥曰“敬子”。
其年起君理为信威将军、左卫将军。
又起为持节、都督东衡、衡二州诸军事、仁威将军、东衡州刺史,领始兴内史。
又起为明威将军、中书令。
前后夺情者三,并不就。

陈散骑常侍、侍中、左骁骑将军、太子中庶子王瑒以侍中领左骁骑将军。

陈金紫光禄大夫领慈训太仆周弘正领都官尚书,总知五礼事。

陈光禄卿沈洙重为通直散骑常侍,兼尚书左丞。

陈给事黄门侍郎,又领国子博士顾越除通直散骑常侍、中书舍人。

陈太常卿张种加领右军将军,未拜,改领弘善宫卫尉,又领扬、东扬二州大中正。

陈侍中谢嘏以公事免,寻复本职。

陈明威将军、武州都督陆子隆进号智武将军,加员外散骑常侍,余如故。

陈仁威将军、寿昌县公周宝安卒,时年二十九。
赠侍中、左卫将军,谥曰”成“。
子周嗣。
为偏将。

陈光禄大夫、费县侯裴之平薨,赠仁威将军、光禄大夫,谥曰“僖子”。

北齐安德郡王韩晋明改封东莱王。
晋明有侠气,诸勋贵子孙中最把稳学问。
好酒诞纵,招引来宾,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
朝庭处之贵要之地,必以疾辞。
告人云:“废人饮美酒、封名胜,安能作刀笔吏返披故纸乎?”

北齐武卫将军高阿那肱妙于骑射,便僻善事人,每宴射之次,大为太上皇所爱重。
又谄悦和士开,尤相亵狎,士开每为之言,弥见亲待。
累迁并省尚书左仆射,封淮阴王,又除并省尚书令。
肱才伎庸劣,不涉文史,识用尤在士开之下,而奸巧计数亦不逮士开。
既为太上皇所幸,多令在东宫侍齐帝,以是大被宠遇。

北齐散骑常侍、仪同三司、行台尚书独孤永业性鲠直,不交权势。
斛律光求二婢弗得,毁之于朝廷。
征为太仆卿,以乞伏贵和代之,于是西境蹙弱,河洛人情骚动。

北齐北平县男王峻授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寻加开府。

北齐镇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行台慕容俨除特进。

北齐开府、太常卿赵起除沧州刺史,加六州都督。

北齐散骑常侍、开府仪同三司、殿中尚书皮景和除侍中。

北齐仪同三司、武卫将军鲜于世荣加开府,又除郑州刺史。

北齐东楚州刺史徐远授仪同三司、卫尉。

北齐侍中、中书监、永乐县伯元文遥诏特赐姓高氏,籍属宗正,子弟依例岁时入朝。
再迁尚书左仆射,进封宁都郡公,侍中。
其父元晞赠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中书监,谥曰“孝”。
文遥历事三主,明达世务,每临轩,多命宣敕,号令文武,声韵高朗,发吐无滞。
然探测上旨,时有委巷之言,故不为知音所重。
齐因魏朝,宰县多用厮滥,至于士流耻居百里。
文遥以县令为字人之切,遂请革选。
于是密令搜扬贵游子弟,发敕用之。
犹恐其披诉,总调集神武门,令赵郡王叡宣旨唱名,厚加慰喻。
士人为县,自此始也。
既与赵彦深、和士开同被任遇,虽不如彦深清贞守道,又不为士开贪淫乱政,在于季、孟之间。
然性和厚,与物无竞,故时论不在彦深之下。
初文遥自洛迁邺,惟有地十顷,家贫,所资衣食而已。
魏之将季,宗姓被侮,有人冒相侵夺,文遥即以与之。
及贵,此人尚在,乃将家兔脱。
文遥大惊,追加慰抚,还以与之,彼人愧而不受,彼此俱让,遂为闲田。

北齐左光禄大夫魏收行齐州刺史,寻为真。
收以子侄少年,申以戒厉,着枕中篇,其词曰:

