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远去 长风如歌

——记书坛名宿刘墨村落师长西席

◎施用虎

斯人远去 长风如歌记书坛名宿刘墨村师长教师

刘墨村落师长西席驾鹤西去已经28年,但在人们心里他只是一次远行。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再一次拜读由启功师长西席题签的《刘墨村落书法选集》,翻阅一页页图片,一幅幅作品,那种书卷气、金石味犹如久违的东风迎面而来。
安徽美术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作品集,只是普通纸印刷,没有高像素的照片为底板,也不是光鲜亮丽的铜版纸,与现在精美绝伦的作品集比较显得相称寒酸。
可是,那石本兼容、章今合一、苍古遒劲的书法作品,却是瑰丽残酷,丰富多姿,震荡心灵,摄民气魄。

1980年代书法复兴,渐成热门艺术,时至今日可谓热闹非凡,各色人等粉墨登场,尤其是那些大咖们不断地创新书法,在书法意见意义、装饰效果、系统编制章法、展览效应等方面制造出强大的视觉冲击力,鼓噪一时。
每一次从偌大的展厅回来,重温一下刘墨村落师长西席的作品,人们对轻薄与厚重这两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笔墨工夫的高下判断越来越清晰,也对老一辈书家那种敬畏书法、守望经典、执着临帖、深入传统、修炼自我的精神更加崇敬。

刘墨村落师长西席生平耿直简朴,一介布衣,不谙光滑油滑,淡于功名,原供职于冶金部第十七冶金培植公司(现为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是集团公司工会下属的职工俱乐部一名普通职员,社会职务是九三学社社员。
但师长西席在书坛的影响却是重大的。
艺术是要用作品说话的,尤其是书法艺术,人们更看重作品本身的水平,特殊是专业组织格外重视艺术家的才能与品质。
因此,师长西席成为马鞍山市第一届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也是马鞍山市在安徽省书协1980年组建时的两名理事之一。

那时我也是这家公司的一员,有幸得到师长西席教诲。

1994年,师长西席为出版《刘墨村落书法选集》谋划奔忙。
大约在冬季,冷风拂面,师长西席来公司找领导希望给予资金帮助。
公司党委紧张领导对师长西席及其作品欣赏有加,赞许给予经费支持,但要经由会议研究审批。
此时我任职于集团公司党委办公室,师长西席有两次来时,领导较忙就呼唤我接待他,让他在我的办公室稍候。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其时我对书法的理解非常肤浅,临习书法其纸张笔墨就利用办公用品,看到报刊上哪个字俊秀就临习哪个,当时正临习周慧珺的字。
师长西席说,既然要学习书法就要好好写,不可随意,负责临帖,深入传统。
要购买字画专用的笔墨宣纸,平时临习可用便宜的毛边纸,一定要选购古人的经典石本,不要学当代书家,当代书家的字只能在创作时作参考。
师长西席的一席话对我震撼很大,可谓指示迷津、醍醐灌顶,使我得以真正核阅书法,探究书法真谛。
可惜师长西席于1996年8月仙逝,我失落去了连续请问的机会。

十七冶公司作为有两万五千名职工的大型国有央企,八、九十年代企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曾经多次举办字画展览,每次都请来师长西席当评委并主导书法作品的评审,能否入展和获奖基本上都是由他定夺。
师长西席评审非常严谨,每一幅作品都负责仔细审阅。
有的评委考虑关系让写得不足好的作品入展,师长西席武断不同意,坚持作品说话,不搞照顾。

师长西席的书法艺术当时已名满大江南北,不仅十七冶公司内部各级单位的许多会议室、接待厅、招待所等请他题写作品,马鞍山市的一些公共建筑也来请他题写匾额、招牌。
著名的采石风景区是马鞍山市对外文化互换的窗口,那里悬挂着郭沫若、林散之、沙孟海等书法大家的作品。
为了展示本地文化风貌,我市文博单位也请本市著名书法家书写作品,当时的采石公园管理处请师长西席书写了多幅作品置于李白纪念馆、醉月轩等处,个中有一幅八条屏作品悬挂在太白楼上(可惜现在不知着落何处)。
临江而立的横江馆其匾额的三个字也是由师长西席题写。

