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俞 峰(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布告处布告,中心音乐学院院长、党委副布告)
近期热播的中心广播电视总台大型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正青春》以采撷诗词经典中的青春篇章,用年轻的歌声描述青春图卷的办法,授予传统文化发达的生命力、传染力、传播力。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的本日,节目屡屡击中不雅观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心,成为百姓休闲文化餐桌上的一道“大菜”,为文化类节目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华精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贡献新的有益履历。
大型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正青春》现场。资料图片
1.读诗成曲,挖掘经典的当代代价
网络上,网友摹写幽美诗句,分享与诗词有关的生活故事;校园里,学生们朗诵经典作品,磋商个中蕴藏的深刻内涵……当下,诗词经典与现实生活互动得越来越频繁。这一征象背后,有《经典咏流传》多年来引领推动的功劳。这档节目捉住了“古往今来,诗词与音乐彼此契合、相互造诣”的特点,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当代盛行元素相领悟,自2018年开播以来,创作传唱了300余首由经典诗词改编的音乐作品,掀起一波又一波诗词音乐风潮。新一季《经典咏流传·正青春》延续该系列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创作《青春万岁》《鹤鸣》《偶成》等音乐作品,再次引发了读诗成曲的全民互动热潮。
从《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为人们广为传颂的名作,到《古剑篇》《题李次云窗竹》等大众不那么熟习的篇目,《经典咏流传·正青春》在选取经典诗词方面别具匠心,既拓展了不雅观众的知识面,又能让他们得到新鲜独特的不雅观赏体验。不过,无论所展示的诗词不雅观众是否熟习,当歌唱演员用或悠扬或冲动大方的曲调唱出诗句,当鉴赏高朋将经典背后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人们总能被个中所蕴含的中华风骨、中国精神所打动。这便是诗词文化超过时空的永恒魅力,也是《经典咏流传》能不断推陈出新的源头活水。
创作者没有局限于讲述诗词文化知识、阐释诗歌人文代价、解读传统思想不雅观念,而是从经典中提炼适应当下时期须要的文化意蕴,以引发不雅观众的情绪共振和心灵共鸣。比如高考来临、毕业在即之时,节目将辛弃疾写给学生范开的送别词《鹧鸪天·送廓之秋试》改编成曲。作品中“丹凤朝阳”等直到本日也极具美好寓意的典故,辅之以民谣和摇滚混搭的曲风,极富震荡效果,既为学子们送上祝福,也为立时就要转换身份踏入社会的青年人加油打气。从这个角度看,节目找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契合点,挖掘出经典的现实代价和时期魅力。
资料图片
2.和诗以歌,张扬青春的无限活力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对接中,《经典咏流传·正青春》提炼出“青春”这一经久弥新的主题,并用“正青春”的行进感,开启了一场鉴古思今的青春巡礼:在由四位青年音乐剧演员演绎的歌曲《马诗》中,青春如墨客李贺笔下一匹匹奔驰的骏马;在箜篌的伴奏声中,歌曲《短歌行》将李白留住光阴,人生不老的青春希冀演绎得淋漓尽致;《卖花担上》对李清照的词《减字木兰花》进行全新演绎,诠释出中国人“陪着你一起品味世间美好”的情绪态度。节目在中国文学史里采撷歌颂青春、怀念青春、渴望青春的经典诗词,梳理出一条内涵丰富、意味隽永的青春文化脉络。
《经典咏流传·正青春》的舞台上不但有青春洋溢的诗句,更有朝气发达的经典传唱人。节目联动多个专业艺术院团打造文艺佳构,使越来越多年轻音乐人成为传承弘扬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新力量。他们血液中流淌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同时也拥有新时期授予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国际视野,以青春的激情和对音乐的挚爱,创造出新颖灵动而又颇具古韵的音乐形式,奏响中国音乐守正创新的青春序曲。沉稳的男低音与高亢的女高音对唱,以音域差带来的反差美描绘《渡荆门送别》中祖国山水的壮美意境,让不雅观众感想熏染到墨客李白在青年阶段胸中满怀空想与抱负,对未来充满期待的生理状态;歌曲《不雅观溪》将中国传统打击乐器大鼓、大锣和非洲的乌嘟鼓等乐器结合,随着音乐旋律的动静转化,苏轼身处困境越挫越勇的形象跃然面前……节目中不同音乐形式、不同音乐风格、不同唱法轮番登场,音乐诗歌领悟联动,东西方乐器交相照映,唱出不同时期的青年在不同的发展背景、人生境遇下谱写的青春乐章。
3.以文化人,打造生动的美育教室
在《经典咏流传·正青春》的弹幕、评论中,“温润心灵”“美育教室”成了高频词。不雅观众纷纭表示,节目“传唱演绎+专家解读”双线并行的模式寓教于乐,深入浅出,给人带来高质量的审美体验,对年轻人、孩子塑造健全人格、熏陶高尚情操大有裨益。以《湖上杂诗》为例,节目演出前后,来自文化与音乐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以讲授、对谈的办法,从诗句的详细释意讲到墨客的学术主见,又说到经典传唱人莫华伦与北京市少年宫合唱团的小朋友一唱一和的演出办法。这种设置进一步丰富了对经典诗词的鉴赏维度,增强了节目内容的音乐性、文学性。
编导还将美育教室移植到了节目之外,用多种手段提升经典诗词的贴近性、参与性,让更多人感想熏染到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中华民族独占的艺术气质与文化品质。如鼓励网友以翻唱、演奏乐器、编排舞蹈等办法演绎节目主题曲《心有所向》;号召网友为由盲童学校的孩子参与演唱的歌曲《那颗星星便是我呀》填词;联动各地的中小学广泛参与唱响经典的活动……大屏小屏、线上线下,充分调动起了大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节目向上向善的“音浪”传播到了更广更远更深的地方。
可以说,《经典咏流传·正青春》是美育教诲又一次有益的探索考试测验,为青年一代供应了丰硕的文化滋养。广大文化事情者应肚量胸襟“青春浩气走千山”的昂扬志向,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义务,倾力打造像《经典咏流传·正青春》这样具有时期意义、文化意义、教诲意义的佳构力作,为展现青春中国风采、培植中华民族当代文明增砖添瓦。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26日 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