“吾曾览管子之书,其言曰:‘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远者莫如年。
以重任行畏途,至远期,惟君子为能及矣。
’追而味之,喟然长息。
若夫岳立为重,有潜戴而不倾;山藏称固,亦趋负而弗停;吕梁独浚,能行歌而匪惕;焦原作险,或跻踵而不惊;九陔方集,故眇然而迅举;五纪当定,想窅乎而上征。
苟任重也有度,则任之而愈固;乘危也有术,盖乘之而靡恤。
彼期远而能通,果应之而可必。
岂神理之独尔,亦人事其如一。
呜呼!
处天壤之间,劳去世生之地,攻之以嗜欲,牵之以名利,粱肉不期而共臻,珠玉无足而俱致;于是乎骄奢仍作,危亡旋至。
但是上知大贤,唯几唯哲,或出或处,不常其节。
其舒也济世成务,其卷也声销迹灭。
玉帛子女,椒兰律吕,谄谀无所先;称肉度骨,膏唇挑舌,怨恶莫之前。
勋名共山河同久,志业与金石比坚。
斯盖厚栋不桡,游刃砉然。
逮于厥德不常,丧其金璞。
驰骛人间,煽惑流俗。
挟汤日而谓寒,包溪壑而未足。
源不清而流浊,表不端而影曲。
嗟乎!
胶漆讵坚,寒暑甚匆匆。
反利而成害,化荣而就辱。
欣戚更来,得丧仍续。
至有身御魑魅,魂沉狴狱。
讵非足力不强,迷在当局。
孰可谓车戒前倾,人师预言家。

“闻诸君子,雅道之士,游遨经术,厌饫文史。
笔有奇锋,谈有胜理。
孝悌之至,神明通矣。
审道而行,量路而止。
自我及物,先人后己。
情无系于荣悴,心靡滞于愠喜。
不养望于丘壑,不待价于城市。
言行相顾,慎终犹始。
有一于斯,郁为羽仪。
恪居展事,知无不为。
或左或右,则髦士攸宜;无悔无吝,故高而不危。
异乎勇进忘退,苟得患失落,射千金之产,邀万钟之秩,投烈风之门,趣炎火之室,载蹶而坠其贻宴,或蹲乃丧其贞吉。
可不畏欤!
可不戒欤!

“门有倚祸,事不可不密;墙有伏寇,言不可而失落。
宜谛其言,宜端其行。
言之不善,行之不正。
鬼执强梁,人囚径廷。
幽夺其魄,明夭其命。
不服造孽,弗成非道。
公鼎为己信,私玉非身宝。
过涅为绀,踰蓝作青。
持绳视直,置水不雅观平。
时然后取,未若无欲。
知止知足,庶免于辱。

“是以为必察其几,举必慎于微。
知几虑微,斯亡则稀。
既察且慎,福禄攸归。
昔蘧瑗识四十九非,颜子几三月不违。
跬步无已,至于千里。
覆一篑进,及于万仞。
故云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可大可久,与世推移。
月满如规,后夜则亏。
槿荣于枝,望暮而萎。
夫奚益而非损,孰有损而不害?益不欲多,利不欲大。
唯居德者畏其甚,体真者惧其大。
道尊则群谤集,任重而众怨会。
其达也则尼父栖遑,其忠也而周公狼狈。
无曰人之我狭,在我不可而覆。
无曰人之我厚,在我不可而咎。
如山之大,无不有也;如谷之虚,无不受也;能刚能柔,重可负也;能信能顺,险可走也;能知能愚,期可久也。
周庙之人,三缄其口。
漏卮在前,欹器留后。
俾诸来裔,传之坐右。

其后群臣多言魏史不实,太上皇复敕更审,魏收又回换。
遂为卢同立传,崔绰返更附出。
杨愔祖传,本云“有魏以来一门而已”,至是改此八字;又先云“弘农华阴人”,乃改“自云弘农”,以配王慧龙自云太原人。
此其失落也。

