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射回廊午枕明,水沉销尽碧烟横。
隐士睡觉无人见,只有飞蚊绕鬓鸣。

——苏轼《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

苏轼生平写了不少茶诗,这首诗是他就任杭州通判之后于熙宁六年(1073)所作。
在杭州待了三年,按照规定苏轼该当换地儿了,但他不舍得离开这里。
对付他这种天秀士物,公务那点事处理起来,得心应手,手到擒来。
多数韶光,他住在庙里,除了读书、写诗,便是与佛家品茶论道,生出了不少公案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

午觉醒来两瓯茶|苏东坡的下昼茶让上班族倾慕到眼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虽经历多舛,却保持了乐不雅观的人生态度。
一个“和”字概括了其完全的哲学思想。
这与他将儒道释三者文化合一有着密切的关系:

视天下为己任,治国平天下, 推崇中庸思想,是为儒家的“中和”;看重道常无为,践行老庄哲学,修身养性,是为道家的“天和”;常与空门往来,互为互换,以禅修身,从中汲取空门思想,是为佛家的“平和”。

我常常以草隶体写“龢”字送给朋友。
“龢”,屋顶下,三口人,门前栅栏,阁下禾苗,字如画意,看上去就和谐。
好些朋友将其挂在茶肆,对着这个字,饮茶都以为平和、原谅。
一样平常品茶都有个规律,凡是自备茶的人都会说自己的茶最好,天下无敌,都有来历,也有出处,视其他人的茶如树叶。
但没有原谅的心态哪能算是茶人。
苏东坡走过四川、京师、浙江、湖北、广东和海南,可以说是个品茶高手,什么茶都能接管。

宋代喝茶不像本日用沸水冲泡,而是研磨煎煮,然后点拂打茶形成泡沫, 再倒入建溪窑烧的茶杯。
黑盏兔毫,即能显示白沫以示茶品质的好坏,也可视水痕以争利害。
如果拿本日的龙井,经研磨后放在茶瓯里煮,不知是什么个状况,估计好茶的喷鼻香味就没了。
苏轼所在的那个朝代,灵隐下天竺喷鼻香林洞的“喷鼻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的“白云茶”,以及葛岭宝云山的“宝云茶”都是贡品。
这里是辩才法师归隐之地,也是苏轼常来常往的地方。

苏轼曾赞颂龙井茶:“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两句诗引得乾隆天子六下江南都要尝尝当年的新茶。
后来,乾隆在北海北门改造了一座庭院,取名“静心斋”,是其读书所在。
在庭院东侧,仿江南茶坊,设一茶屋,也算是明晰一番江南春梦吧。
茶肆里有一副楹联:“岩泉澄碧生秋色,林树萧森带曙霞。
”完备是乾隆眼里的江南秋色。

午饭后小睡由来已久。
白居易有《食后》诗: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
昂首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匆匆,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是非任生涯。

可见对中国人而言昼寝的主要。
很多养生文籍中都提及昼寝的好处。
不论昼寝多永劫光,或竹榻,或绳床,或躺椅都是昼寝的好地儿。
大觉醒来,或老妻,或茶童,或堂倌端上茶来,一饮而尽,全身透着舒畅。

现如今,少了昼寝的机会,朝九晚五的生活节奏已使人烦躁、怠倦。
只有到了周末才可能有昼寝和下午茶。
实在,昼寝未必要“清风一榻”,也不一定“腹摇鼻息”,靠着桌椅小寐一下,十分钟、一刻钟也能解乏。
关键是小憩之后要一杯茶,无论绿茶、红茶、普洱茶,闻茶喷鼻香,品滋味,不雅观汤色, 这已让人头脑清爽、浑身轻松了。

延伸阅读:

《花笺茶事》

一本书读懂茶道的前世今生感悟中国茶文化中的诗意搜集多幅历代石本名画,全方位再现中式典雅生活

点击下方“理解更多”,阅读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