1991年,马鞍山市在繁华的雨山九区建成了商业大厦,这是我市第一个有电梯、有空调的高档次最大的购物阛阓,这栋当年著名的建筑,其招牌便是市商业局领导登门恳请师长西席题写的。
“商业大厦”四个字为楷书,断金切玉,端庄厚重,气候伟大。

商业大厦的招牌由刘墨村落师长西席题写

1986年7月,刘墨村落师长西席在安徽省博物馆举办书法展,展出作品110件。
这次展览犹如盛夏季节的一股清流,在省城合肥引起一片赞誉,赖少其、张建中、刘夜峰等字画名家或给予高度评价,或亲临前往现场参不雅观,《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新安》等主流媒体竞相宣布,《合肥》称其为“国内外颇著名誉的书法家”。

赖少其师长西席评价刘墨村落书法并题写:“婉转藏锋,留得住笔”

刘夜峰题诗夸奖:“云集笔华生五色,风吹墨雨润千家”。

1988年8月,刘墨村落师长西席又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书法展,一韶光轰动金陵。
马鞍山与南京历来互换密切,刘墨村落师长西席又是南京“当代草圣”高二适弟子,其书法艺术早已为南京艺术界所闻,这次展出的180件作品正草隶篆诸体咸备,都是他古稀之年倾力而为,可谓人书具老,幅幅博识。

展览不仅得到江苏省及南京市宣扬、文化、文联等主管部门和书协、美协、音协等专业组织的高度重视,也为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海军学院等高校,以及江苏省美术出版社、十竹斋、省京剧院等干系专业机构的推崇,更是迎来了省委、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检察院副审查长、省教委副主任,南京市人大副主任、金陵石化公司总经理等政府机构与大企业的领导、要员。
特殊是南京军区的浩瀚官兵纷纭前来祝贺。
时任中国书协名誉理事,被誉为“将羽书法家”的中心顾问委员会委员、南京军区政委杜平中将,也亲临展览现场参不雅观并给予高度评价。
参加开幕式及不雅观展职员横跨艺术界、宦海、商界、军界,可谓名流如云,不雅观者如潮,盛况空前。

中心顾问委员会委员、原南京军区政委杜平中将(右二)参不雅观刘墨村落书法展

与武中奇师长西席合影

1990年,刘墨村落师长西席应邀赴日本东京、大阪、伊势崎作文化互换,所到之处无不受到日本字画界的欢迎与赞誉,他即兴作诗、挥毫,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魅力,表示了他深厚的功力与丰富的学养。

赴日本作文化互换

鉴于在马鞍山市文化界的影响力和诸多贡献,刘墨村落师长西席曾当选第三届、第四届市政协委员。

刘墨村落(后右一)陪同中心外联部常务副部长、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方案小组组长李一氓(前左二)参不雅观采石矶

传清代两位大家刘墉、翁方纲在师古与创新问题上曾有一场有趣的风波。
一年春节,翁方纲的半子戈仙舟上门拜年,奉上一卷董其昌法帖。
翁氏展卷一看,赞不绝口,当读到卷尾刘墉的题跋时,赞声戛然而止,他对半子说:“你尊师的字哪一笔是古人的”。
戈仙舟把这话见告自己的老师,刘墉笑了笑说:“我自成我法,令岳父大人的字,哪一笔是自己的?”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

刘墨村落师长西席常常对后学讲解这个故事,谆谆教诲学生必须负责深入临帖,千万不要一开始就追求所谓的自家面貌。
他当然不否定“哪一笔是自己的”,但条件是必须“笔笔来自古人”。
他认为,书法的自我风格是在耐久临帖、长期积累,由技入道、丰满学养后迎刃而解的,非一日之功、一挥而就的。