北周陕州总管尉迟纲遣开府魏玄率仪同宇文能、赵干等步骑五百于鹿卢交南,邀击北齐行台尚书独孤永业。
永业有众二万余人,玄轻将五骑行前觇之,卒与之遇,便即征战,杀伤数十人,获马并甲矛等,永业遂退。

北周儒师沉重复于紫极殿讲三教义。
朝士、儒生、桑门、羽士至者二千余人。
重辞义优洽,枢机明辩,凡所阐明,咸为诸儒所推。

北周大将军宇文纯举遂伯中大夫乐逊为贤良。

北周柱国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少师韩果授华州刺史,为政宽简,吏民称之。

北周大将军、荆州总管,行荆州刺史王士良复入为小司徒。
俄除鄜州刺史,转金州总管、七州诸军事、金州刺史。

北周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安州刺史崔谦授江陵总管。

北周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陵防主、显亲县男权景宣授荆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进爵千金郡公。

北周代国公宇文达贺年夜将军、右宫伯,拜左宗卫。

北周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军司马于翼迁司会中大夫,增邑通前三千七百户。

北周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熊州刺史、许昌县公陈忻薨于位。
忻与韩雄里闬姻娅,少相亲密。
俱总兵境上三十余载,每有御扞,二人相赴,常若影响。
故得数对勍敌,而常保功名。
虽并有武力,至于挽强命中,忻不如雄;散财施惠,得士众心,则雄不如忻。
身死之日,将吏荷其恩德,莫不感恸焉。
子万敌嗣。
朝廷以忻雅得士心,还令万敌领其部曲。

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华州刺史达奚震进位大将军。
丹州、绥州、银州等部内诸胡,与蒲川别帅郝三郎等又比年抗命。
周帝复诏达奚震与柱国辛威、大将军于寔等前后穷讨,散其种落。

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鲁山防主裴宽行复州事。

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幽州刺史叱列椿除左宫伯,进位大将军。

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灵寿县侯尔朱敞增邑五百户,历信、临、熊、潼四州刺史,进爵为公。

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霍州刺史、闻喜县公柳霞薨,时年七十二。
霞有志行。
初为州主簿,其父卒于扬州,霞自襄阳奔赴,六日而至。
哀感行路,毁瘁殆不可识。
后奉丧泝江西归,中流风起,舟中之人,相顾失落色。
霞抱棺号恸,愬天求哀,俄顷之间,风浪止息。
其母尝乳间发疽,医云:“此病无可救之理,唯得人吮脓,或望微止其痛。
”霞应声即吮,旬日遂瘳。
咸以为孝感所致。
性又温裕,略无喜愠之容。
弘奖名教,未尝论人之短。
尤好施与,家无余财。
临终遗诫薄葬,其子等并奉行之。
有十子,柳靖、后梁鸿胪卿柳庄最有名。

柳靖,字思休。
少方雅,博览坟籍。
梁大同末,释褐武陵王国左常侍,转法曹行参军。
大宝初,除尚书度支郎,迁正员郎。
随父入长安,授大都督,历河南、德广二郡守。
靖雅达政事,所居皆有治术,吏民畏而爱之。
然性爱闲素,其于名利澹如也。
及秩满还,便有终焉之志。

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小宫伯、长广县公宇文神举迁右宫伯中大夫,进爵清河郡公,增邑一千户。

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工部中大夫郭彦除益州总管府长史,转陇右总管府长史。

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成州刺史元伟入为匠师中大夫,转司宗中大夫。

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梁昕征拜工部中大夫。
出为陕州总管府长史。
昕性温裕,有干能。
历官内外,咸着声称。
寻卒于位。
赠大将军,谥曰“贞”。

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陕州刺史、乐昌县公郭贤薨于位。
赠少保、宁蔚朔三州刺史,谥曰“节”。
贤衣服饮食虽以俭约自处,而居家丰丽,室有余赀。
时论讥其诈云。
子郭正嗣。

北周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杨文思治武都太守,十姓獠反,文思讨平之,复治翼州事。
党项羌叛,文思率州兵讨平之。
攻击资中、武康、隆山生獠及东山獠,并破之。

