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弟弟发来一张可能是父母第一次到北京后拍的相片,纸质照片翻拍的,不甚清晰,照片上印的是2006年2月份,怎么我影象中06年的十一才是他们第一次到北京呢?

唉,真的没有人可以问了,也就不琢磨了,越想越心痛!

15年前,父母身体还处于较好期间,眉目眼角似包含沧桑,但又充满希冀,的确如此,从那时起,无论从各个方面来说,无论祖国大家庭还是自己小家庭都是向上走的。

所谓父母子女,不过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且放手且珍惜的缘份,可是,心中仍有不舍,仍有顾虑。
路遥,日久,山海相隔,阴阳永别!
身处两乡,各自安好吧。

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亲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以前读起来,仅仅是学习道理,懂得孝道,现在看,无人能真正替代你感想熏染这每个字带给你的思虑与震荡,之前就多次说过,感同身受,这四个字是最假的,无人可以做到,身心一体,又怎能被别人真正感想熏染到,理解到并认同到。

还是英语大略实际些,Stand on your shoes,,,无关身心,只是角度不同而已,西方天下对人生对宇宙对子孙繁衍也有更多的思考,反而对父母双亲的恩典觉得少却许多东办法的烦恼,洒脱多了,没有和他们深入生活过,只是从影视媒体中有些感想熏染而已。

书读多了,烦恼更多,这是实话,凡事凡景都会类比古今,从故纸堆中找到些许异同点,犹如同古代大咖能深交深,共进退似的,完备不必。

今月曾经照古人写出那些句子的时候,他们不会想到会影响流传这么久,会引起这么多蝇蝇众生的共鸣,都是大伙儿彼时彼刻疲于无可解答,顺手拈来,并“感同身受”地发扬光大下去,这实在便是文化,便是历史秘闻,便是我们国人的根,我也是这芸芸众生中普通一员,未能脱俗,父亲传给我一些大略道理,受用至今,并希冀能够让下一代们也明理知用,欲望如此,就这样吧。

小时候,父亲常常念叨些道理,当时不以为有什么,只是纯挚的记录下来: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如此以上各类,才知道大多出自于《增广贤文》书中,父亲该当看过多次,并教传给了我,这便是国人理解的传承,一定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世事经由不知难的那种教养影响。
这也是中国上千年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吧。

有了小孩之后,我也想着如何能够让孩子们传承到,思考很多,行动很多,效果如何,真正不知道,要知道是否有效的时候,可能我也不在了吧。

只问耕耘,莫问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