临帖入古是师长西席终生的追求。

刘墨村落师长西席1915年生于北京的清寒之家,最初拜燕京名家洪永清(洪承畴裔孙)为师,朝暮临习诸体名帖,尤其是将欧体临习得惟妙惟肖。
十三岁时即自书春联在京出售,师友嘉许,购者称奇。
稍长又考入北京齐鲁国学研究社深造,在此他结识启功师长西席的内弟章宝良,由其引荐成为启功师长西席弟子,在启功师长西席辅导下心追手摹晋唐名迹,初解帖学渊源。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举家南迁马鞍山,后又下放江北和县劳动。
在那困难困苦的“牛棚”岁月里,劳动之余师长西席始终临帖不止,笔耕不辍。

和县与南京一江之隔,对岸相望。
滚滚长江东逝水,但向来阻断不了两地的紧密联系。
其时高二适与林散之两位师长西席均居于南京,他尤其敬佩“兰亭论辩”中的高二适师长西席。
时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的高二适师长西席不畏权贵,敢于直言、敢于批评的精神震撼学林。

刘墨村落慕名前往南京拜访。
高二适师长西席耿介高洁,从不妄收弟子,但见刘墨村落书作“纵不雅观诸体,合于绳木”,便欣然收为入室弟子,可谓“一见钟情”。

高二适师长西席将自己喜好的一张照片赠予给刘墨村落,并在照片背后题写“墨村落惠存”。

他十分珍惜这一机遇,犹如北山愚公,每天更是“挖山不止”。
由帖至碑,由书至诗,无不求教高师长西席。
根据高二适师长西席的指示,他不雅观碑、看帖、临摹,都能专精寻思、反复揣摩。
对付临习过的石本、书本,大多注有题跋,有些则记入条记,汲取古今他人之长,不断充足自己。

他视石本为宝,嗜诗书如命,断纸残墨,敝帚自珍,临帖完备进入痴迷的状态。
1976年唐山大地震,举国悲痛,安徽省乃至马鞍山市也传有地震,大街小巷都搭起防震棚。
一天,溘然一阵喧哗,有人喊要地震啦,众人忙于逃命,而他却急匆匆返回楼上抢着搬出字帖与书本,急得百口人大呼小叫“你不要命啦”。

对付他的勤奋努力,高二适师长西席非常高兴,并赠诗勉励:

和县人来和气舒,腊寒无雪足敷愉。

刘子远临共短榻,老身窃喜背行厨。

江流九折添兴废,山色千嶂入画图。

君过栖霞试回顾,高家书迹满扬都。

高二适师长西席题诗并书赠予刘墨村落

与此同时,刘墨村落也时时拜访、求教林散之师长西席。
一次,他怀揣着小楷横卷《九歌》请散之师长西席指示,林老忍不住讴歌道:“阁下小楷最好”。

林散之师长西席夸奖刘墨村落“阁下小楷最好”

自1973年持弟子礼于高二适师长西席门下,到师长西席仙逝,刘墨村落在高二适师长西席的辅导下,深入传统,上溯汉魏,下探明清,遍临诸体,交融贯通,初步形成了石本兼容,章今合一,苍古遒丽的书法艺术风格。

但刘墨村落依然不知足,八十岁后愈加年夜志勃勃,仍坚持逐日临池与创作。
他曾多次与得意学生吴前琪谈起变法的想法:若天假我寿以十年,将向大草上奔,以期登险绝之颠,而后复归平正。
他认为大草是最能表示书法家才情与意志的最高书写形式。
只有拿下大草,才至于通会,气候博大。
此念与高二适、林散之等师长西席晚年的书法创作大都以草书为载体亦是不谋而合。

