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一族在当地享有盛誉,祖祠门前有一副十分显眼的石刻柱联:“一门二丞相,九代八太师”。陈俊卿、陈文龙祖孙二人曾分别高中榜眼、状元,官拜宰相,是玉湖陈氏家族的代表和光彩。
公元1138年,即南宋绍兴八年。这一天,京城临安颇有几分喜气。金榜题名,朝廷举办盛宴,招待殿试官员和新科进士。高宗天子创造,莆田一个小地方,居然有14人中进士,而且状元、榜眼也是莆田人,十分奇怪。他问状元郎黄公度:为什么你们那儿会人才扎堆呢?黄公度回答:“披锦黄雀美,通印子鱼肥。”天子以为有点“高大上”,又问榜眼陈俊卿。陈俊卿答道:“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结果,龙颜大悦夸奖道:“公度不如卿!”席间顿时议论纷纭,众称陈俊卿“接地气”,赛过状元。
这一年,25岁的陈俊卿中进士,35岁的岳飞正率师北伐,捷报频传,48岁的秦桧第二次当上宰相,却思谋如何实行屈膝降服佩服主和路线。四年后,秦桧构陷忠良,害去世抗金英雄岳飞,震荡天下。
对参不雅观陈氏祖祠来说,我们关心的是当时年轻的陈俊卿,面对战和两派,忠奸对决,他究竟站在哪一边呢?估计那时他还人微言轻,揭橥什么主见也难达朝堂。他崭露锋芒时,金兵南侵,名将张浚力主抵抗,“国人以都督敬称张浚,而以小都督敬称俊卿公”,陈俊卿的旗帜就光鲜了。主战抗金,这也是陈俊卿位列南宋名相的主要缘故原由。
进入内院,来到正殿,一进三开间,正堂中心全为神龛,壁上绘有列代陈氏精彩先人彩色画像,每幅都注有其姓名字号、官职封号:开山祖师赠太师沂国公陈仁,一世赠太师蜀国公陈贵,三世赠太师冀国公陈诜,四世左丞相太师魏国公陈俊卿……也便是说,前三位先人是由于四世陈俊卿才得以追封为太师的。
我创造,前廊东壁上书陈俊卿12岁咏砻诗一首,诗云:“本是栋梁材,良工琢作砻。两手垂于外,齐心专心直在中。地盘常不动,更运转无穷。米糠随分出,全赖簸扬功。”
12岁的陈俊卿为什么对“砻”感兴趣?原来,这“砻”是乡下把稻谷脱粒成米的一种工具,类似石磨,但比石磨大得多,是用竹子和木材做的,压力刚好把稻壳和米粒分离开,又不至于把米压碎。少年陈俊卿的诗中有两句颇值得玩味:“两手垂于外,齐心专心直在中”,指的是砻的外型,“两手”该当是砻的两个把手,“齐心专心”指的是中间那根直立的“砻心”,类似磨心,砻的上盘就环绕它转,喻意民气要正派,不能歪斜。“米糠随分出,全赖簸扬功”,这簸扬是一门技艺,一种功夫,喻意好坏利害须要分辨、选择。从诗的开头“栋梁材”“良工琢”,可以判断小墨客是借砻说民气、人才,可知其志向非凡,慧心可嘉。
陈俊卿后来入仕,“为参赞都督府军事,屡遭权幸排挤”。“以用人为己任,所除吏皆一时之选,奖廉退,抑奔竞”,他用人分清糠、米,使“簸扬”之功,去劣选优,颇有政声。从少年“齐心专心直在中”,到青年“地瘦栽松柏”,再到中老年不与奸邪与世浮沉,可见其生平宁为松柏,不当墙头草,清忠亮直,初心不改。
陈氏一族,人才辈出。陈俊卿的重孙中又出一状元,也官拜宰相,大名陈文龙。可惜“生逢末世运偏消”,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元军灭了金兵,又南下扫荡南宋,攻到莆田,那时叫兴化。陈文龙散尽家财,招募义兵,坚守兴化。但“斗垒孤危力不支”,城破了,人被俘,气绝身亡。后葬于西子湖畔,与岳飞为邻,日月同光。
全体祖祠,装满了陈氏一门的故事。充当导游的陈天宇,是陈氏的后人,听他一起讲述,如数家珍。他是教授、学者,眼下,是口必称陈文龙,笔必书陈氏节义,以宣扬陈氏“满门忠烈”“清风亮节”为己任。古人云:“君子之泽,三世而斩。”陈氏一脉八代不衰,何也?读书明理,松柏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