北周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丹州刺史侯莫陈凯入为司会中大夫。

北周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御正下大夫、清陵郡公梁明改封乐陵郡公,除上州刺史,增邑并前四千三百户。

北周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绛州刺史裴文举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寻为韦孝宽柱国府司马。

北周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达奚长儒除渭南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北周小畿伯下大夫姚僧垣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大将军、乐平公窦集暴感风疾,精神瞀乱,无所觉知。
诸医先视者,皆云已不可救。
僧垣后至,曰:“困则困矣,终当不去世。
若专以见付,相为治之。
”其家忻然,请受方术。
僧垣为合汤散,所患即瘳。
大将军、永远公叱列椿苦利积时,而不废朝谒。
燕公于谨尝问僧垣曰:“乐平、永远俱有痼疾,若如仆意,永远差轻。
”对曰:“夫患有深浅,时有克杀。
乐平虽困,终当保全。
永远虽轻,必不免去世。
”谨曰:“君言必去世,当在何时?”对曰:“不出四月。
”果如其言。
谨叹异之。

姚僧垣次子齐公府水曹参军姚最幼在江左,迄于入关,未习医术。
天和中,齐公宇文宪奏周帝,遣最习之。
宪又谓最曰:“尔博学高才,何如王褒、庾信。
王、庾名重两国,吾视之蔑如。
接待资给,非尔家比也。
尔宜深识此意,勿不存心。
且天子有敕,弥须勉励。
”最于是始受家业。
十许年中,略尽其妙。
每有人造请,效验甚多。

姚最,字士会,幼而聪敏,及长,博通经史,尤好著述。
年十九,随父入关。
周世宗盛聚学徒,校书于麟趾殿,最亦预为学士。
俄授齐公宪府水曹参军,掌记室事。
特为宪所礼接,赏赐隆厚。

北周开府仪同三司、襄州司马裴鸿拜郢州刺史,转襄州总管府长史,赐爵高邑县侯。

北周骠骑将军、医正上士褚该迁县伯下大夫。

北周右侍上士宇文孝伯迁小宗师,领右侍仪同。

乐运,字承业,南阳淯阳人,晋尚书令乐广之八世孙。
祖乐文素,齐南郡守。
父乐均,梁义阳郡守。
运少好学,阅读经史,而不持章句。
年十五而江陵灭,运随例迁长安。
其支属等多被籍,而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
又事母及寡嫂甚谨。
由因此孝义闻。
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为次其行事,为孝义传。
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

北周陇西狄道人李安释褐右侍上士,袭爵襄武公。
俄授仪同、少师右上士。
李安,字玄德。
父李蔚,仕周为朔燕恒三州刺史、襄武县公。
安美姿仪,善骑射。

北周清河贞公裴侠次子裴肃举秀才,拜给事中士。
稍迁御正大夫,赐爵胡原县子。

北周南阳淯阳人乐运起身夏州总管府仓曹参军,转柱国府记室参军。
寻而临淄公唐瑾荐为露门学士。
前后犯颜屡谏周帝,多被纳用。

北周开府仪同三司、安州总管、唐国公李昞宗子李渊生于长安。
李渊,生而体有三乳。
其先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李暠七代孙也。
暠生李歆。
歆生李重耳,仕魏为弘农太守。
重耳生李熙,为金门镇将,领豪杰镇武川,因家焉。
熙生李天锡,仕魏为幢主。
大统中,赠司空。
祖李虎,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与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以功参佐命,当时称为“八柱国家”,仍赐姓大野氏。
周受禅,追封唐国公,谥曰“襄”。
父李昞,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唐国公。

后梁帝萧岿使侍中、吏部尚书王漩诣长安,卒于宾馆。
赠侍中、右光禄大夫。
王漩,琅邪临沂人。
祖王琳,侍中、太府卿。
父王锡,侍中。
漩少有令誉,尚萧詧妹庐陵长公主。
历秘书郎、太子舍人、宣成王友、庐陵内史。
萧詧践位,授侍中、吏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