刘墨村落师长西席与学生吴前琪(左,现为中国书协会员、马鞍山市书协副主席)在一起。

柯文辉师长西席说“墨村落师长西席书刚健婀娜,但绝不自满,仍思脱尽古人衣冠,返老辣,归童趣,无态兼众妙。
不断塑造新我,又不断摔碎,筛去粗媚”

然而病魔却无情地夺走了师长西席82岁的生命,也带走了师长西席晚年变法的年夜志与操持,令人扼腕。

刘墨村落是经典的守望者,也是书法的变革者。

1957年的一天,在马鞍山市繁华而热闹的金家庄区(现在叫老市里)铁城戏院,正在上演一场京剧《空城计》,一位演员引吭而歌,字正腔圆,朗润有余,京味十足,台下不雅观众不断报以热烈掌声。
演出结束后戏院以一只咸板鸭相酬,这位演员便是刘墨村落师长西席。

成长于京城的刘墨村落师长西席最嗜京剧,少年期间即从京剧名家程茂亭学戏,其唱腔衣钵相承了余派的特点,刚健清丽,畅快淋漓。
每每临帖之余,都要唱上一段,入迷之处不禁手舞足蹈,天真如少年。
有业内人士说他的演唱比专业京剧演员水平还要高,可惜被书名所掩。

黄庭坚曰:“余谓东坡之书,学问文章之气也,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以是他人终莫能及耳。
”古往今来,没有学问贫乏的书法家,书法家一定出自诗人,必具书卷气。

书法家不仅须要苦练技法,努力关照“技”,更要体察与追寻“道”,完善自身的人格精神。
而塑造完美人格精神的有效路子,即是积淀自身的学养。

在刘墨村落师长西席的艺术生涯中,不仅京剧有着深厚的功力,在文史、训诂、诗词、文言写作方面也多有探索与研究,特殊是受高二适师长西席教益,这些方面的创作都有很高的成绩。

刘墨村落与高二适师生之间每每诗书唱和,尺素频传,答疑解惑,或评诗改文,或谈碑论帖、究竟书艺,或托事借景、记叙交情,传为一时佳话。
高二适师长西席对刘墨村落强调字外功夫,辞旨恳切。
在一信封的背面高师长西席附言:“此间有伧夫作字,一味草莽,还谈不上姿媚以取态,吾尝大声斥之,然此辈都根本不求学问,不能读书,为差可叹耳。
”刘墨村落也坦诚相告:往年就字学字,欠缺字外功夫,走过不少弯路。

高二适师长西席与刘墨村落尺素频传。
这是高二适手书信札。

得意高二适师长西席指教后,刘墨村落勤读书史,写诗填词,学养日增。
所作诗词格律谨严,音韵和谐,用典丰富,对仗工致,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千锤百炼,颇具建安、唐宋之遗风。
也得高二适师长西席之韵,清畅淳和,风规自远。

刘墨村落与启功、高二适的唱和,不仅表示了对两位师长西席的情真意切,也代表了他的格律诗水平:

次韵呈启功师长西席诲正

汉简容分隶,书函体态新。

穷猿何择木,苦涩俱图唇。

启功原玉:

汉晋论书派,西陲胜擅场。

张芝与索靖,江表逊遗芳。

奉答高二适师长西席诲正

风萧燕唳楚山疏,雪皑鹭寒建水孤。

冬去桃红多胜意,携鱼再拜话东吴。

高二适原玉:

何时有兴且提鱼,无用凌波又素书。

待去宁论建业水,武昌东望忆孙吴。

刘墨村落赴日本进行互换文化时,在参不雅观书法展览后即席赋诗,引得在场的日本专家学者叹为不雅观止,不仅推崇他的书艺,也佩敬他的字外学养:

