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最能凝聚民气

8月22日,由襄阳市妇联主理

襄阳市小团(襄阳日报)承办的

公益项目

公益项目七夕节里话乞巧

“旭日花·我们的节日”

开展的

七夕节里话“乞巧”志愿做事公益活动

在长虹路民发广场举行

让我们一起去理解这个节日吧!

七夕节里话“乞巧”

来历渊源

七夕节也称乞巧节,“乞”指乞求,“巧”指心灵手巧,或有巧思妙想。
乞巧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但它首先是女性的节日。
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七月初七又是她和牛郎鹊桥相会的日子,世间女子便在这一天向她乞求巧手巧心。

节日内涵

“乞巧”寄托了中国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神往,承载了普通人的家庭任务担当。
以“乞巧”为核心,挖掘节日文化内涵,鼓励孩子们做心灵手巧、充满巧思妙想的青少年,鼓励广大女性提升自我,做新时期的幸福女性。

一 、歌谣乞巧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活动在吾音坊排演的童声古诗《乞巧》中拉开帷幕,悠扬动听的古风童谣演出,将现场不雅观众带到充满古韵的“乞巧”节日氛围中。

二、幸福女性 “ 巧 ” 教室

现场,主理方约请了襄阳俱园生理机构创始人、国家二级生理咨询师、家庭教诲辅导师张文萍。
她通过案例解读和现场互动,带领广大妈妈们自我核阅,辅导广大女性在家庭生活和孩子教诲中“巧”说话,“巧”沟通,培养积极阳光心态,助力家庭和谐幸福。

三、“ 乞 巧 ” 民 俗

七夕是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已弱化或消逝,深度解读“乞巧”,以不同的形式过“我们的节日”,让中华文化根植心中,让节日承载的精神力量勾引社会风尚。

1. 穿针赛巧

汉代就有乞巧风尚,南北朝时,姑娘们结彩线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玉石为针,或将绣花针在日光或月光下,投掷净水中,看水中的倒影,以祈求得一双巧手;唐代有长安穿针乞巧的风尚。

2. 引线斗巧

一声哨响,个个穿针引线,赛目光,比耐心,拼巧劲,哪组亲子穿针引线编织的帽子最快最好看,即能得到褒奖。
一张张绣花针,把活动推向高潮,孩子们直呼“太好玩了!

3. 吃巧果,增巧智

在古代,每逢七夕夜晚,各家各户有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的习俗,传说吃巧果可以增巧智,这寄托了人们希望除了心灵手巧,还希望有一个聪明聪慧的头脑。

活动现场,主理方也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零食巧果,希望小朋友们受到这种欢快积极的生理暗示,个个聪明伶俐哟!

又是一年七夕

祝所有朋友们七夕快乐

“乞巧“ 即 “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