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熟习并不代表着理解,越是熟习的每每越是陌生。
我们小时候背过的诗只是由于字数少才显得大略,个中蕴含的情绪绝非几岁儿童能够理解。
随着年事的增长,如今再回顾小时候背过的诗词,没有了考试的功利和被老师逼着背诵的反感,笔者终于创造了诗词的美。

比如柳宗元的《江雪》这首千古名作,首短小的五言绝句。
上学学这首诗的时候,只知道背下来,哪里知道个中的韵味,或许老师讲过,但是早已忘却。
如今再读起来,真是百感交集。

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清闲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一首藏头诗,每一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便是“千万孤独”,这四个字也揭示了 这首诗的情绪——孤独,千万的孤独,孤独是重点,千万是润色,如果没有“千万”,孤独也就平淡无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在这样的背景下,孤独被无限的扩大,绝望感也就在孤独中时隐时现。

柳宗元一首藏头诗入选小学教材小学生能背诵却不能理解

究竟是什么样的遭遇,让柳宗元写出这样的诗句。
结合诗的创作背景和柳宗元的平生遭遇就不难明得。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与刘禹锡参加了由王叔文领导的永贞改造运动,但是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造只持续了半年。

在宦官集团的反扑下,唐肃宗被迫禅位给唐宪宗,宪宗登基后,以王叔文为代表的改造集团就受到打击。

柳宗元很快被贬官,贬为永州司马。
由于柳宗元是罪官,在永州的生活十分艰巨,刚到永州时乃至没有住的地方,只能在寺庙中居住。
半年后,母亲因病去世,重重打击使得柳宗元十分苦闷,以是在第二年,一场大雪过后,苦闷绝望的柳宗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江雪》。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泯没,渔翁的形象精雕细琢,在漫天风雪中清晰明朗。
这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精妙绝伦的画。

仔细品味这首诗,或许会创造,柳宗元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孤独一种情绪。
墨客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六根清净,万籁无声。
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情是如此孤傲。

墨客所要详细描写的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
可是,为了突出紧张的描写工具,墨客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
而且使这个背景只管即便广大寥廓,险些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
背景越广大,紧张的描写工具就越显得突出。
表面广阔的天下与我无关,钓鱼的老翁也就有相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觉得。

墨客在描写老翁形象时,用到的意象是“雪”,雪是纯洁、孤傲的,同时“寒江雪”的环境描写也是恰到好处,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统统,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情却显得清高孤傲,乃至有点凛然不可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写照,看到在江心独自垂钓的老翁,总是会想起独自垂钓的姜子牙,或许柳宗元和姜子牙一样在等待什么。
姜子牙等到了周武王姬发,柳宗元在等待什么,又会等到很么呢?这留下了无限的想象。
好的作品便是这样,会给读者揣摩的空间,一千个读者可以有一千个想法,不同的人会品读出不一样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