纵横满壁走龙蛇,点画纷乱势斧柯。

东瀛健笔惊绝甚,振臂功学握蹉跎。

刘墨村落师长西席与日本朋侪的书信往来

刘墨村落晚年多有与师友的唱和之作,诗词内容涉及论书、记事、题赠等等。
柯文辉师长西席称道《西江月·赠西安老友李斌植》为佳篇:

春已阐珊消散,桑榆晚岁堪留,戏班景好乐相讴,檀板琤声齐奏。

百里秦川如画,把杯交错相酬,他乡亿旧更情投,休向灞桥折柳。

刘墨村落与安徽籍著名画家张建中也是好友,曾作诗并书:

寄省中张建中画家

本欲开樽待画家,未虞群玉乞喧哗。

忻然再写青莲轶,同尽清醇驾泛槎。

日本中部书道会长、著名书法家稻垣崧圃师长西席非常推崇刘墨村落师长西席的书法,也十分敬仰他的品质,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多有礼尚往来及诗词唱和。
刘墨村落作诗并书:

稻垣崧圃师长西席雅正

文字神交丁巳年,羡君落笔浊尘湔。

道同体异相时易,高韵深情岂有时。

1977年、1989年高二适和林散之分别仙逝,他作诗哀悼两位当代草圣:

吊唁恩师高二适师长西席

受益几经年,闻耗热泪涓。

雾漫凤飞去,洲寒白鹭迁。

吊唁林翁散之师长西席

书林雪夜薤歌哀,难忘程门聆教裁。

硕望南天颐上寿,宜称典范启良材。

刘墨村落师长西席这些诗词后来整理成《墨村落诗词手稿》。

刘墨村落与张凯帆师长西席等人作为安徽省的代表,是中华诗词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他成为中华诗词学会的创始成员,也是安徽省太白楼诗词学会第一届理事。

学养是衡量一个书法家的根基,是书法作品展现人格形象的主要渊源,与书法家塑造书法艺术形象的利害存在着直接的关系。

当我们拜读刘墨村落师长西席的书法作品,不仅欣赏到他的笔墨技法,更窥见了其背后的学问道义,看到了文辞之意与书法形象之意的完美统一。

岁月人间匆匆,烟霞此地多。
刘墨村落师长西席拜别已经久远,但人们依然怀念这位当代精良的书法家、墨客、京剧艺术家。

2024年4月

名家评说

启功:

功力深厚,写法老到,一样平常老百姓和爱好者不觉其美,而我们书家称他好。

高二适:

携来书法短幅也很好,此间同人至为赞颂。
细看字法有独到处,极所喜慰。

喜吾契有诗人雅志气味,比来不多觏也。

张宗祥:

您的书法博得了全社(西泠印社)同仁的同等好评。

林散之:

出发点高,力追魏晋风神,临过六朝及唐人写经,不向明清两代人找门径,就连八百年间罕见的赵孟顺和文征明也只当参考,读而不临,又把楷书成体之初的隶书意态作了广泛的接管。
这条路很难走,奏效慢,墨村落贵在坚持,作品以行草为主,小楷少而精,值得重视。
他能写诗词,又精通京剧,书法接管这两种艺术的韵味、节奏,雍容伸展,是向学者型迈进的书家。

阁下小楷最好!

刘海粟:

他的行书有清刚二气,一些涩笔抱得住气,大有希望。

祝嘉:

把笔得法。

赖少其:

婉转藏锋,留得笔住。

张建中:

墨村落书法有名于国内外,近读其诗,亦堪称稀世珍品。

柯文辉:

予谓有志竟成,十载为期,泛舟采石,共酹青莲,细读新作,异境横生。
呼雪鸥浮大白,拍江流代巨弦,抛荣辱沉浮,啸天门石壁,做一夕神仙,横半舱纸墨,拔翠重集一帙,余者掷与征帆。

作品欣赏

本文作者:施用虎, 安徽肥东人,于字画、文学、历史等方面有所阅读,有成果获奖并入编作品集、论著集。